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孟潮
童年的建筑憧憬
顾孟潮
我要讲童年的故事,讲我在建筑的美丽幻想中成长的故事,讲童年的梦陪伴我成为建筑师的故事……
1939年我生在日本东京,两岁多回到青岛时,由于听不懂汉语,从小就显得呆傻、愚笨,不大讨人喜欢,然而却养成了我好静、喜欢独处的性格和爱读书的习惯。
在青岛的四年是我最开心的四年,青岛对于我就是一个开心的大花园。
从家里窗户便可以看到青岛市内的制高点——信号山,它是我上下学的必经之地。
上个世纪40年代初的青岛马路,随着地势高低起伏,十分干净。车不多,转角处还装置了大镜子,行人可以在这条路上看到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上下学时我常常一个人走,一路上都在“游山玩水”,运气好,能捉到蜻蜓、蚂蚱还有小螃蟹,路旁有鲜红的野山栗子解馋,身上常常有山边的香花和绿草的味道。
青岛的青山、碧海、蓝天,还有那温暖的金沙滩、五光十色的贝壳,迷人的海水浴场、海浪和深褐色的礁石,绿丛中星星点点的红房子,使我似乎置身在俄国诗人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美好童话世界中。在那里我成为青岛山水自然的一分子。
真正意识到的建筑情结却是从北京小学的校园生活中开始的,北京小学的老师引导我走近了建筑艺术。
建筑事业是艺术的事业,又是科学的事业,它要求建筑师设计人们的生活舞台,塑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从事建筑事业的人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对环境的热爱。
作者曾经就读的北京市第八中学
北京小学培养我对美术、读书、音乐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爱好。
我是北京小学体操队的成员,后来又参加了北京少年之家的美术组,学习绘画和雕塑。我曾爬在小学小木楼的地板上,前前后后临摹了上百张描述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连环画,对于后来的我作为建筑师需要向业主和社会说明设计的原因和意图,是一个良好的试验开端。
北京小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在读书中,当我读到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知道了建筑事业是很辛苦的职业,从事建筑事业的人特别需要对明天有充分的信心,有为实现美好明天勇敢追求的艰苦努力精神,就决心报考大学建筑系。
我向往那首《建筑工人之歌》:“从那海洋走到边疆,我们一生走遍四方,昨夜还是漆黑的山谷今夜是一片灯光……”。
1951年我有幸成为第一批享用八中新校园的学子。
中学教育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八中校园美丽,名师荟萃。有机会和这么些名师在美丽的校园中相聚,我是十分幸运的。八中的六年教育为我奠定了走向社会、面对未来的坚实思想基础。在这里,我惜时如金,继续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和练习写作,提高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我进一步走近建筑,思考和理解建筑,尝试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和处理环境问题。
那会儿,我参加美术组和“朝花夕拾”文学社,又是北海少年宫的学员,还组织剧团,自任导演,请著名演员周森冠、作家玛拉沁夫、袁静等到学校座谈,忙的不可开交。
上面这些似乎互不沾边的事,成为我后来职业潜在的基因和业务基础。
1957年,我如愿考入了天津大学建筑系。
回忆童年有趣的建筑蒙太奇,我方才意识到,我终生的兴趣和爱好有三个,即:建筑、文学和戏剧。
先说文学和戏剧。
建筑是文化,文学也是文化。建筑和文学是一脉相通的。杰出文学家的作品常常会赋予建筑家灵感。我曾收益于多位文学家的作品,其中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对我选择建筑专业起了最直接的作用。小说中的主角,老工程师托波列夫和青年建筑师阿里克塞,在建设苏联远东输油管工程中的忘我形象,让我感动不已。
而戏剧呢?中学时代,正值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体系理论在中国风行,我们受其影响,在拍剧、设计舞台的过程中,发挥我绘画的特长,力求把真实的建筑简练地反映到舞台上,由此更激发了我学习建筑的热情。
最后谈谈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作为建筑师,我的职业特点是塑造那些能够让人们诗意栖居的建筑环境,杰出的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对人有绝对的影响——如在华裔法国华揽洪建筑大师指导下工作过的程建筑师,曾到八中作有关八中校园设计的专题报告。他说:“八中校门转了约60度角,正对着按院胡同东口,斜着的门墙如同主人请您入内的手势,与今天门前常常用英文写上“Welocom To”(欢迎您的到来)是一个意思”。他的话使少年的我恍然大悟,原来建筑是有感情的,是可以与人对话的。
童年我记忆深的建筑杰作,除了北京八中的校园,还有北京儿童医院和三里河四部一会的大屋顶建筑,我当时在作文中称它们“实用而且壮观”,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张开济大师和张镈大师的作品。
冰心老人曾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
对我来说,童年的建筑憧憬就是这样啊!
责任编辑:黄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