陈秀红
摘 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瑰宝,对于学生了解古典文化,提升语文素养意义重大。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晦涩难懂的词句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不高,进而影响到文言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手段,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策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相对于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并包含多种文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而且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传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缺乏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较低。对此,教师要不断探究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文言文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较大的理解难度,也难以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深刻含义,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降低,进而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极大降低。对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作为重点内容,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要选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引入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运用灵活的思维和头脑投入文言文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幼时记趣》时,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做过什么让你觉得具有童真童趣的事情吗?可以说出来和同学生分享一下。”这样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而且这个提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也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一课,学生也能够用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开始新课的学习。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学习文言文知识,进而获得极佳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搜集大量学生感兴趣和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有帮助的资料,促使學生将兴趣变成学习的动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文言文基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和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强化学生文言文学习基础,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后,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桃花源记》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搜集作者陶渊明的生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传达出的情感。陶渊明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不满官场的勾心斗角和激烈斗争,而选择了一条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道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较为轻松了。(2)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释义,学会读注解,并且要逐渐学会归纳字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3)教师要将文言文学习需要掌握的语法向学生渗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水平。
三、渗透文言文学习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升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自主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难题,进而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独立探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进而保证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文言文学习需要掌握方法,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查阅工具书和教材中对重点字词的释义,并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翻译理解。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有效指出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缺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最后,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完成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了解和解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存在的疑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保证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加深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质十分重要。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学习需要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强化学生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能力,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许红年.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25(12):78-80.
[2]黄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16(04):43-46.
?誗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