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心安神针刺法对失眠症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2014-02-09 03:49雷正权冯卫星牛晓梅王卫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安神腧穴督脉

雷正权,冯卫星,杨 斌,牛晓梅,李 瑛,王卫刚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本课题研究基于调心安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速度的影响,并设传统针刺法作为对照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并确定为失眠的适宜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35~65岁,平均54.7岁;病程12 d~3个月,平均病程11.3 d;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52.9岁;病程14 d~3个月,平均病程10.5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失眠中医辨证诊断标准[2]及西医诊断标准[1],诊断明确,年龄在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已停药>2周者。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指标观测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用于以上系统疾病治疗的除外)等;某些特征人群如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的患者(用于儿童或老年患者治疗的除外);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用于保胎或产后患者治疗的除外)等;与具体研究病种有关的其他需排除的因素。

1.4 观察指标

选用德国产DWL-2000-4型号超声仪,用2 MHz脉冲探头。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患者检查前休息10 min,坐于检查椅上经枕窗在不同深度下取得双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频谱信号。记录前述血管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频谱形态、音频信号和血管搏动指数(PI)。采用Vp作为临床分组的主要标准,其诊断标准参考《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2],并结合我院TCD检查室的标准值。Vp的正常范围分别是:基底动脉50~90 cm/s,椎动脉40~80 cm/s。基底动脉、椎动脉的Vp分别高于90 cm/s、80 cm/s为血流增快,低于50 cm/s、40 cm/s为流速缓慢。在入组前和第20次治疗结束后,各做1次TCD检查(观察椎-基底动脉的Vp)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3]评分,治疗结束后统计结果并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方法

2.1 观察组

调心安神针刺法取穴: 百会、强间透脑户、风府、大椎、风池(双)、安眠(双)、玉枕(双)、心俞。根据不同证型配相应背腧穴,如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配胆俞,心肾不交配肾俞,肝火扰心配肝俞,痰热内扰配大肠俞。取穴方法和参考操作:患者采用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快速捻转法进针,刺入每个穴位所要求的深浅度以出现明显针感为度。玉枕穴沿膀胱经刺1~1.2寸,背腧穴斜向督脉刺,每10 min行针(按虚补实泻,行快速捻转手法)1次,留针30~60 min。

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法并参照《针灸学》(第九版)。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肝火扰心配行间、侠溪,心脾两虚配内关、足三里,心肾不交配涌泉、太溪,心胆气虚配丘墟,痰热内扰配中脘、丰隆。操作:百会向后平刺,留针时间稍长,其余穴位虚补实泻,常规刺法。以上2组患者均每日针灸1次(最好下午15~17时),留针30~6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3 疗效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标准[4]。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减分率≥76%;显效:减分率≥51%,<76%;有效:减分率≥25%,<51%;无效:减分率<25%。

3 结果

3.1 2组患者疗效比较(表1)

表1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χ2检验)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失眠患者TCD比较(表2)

表2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p)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中医的“心”具有主血脉与藏神两大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现代医学中心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在由心、血、脉三者共同组成的循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血液充盈、心气充沛、脉管通畅则气血运行正常,脏腑有所养,神亦有所藏。《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见五志分属五脏,并以心总统五脏之志,主宰人神的活动。当心主血脉功能异常时,则可影响到其他脏腑、器官的气血运行,出现相应脏腑、器官病变及情志病变;反之,心不藏神亦可导致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出现相应脏腑病变,二者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0余年,在针灸治疗失眠过程中注意到,多数患者因长期睡眠不足出现面色无华(苍白或晦暗)、头痛头昏、心烦心悸、气短乏力、纳呆健忘等症状,认为主要与心脉失养、气血运行失常,影响到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神明失司所致。故笔者选用心的背腧穴心俞,以及颅脑颈项部百会、强间透脑户、风府、大椎、风池(双)、安眠(双)、玉枕(双)等有效穴,以调心安神针法治疗失眠疗效满意。心俞为中医心的背腧穴,又在现代心脏的局部,针刺恰合中西医之病机,势在调心而达安神。百会穴位于人体最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根据“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百会穴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功效。督脉为“阳脉之海”,可调节阳经气血;百会、强间透脑户、风府、大椎皆位于督脉之上,针刺督脉经穴可有效改善“阳不入阴”的病理状态。大椎又为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对热扰心神的失眠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安眠为治疗失眠经验要穴,与风池穴均位于颈项部,局部取穴针刺可疏调头部气机,改善颈项部和脑部的血液循环。背为阳,胸腹为阴,脏腑器官与背腧穴前后位置相应、经脉相通、阴阳互贯。临床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背腧穴,意在引阳入阴,调理脏腑功能。分析调心安神针法实为调心为主,局部取穴和背腧穴结合、通督调神、引阳入阴、调和气血之法。本法谨守失眠主要病机,辨证施治,虚补实泻,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改善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效果自然满意。

在睡眠指标监测方面,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无创伤、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提供 MRI、DSA等影像技术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是各医院已普及的一项普通检查,且费用低廉,为检测失眠患者脑血流变化提供了客观指标。临床观察到,多数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稍偏低,属于脑供血不足,这也符合失眠症心脉失养、气血运行缓慢的发病特点。心脑供血不足不能濡养经络、脏腑和大脑,致髓海不足神明失司,就会出现头昏头痛、心烦心悸、气短乏力、纳呆健忘等症状。本研究表明,经调心安神法治疗后,患者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也较前明显改善,提示调心安神法针刺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优势,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有关。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2]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9-20.

[3]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4] 徐冰,闫咏梅,冯卫星,等.交藤龙牡二仁汤加味治疗老年性失眠35例[J].北京中医药,2008,27(2):121-123.

猜你喜欢
心安神腧穴督脉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养心安神常按神门穴
心悸失眠方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旅途止泻按脾腧
最方便的健身
入秋藕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