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巧生
基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特征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余巧生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保卫科,福建 漳州 363000)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对当前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要建立能够适应当前环境的安全文化体系,必须正视这一特征,从建立多维互动的理实一体的安全文化信息源、多元的交叉覆盖的文化传递路径和多层的渐进加强的文化熏陶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一个具备时代特性和适应90后心理个性的安全文化体系。
大学生;校园安全文化;文化建设
中国有2.4亿1990~1999期间出生的(以下简称90后),这是拥有独特代际文化的一个群体。从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高校。高校氛围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但同时90后也为高校管理带来了多元的变化。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独特的一环,其建设和实施的过程受到社会大环境、对象群体特征等条件的限制。因此,要真正找到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的路径,就必须明确90后大学生最鲜明的特点,以及其在校园之中接收信息的特征。
90后出生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日益加剧的年代,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成长起来。多元环境、多变思潮、信息爆炸成为这一群体自我意识发展与崛起的最好背景。
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为90后提供了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但也进一步突显出独生子女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成长上的一些特征:独生子女心态明显,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喜好来判断事物,追逐个性,强调自我。另一方面,为了逃离“独生的孤单”,90后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个体化和小群化并存的现状。此外,当前的社会为90后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太多的选择,推动这一群体中出现了更多元的意识形态,进而根据意识形态上的契合与兴趣爱好上的相同,聚合成各种交际圈。例如,高校内出现的各种小组、协会以及网络上的豆瓣、微信群等。但是这些圈子并不具有强制力,而是松散型的圈子。独生子女心态与松散圈子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突显了90后张扬的个性与强大的自我意识。
90后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群体更是感受到资讯发展与信息科技更新的前沿群体,论坛、微博、微信、博客、讨论组等带来了丰富的信息,电子商务、移动O2O等搭建了多元的交流平台,也构建了人际之间的复杂关系。信息海洋的蓬勃气息与汹涌波动,推动90后进行思考、判断,并开始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立视角,建立的自己的判断标准,去面对网络上真假难判的信息。通过阅读、分析、传递、分享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信息,将有效的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中应用型本科的建设已提上日程,虽然高职教育已占了“半壁江山”,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依托课堂进行知识传递与技能传授的教育模式缺乏生动感和实效性,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反之,在实际生活之中,一些成功的经济人物、政治人物则会成为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模范与榜样。统一化的课堂教育模式带来的抑制,突显出社会中、网络上、生活里出现的个体模范的力量;二者一退一进,让更多的90后大学生意识到自我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形成以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成才为内涵的自强、自立的基点。
《城市画报》在《大时代——中国90后青年生活形态报告》中指出,90后在全球化、互联网和消费主义的环境中崛起,拥有了“品牌生活”、“深度自我”、“独而不孤”、“善良微光”的四个明显特征。这些特征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自我、独立视角与自强基点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这一群体自我意识不断趋强的明显特征。同时,而这一特征与当前大学生安全文化的现状——对于“非传统安全问题缺乏了解,认识模糊,甚至出现片面的、不正确的观念,当前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很不平衡”[1]——结合在一起,对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极大的负面影响。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保障高等学校师生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以及保障教学活动顺利的进行”[2],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当下的社会日益复杂,开放式的校园、繁杂的信息潮、90后大学生在生活经验与自我防护意识上的薄弱等原因融合在一起,给高校带来了众多的安全隐患。校园内的防火、防盗问题,公寓区的防盗、防骗问题,高校师生的交通安全、经济安全、人身安全以及意识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都是校园安全的组成部分。目前,对90后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主要来源于校园内的学习,而对这一群体的安全教育大任则主要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辅导员)身上。基于当前的教育模式与实施的实际环境,高校安全教育主要还是依托于辅导员队伍的统一教育与培训,并结合安全文化展示、安全知识讲座等常规模式进行。但是,这种高校统一教育的模式无法激起追求个性与自我的90后大学生群体的兴趣。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趋强特征,更让高校安全教育的难度日益提高。
90后所面对环境是前人所未经历过的全新的社会,环境的变迁造就是了90后独特的代际特征。他们拥有解放的个性,渴望独立并且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积极体验新鲜事物但又因为太多选择而显得茫然。因此,在校园安全的管理实际中,可以看到有很多安全事件本是可以避免或者削弱影响的,只是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切入,在信息发布、传递、评价等过程中,过度信赖自我视角与判断标准,从而被卷入事件之中,甚至成为某些事件中的导火索。这些行为,可以称之为“90后的冲动”。其根源就在自我意识趋强。“自我意识趋强”会造成自我对于外界信息源的质疑,也会加剧正常路径的知识传递的难度。换言之,只有经过个体认同的信息源所发布出来的信息,才会成为个体的认知,只有个体真正体验或感受过某些知识及其成果之后,才会对这些知识产生信任。但是,要建立起能够影响90后大学生意识的信息源,并使之发挥作用,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此之前,自我意识趋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扩大。
此外,自我意识趋强的个体之间也会互相影响,进一步扩大负面影响的范围,加大“拨乱反正”的难度。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能否全面的掌握安全知识,灵活的运用安全技能显得尤为重要[3]。面对着自我意识趋强的90后大学生群体,以及日益加剧的高校安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该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工作心态。具体而言,要构建起能够适应于当前群体特征的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就要建立起安全文化信息源、立体路径以及渐进式影响的文化体系,通过体系的建设与运作,为90后大学生群体树立起有效的、可信赖的安全文化教育信息源,并使之发挥作用。
