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莉,吴晓燕
(1.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嘉兴市第二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输血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常见有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为进一步了解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笔者对本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共6282例输血患者输注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患者安全输血提供依据。
1.资料来源。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对其中发生输血反应的115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63例,女52例,年龄1至93岁。
2.方法。(1)血液制品构成: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2)输血反应观察:输血后有临床输血反应的患者由临床医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相关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诊断、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输血次数等,并记录有无发热、溶血、过敏、细菌污染反应,在24小时内反馈给输血科。
共输血治疗患者628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15例,约占1.83%,其中发热反应55例,占47.73%,过敏反应58例,占50.43%,未发生溶血及细菌污染反应。发生发热反应中92.73%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血浆中67.24%发生过敏反应。不同血液制品输注人次及不良反应例数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与血液成份的关系如下(见表1、表2)。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与原发疾病无关,并且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表现[1]。输血并非绝对安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随着血型鉴定技术、配血技术的发展,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血型不合所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普遍减少,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仍较常见[2]。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3%,美国病理学会(CAP)统计23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结果表明发生率为0.94%[3]。而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1-3%[4]。
表1 不同血液制品输注不良反应的构成比
表2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与血液成份的关系[n(%)]
注:其他反应:胸闷、呼吸急促等
本组资料统计显示,发生输血反应的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占57.39%,其主要引起发热反应,占92.73%。一般来说,输血引起发热由致热原及细菌污染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由于国内目前HLA相容性输注较少。研究表明,一个治疗剂量的全血或红细胞内的白细胞数小于5×108/L可以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白细胞数小于5×106/L可以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和HLA同种免疫,若用过
滤波(第三代滤器)制备血制品,则可使白细胞数降低至5×106/l以下,由于白细胞滤器价格较贵,我国血站采用这种制备方法短期内尚不能实现。因此对于多次输血患者输注滤白红细胞,医院可采用床边过滤器来处理全血或红细胞,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对于一些创伤、手术患者,由于其术中或术后可能会出现“创伤热”“手术热”“吸收热”而被误认为是输血引起的发热,因此需认真鉴别是否因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多为皮疹和荨麻疹。本研究结果表明,过敏反应67.24%是由输注血浆制品易引起的,可见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输注类型有关。为此,在给患者输注血浆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反应有针对性处理。本组有6例(10.34%)输注血小板患者出现过敏,这6例均为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但未查到相关血小板抗体,推测可能与血小板制品含有血浆有关。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是血液安全预警的重要内容,输血过程中有效的观察及有预见性的防范非常重要。在输血前进行全面评估,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有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1]王广芬,王福斌,何爱玲,等.创伤患者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6):399-400.
[2]黄玉佳,蔡 许,丘 清,等.3850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271-1273.
[3]焦向杰.血液与输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7.
[4]刘达庄,高 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