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均
关于安藤忠雄的本土化
尹国均
面对中国当下建筑的诸多问题,都不得不拿安藤忠雄作为参照系来作出说明。同样作为东方建筑师,安藤忠雄对于建筑的思考值得研究。这些相关问题是:
在建筑与都市关系问题上,安藤提出了动线问题,他将建筑物朝向水开放,面对自然开放,这是对日本本土建筑的深刻理解。这个空间直引入水空间或者连接亲水空间。水是灵动的空间构成因素,也是日本本土建筑环境中最重要的母题。在日本本土园林中,水空间是文脉。
安藤在设计时思考的建筑本质是:材料,如清水混凝土,日本本土喜闻乐见的实木,这是文脉。
安藤的另一个母题就是清水混凝土和玻璃实木构成的几何体,在日本本土民居中,是用木框、白纸、水平方向空间开放与自然直接联系,这种纯粹的几何体与自然交融是日本本土建筑的灵魂,安藤进一步提纯了这种灵魂。几何形体构成了取景框。从而光就在自然和几何体中变成了一种生命的动线。
在建筑中,安藤特别地采用了同是东方精神的自然,中国叫对景,这种自然观有点东方的道的意味。于是,我们知道安藤的建筑有几个灵魂:水、实木、清水混凝土纯粹几何形、自然的景,这是他的建筑常用元素,这种元素是日本园林精髓。我们说,安藤的清水混凝土来自柯布西耶,而他的空间元素却是日本本土建筑的灵魂,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本土化。而安藤建筑的另一个要素就是墙体,他的墙体在都市中有表现出封闭和隔离,这与他开放的自然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他说:“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沉寂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的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这种“封闭”和“院”的要素本质也是东方的灵魂。
安藤特别关注他的建筑的另外两个灵动的要素,那就是光和风,空灵本就是东方建筑的灵魂,而空灵的直接表达就是光和风,空透、空灵是通过光与风来表现的,这就是建筑的“戏剧性”,光的构图、线条、结构与色彩和时间。他说:“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安藤建筑的“本土化”精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其形式探索的成败与否,中国建筑师要探索本土化,起码的要求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刻体验和理解,只有具备了这个先决条件,才有可能深入探索本土化,而不是外在地选用符号、图式的拼贴,或者仅仅是选用本土材料的结合,正如安藤所说:“我所能做的是把现代建筑往前推进一点,请去发掘他的各种可能性——去使用那些被它遗忘的东西。建筑必须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与城市和社会发生关联,避免沉溺于诸如历史性或符号学之类的处理技巧”。
同样作为东方建筑师,安藤的作品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譬如,安藤的另外一个建筑要素就是“庭院”,庭院与园林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同时就引入光、风和雨,注意“雨”也是自然灵动的要素。墙体隔离城市的喧嚣,通过庭院引入光和自然。安藤对建筑的光有着深刻理解,他谈到了光与黑暗意识,逐渐消失,冰冷的触觉和恐惧,笑声、摇曳……这些描述光线的词汇表现出安藤的敏锐和丰富的学养,其中尤其是文学性、绘画性,也就是诗性。这是安藤意识中对光的记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安藤提到他设计中逻辑与非逻辑的平衡关系,他承认非逻辑的作用。而且他思考了他的建筑意义超越物质的几何体界限。他用少量的几何、材料和质感作为建筑表现手法和纯粹空间,不直接反映功能的纯粹空间。安藤建筑哲学才是深刻地涉及到建筑本真和建筑语汇,值得注意的是“语汇”不是外在物质的“符号”。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在建筑的意义问题上,我们的确不能赋予建筑太重意义的负担,建筑本质仅仅只是形式而已,甚至是形式的游戏而已,其中充斥着潜意识、非理性、文学性和绘画性。
安藤对建筑的理解值得我们注意,他提到了场地和“空无”问题,几何形框定的自然引入光和影,这是一种无与有,这其实是“道家”思考,一种对自然、大地的思考,也是空间思考。其中地形、场地空无即虚空间,空无对建筑的意义就是所谓的“力场”,一种无限的虚空。安藤认为,建筑的实体是墙体、材质、风景、一种抽象空间,我们认为是一种纯粹形式,一种单纯的形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形式。安藤给我们的启示是同为东方建筑师是如何理解本土化建筑本质。他是个建筑师,他不需要逃离西方、东方、东方主义、后殖民、现代性或者本土化,他用体验生命的敏感、深刻理解建筑设计。
《连战连败》表达了安藤坚定信念和职业操守,也表达了对建筑的尊重和敬畏。他不必要因为失败而改变自己,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敬重。安藤曾认为,“如果一个建筑不能得到实现,建筑师应该保留他的超前思想,它会在别的地方变为现实。回顾那些未能实现的方案,我意识到所有的思想都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