当前高校安全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安全管理的工作涉及面很广,参与人员多,在安全器材的物质投入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却明显缺乏一个能够让他们信赖的安全文化信息源,来给出正确的、令人信服的信息、指导和意见,要构建起一个具有可信度的信息源,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多维度的统一窗口。来自于院系两级的安全信息,来自于学工、保护等不同的信息的安全信息,都应该源自于一个统一的明确的信息窗口,从而上下口径统一,信息权威且具有公正性。
2.真实感的理实结合。在安全文化的信息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文件上,更需要将已然发生的案例进行陈述、分析、结论,对要使用的安全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传递出的安全信息能够符合90后大学生的信息观、审美观。尤其是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吸取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4],并将之应用于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的高校安全文化。
3.即时性的互动交流。对于信息源来说,及时的进行充分肯定和有效惩戒,非常重要。要让信息源与每一位大学生之间都能够让充分互动,让每一位学习者和实施者都受到关注和认可,对于他们正确行为给予表扬和激励,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和纠正。
在具体的实施上,安全文化信息源可以体现为安全文化教育窗口的构建,信息库、理论库、案例库的收集整理与汇总,互动平台的构建与使用等。
在建立起具备影响90后大学生的权威信息源之后,高校还需要建立起能够发挥信息源作用的文化传递路径,具体表现为多元形式与交叉覆盖。
1.结合传统与趋势构建多种文化阵地。同一个信息源发布的信息,需要经过多种路径进行传递,从而形成交互宣传的效果。一方面可以继续使用班会、培训、讲座等传统模式,通过多媒体、即时访谈、影像穿插等新形式,提高这些传统模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的媒体,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文化阵地,及时发布安全文化信息,作为传统的固定式文化阵地的补充,随时随地的对90后大学生进行安全文化教育。
2.结合院系、班团、协会与宿舍等多种人际关系构建交叉覆盖的文化传递方式。信息必须通过持续传播与反复传递,才会形成真正的信息流。因此,文化阵地之外,还需要利用高校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构建立信息二次传递的机制,从院级信息到系级信息,从系级信息到班级信息,从社团联合会到各社团,从自律会到各宿舍,多种的二次传播的路径,能够确保正确的高校安全文化信息得到真正的传递。
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通过考核与激励的双向作用力,去引导90后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文化阵地的建设之中,在他们参加活动、发布信息、转发信息的过程,形成有效的安全文化学习机制与学习习惯。
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原因,单一信息源的影响力也存在着“衰变”现象——单一信息源传播越久,对个体的作用力越弱;因此,必须构建多个信息源及信息传播途径,并推动自我教育的渐进式文化熏陶模式,并使之长期发挥作用。
1.建立学生权威为主的复式信息源与信息传播途径。通过对学生群体中的筛选以及辅导,推动各部分优秀的学生干部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并通过这些人建立起与主信息源保持一致口径的复式信息源——主信息源之外的附属信息源。这些复式信息源也会拥有其相对应的传播途径与覆盖人群。
2.建立自我教育为主的安全模范,成为文化系统的充分外延。用学生群体中的权威与领域来建立起“安全文化”的个体模范,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强化,激励他们去建立具有个性特征的安全文化的宣传平台,从而成为安全文化系统的充分外延。
3.建立起互助型的安全文化兴趣小组,成为文化系统的有益补充。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影响力和聚合力的小组或朋友圈,以共同学习、信息分享、守望相助为核心,利用线上线下的双重模式开展活动,每个小组都能够结合不同的主题,并形成不同年级的梯队,上下传承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为安全文化系统的有益补充。
在安全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帮助自己,保护自己,通过良好而全面的安全文化氛围去影响和帮助到校园内的全部师生。
综上所述,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自我意识日益加强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学生群体的这一特征,并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对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造,通过信息源的强化、信息路途的丰富,及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和权威人员的培养,将安全文化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之一,形成有效的系统和良好的氛围,从而发挥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
[1] 蒋利平. 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11.
[2] 蓝姝. 福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3.
[3] 常芳宋林艳,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34):14.
[4] 刘金生. 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及其构建[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8):161-163.
An Analysis on Colleges Secur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lf-aware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YU Qiao-she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Post-90 College Stud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lf-aware, and this tendency is on the rise, which greatly affect the secur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wadays. In order to build a security culture system which fit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should face up to this tendency.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curity culture system with era characteristics which also goes in line with the post-90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should start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1) to build a multi-dimension-interactive and theory-practice-integrated security-culture information source; 2)to build a multiple and cross-covered security culture transmission path; 3) to build a multi-level and gradual-strengthening culture edification mod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campus security culture; culture construction
G647
A
1673-1417(2014)04-0105-04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4.04.0021
2014-10-09
余巧生(1977—),男,福建南靖人,实习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和校园安全。
(责任编辑:马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