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勇
惊厥是小儿烧伤的常见急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惊厥的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可危及患儿生命或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其智力发育和健康。我院烧伤科2005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烧伤患儿457例,其中有96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惊厥。本研究对烧伤后惊厥患儿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以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烧伤后惊厥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96例烧伤后惊厥患儿均行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颅脑CT、脑电图、颅内压测定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惊厥。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5个月~4岁;致伤原因均为热液或火焰。烧伤总面积为3%~15%,Ⅲ度创面为1%~8%。患儿惊厥发生时间为伤后2.5 h~5 d,其中发生于48 h内64例(66.7%)。高热惊厥90例(93.8%),无热惊厥6例(6.2%)。发生于烧伤休克期清创及换药后78例,发生于输血液制品后6例,发生于创面脓毒症6例,合并低钠血症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年龄、体温间有均衡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惊厥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2.1 典型表现 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惊厥持续30 min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为惊厥的危重型。
1.2.2 诊断要点[1](1)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全身或局部、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出现典型症状诊断并无困难。有些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差异较大,仅见肢体抽动;或短暂出现一侧口角、眼角抽动,进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故必须及早发现征象,以便及时处理。(2)病因诊断,迅速全面地进行体格检查,询问病史,再结合检查结果做出病因诊断,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惊厥发生后给予西医治疗,如通畅呼吸道、吸氧、镇静、止痉、退热等;另外,指压或针刺人中、百会、涌泉、合谷等穴位,无效者给予药物解除痉挛:(1)首选苯巴比妥钠3~5 mg/kg肌肉注射;(2)地西泮静脉注射,0.2~0.5 mg/2~5 min,最大剂量为5 mg;(3)水合氯醛50~60 mg·kg-1·次-1,配成10%溶液保留灌肠。由高热引起者尽快给予退热,可用物理降温:25%~50%乙醇擦浴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之处,或者静脉输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由输血引起者应及时停止血液制品的输入,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静脉滴注。止惊退热的同时还要积极查找原因,合理应用抗生素,正确处理创面;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2 观察组治疗方法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河南神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3020880)10~2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1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3 d为1个疗程;安宫牛黄丸(北京同仁堂生产,国药准字Z11020076)口服,≤3岁的患儿每次1/4丸,4~6岁的患儿每次1/2丸,1次/d;取紫雪丹(北京同仁堂生产)半支研为细末后,加入适量清水,调为糊状,外敷肚脐内,外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外敷2~3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3 min内抽搐停止,30 min体温下降1~3 ℃(±0.5 ℃)或降至正常,血钠恢复到正常,白细胞计数在(11~12)×109/L;有效:用药10 min抽搐停止,60 min体温下降1~3 ℃(±0.5 ℃)或降至正常,实验室检查各指标趋于正常;无效:用药20 min抽搐未停止或者恶化,体温骤然升高或持续高热40 ℃以上后骤然下降至36 ℃以下,血白细胞计数高达(20~30)×109/L,并出现核左移现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简易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P<0.05)。
惊厥是大脑功能失常的严重临床表现,是烧伤科小儿常见急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且年龄愈小愈多见[1]。任何颅外感染所致的突发高热都能引起惊厥,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分析鉴别及抑制能力较差有关,一个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因而发生惊厥[2-3]。小儿烧伤后容易并发惊厥已成为共识,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组惊厥患儿分两类,即高热惊厥和无热惊厥。高热是小儿烧伤后惊厥的主要原因,两组共有90例,占93.8%。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在烧伤休克期清创和换药后患儿常发生高热,特别是伤后液体复苏不顺利者,休克期高热易导致惊厥,而回吸收期则少有发生。因此,笔者建议首次清创应在患儿病情稳定后进行,清创前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和解热镇痛药物,清创过程中力求简单、迅速,尽量减少刺激。另一类高热患儿出现在输血后,考虑为输血过程中所用的抗凝药物或输血器具受到致热原的污染所致。出现输血反应后首先要减慢输血速度,如果寒战、高热等症状继续加重,要立即停止输血。尽快应用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肌肉注射,亦可静脉输注氢化可的松或者地塞米松,该方法最好在输血前应用,早期用药可有效地减少烧伤后高热惊厥的发生。烧伤后创面处理不正确,发生创面脓毒症亦可以引起高热,此种发热引起的惊厥较少,本组患儿仅6例,且多在休克期之后。小儿烧伤后应根据创面的深浅和部位采取暴露疗法或包扎疗法,深度烧伤应早期手术封闭创面,这样可有效避免创面感染因素所致的高热惊厥。
本组休克的复苏过程中发生无热惊厥6例,有4例患儿2次发生惊厥,2例3次发生惊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患儿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其有关机制可能为:低钠血症可使细胞外水分向细胞内移动,导致一过性脑水肿,由此诱发惊厥。高热及惊厥又可以引起脑组织缺氧,发生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钠泵功能失调,引起Na+内流,导致低钠血症。此外,发热及惊厥使脑缺氧,从而刺激压力感受器,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回收水分增加,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Na+浓度下降可降低惊厥阈值,这可能是同一热病中惊厥再发的诱因之一。因此,对于严重烧伤休克患儿,要注意补钠和脱水的辨证关系,发现血钠降低时应及时补充钠盐,在快速液体复苏后又要注意适当脱水,边脱边补,这样可减少无热惊厥的再次发生。
小儿高热惊厥中医属于“急惊风”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上已有惊痛的记载,《小儿药证直诀》中认为:“急惊风为外感邪热,湿热宿食停滞、惊恐。小儿肝常有余惊则气血乱,心神为之不安。肝风极易妄动,忌食肥甘乳食,肠胃乃伤,积滞生痰生热为急惊风之变之因,外感风热不得散解,夹痰热内扰而成惊厥,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外侵袭肌表,邪易入里,郁而化火生热,火甚生痰,热极生风,导致发惊,痰滞交结胸中,阻气机升降之道,风邪恶外以痰滞为据点,热升则不得降,邪热挟心肝之火上凌,冲击及脑而致惊搐”。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效,能够在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作用,开窍而醒神,熄风化痰火功。紫雪丹具有清热开窍、镇惊安神、镇静催眠作用,现代药理表明方中单味麝香、玄参、升麻、甘草、丁香等还具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有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作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异丙嗪具有镇静、安神、解痉作用;中西药结合使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单纯西医治疗更高,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1 杨宗城.烧伤治疗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3-404.
2 李金蕊,田月玲,宋莉辉.高热惊厥80例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151-152.
3 杨润英,梁冰.高热惊厥2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2):19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