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咏华
湘南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
不超过20分钟的视频、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结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日趋发达的时代,互联网终端由台式电脑“一统天下”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异军突起,微课的出现为大学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教育报》记者高靓[1]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微课能否打破高校的封闭教学?
“微课”的名字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课”而言的,经典的学术著作中对“课”的定义是:“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2]。微课的概念来源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时间上相对有弹性,中小学一般控制在3~10分钟,高校一般控制在10~20分钟;微课在形式上的来源多种多样,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教工作者就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短小精悍的“电教插片”而非成建制的课堂录像,90年代提出所谓的“片段性内容”电教材料概念,并且得到广泛应用。同期的广播电视节目中也出现了大量片段类学习视频录像,典型的如《走遍美国》,它由一系列的生活场景片段构成,每个片段完成一个英语学习任务,《走遍美国》在中国销量极大,成为不可或缺的口语、听力练习资料。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了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概念,他所录制的课程视频一时风靡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在全球迅速走红,得益于播放设备、3G和4G网络的普及,现在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观看视频,同样,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上传到自己的微博空间、世界大学城、土豆网等,微课的出现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微课在我国首先受到基础教育学者的重视,佛山市教育局[3,4]和华南师范大学率先在中小学推出微课资源建设,对微课的实践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对我国微课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张一川教授[5]对国内外中小学微课资源的建设进行了调查和总结,简述了国内外微课资源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配套资源的建设及在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差异。杨满福[6]则通过对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提出了在高校进行微课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所有这些研究表明,微课在社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成功,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但是如何在高校进行微课资源建设则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对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选题、结构设计、制作和评价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1)微课资源的选题问题。制作一节微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单从制作的角度来考虑,就有前期的摄像和后期的编辑加工,上传网络之后的跟踪维护工作。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主题中选择合适的题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微课的结构设计问题。微课的优势在于其短小精悍,实用性强。在设计制作中,如何能迅速抓住浏览者的眼睛使其耐心地观看下去,不但与选题有关,也与视频的结构设计有关。
(3)微课的制作问题。微课的制作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类似于电影的制作,某些投入巨资的大片票房惨淡,但是很多小成本电影却广受欢迎。因此,如何选择好工具,制作出漂亮的视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4)微课的评价标准问题。微课资源不限于某一个局域网内的分享,而应该惠及所有网民,因而对制作好的微课进行评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微课的使用对象主要分为三类: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录制好的微课可以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型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型资源和大众学习型资源。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开发微课资源的根本目的,也是微课建设的主流方向。知识的传递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为讲授型,主要讲授某一知识点、阐述某一原理或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微课类似于小型化的标准“课”,只是在时间上有所控制,授课地点也不局限于课堂;第二种为解题型,针对某个典型的练习题或者例题进行推导和分析解释,向学生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全面考虑问题,不仅适合于理科学生的计算推导,也适合文科学生的材料分析;第三类为答疑解惑型,针对学科知识中的代表性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第四种为实验型,服务对象主要是理工医科学生,对某一典型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进行演示。
教师专业发展型资源,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属于教师业务提升范畴,如新任教师的师范素养培训,教师的课堂组织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常规事情处理等。比较典型的培训如四六级考试监考等培训,讲述在监考时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其应对方式,既维护学生的利益又保护监考教师安全,杜绝不必要的麻烦。
大众学习型微课资源则完全超出课堂和学科的范畴。高校中的很多课程是面向社会的,涵盖的领域包括经济、法律、科技和文化等。这些课程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运用合理可以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无缝对接。例如:某些专业的职前培训课程,通过微课的形式实现教育帮扶,构建高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在微课结构设计上,首先是时间问题。笔者通过可汗课程资源和大学微课资源进行抽样统计发现:中小学微视频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低于3分钟的占5%,5~8分钟的占70%,低于10分钟的有90%强。大学微视频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0分钟,基本上控制在10~20分钟。根据教育学的观点,虽然青少年阶段个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是一个视频的时间如果超过6分钟,观众就会感觉视频冗长。因此,微视频的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之内,在注意力分散之前就将一个知识点讲解透彻。
其次是课程的设计制作问题。作为一个有多年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不免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困扰。微课的应用非常广泛,而非简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因而,对新时代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笔者相信,微课必然会带来一场新的教学改革。我国最先提出“微课”概念的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将微课资源的构成用一个非常形象的“非常6+1”概括[3,4]:“1”个教学视频片段加“6”个与之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和微测试。在设计制作中,还要注意以下4个问题:(1)课程开始时,可以对授课教师进行简单介绍;(2)一个微课视频只阐述一个知识点,即使内容很简单,也应该按照合理的教学步骤进行教授;(3)如果是课堂辅助教学型微课,微视频应该配合课堂其他教学环节;(4)微课中应设置合理的提问,课程结束应该有简短的总结,以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
国外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已比较成熟,如英国教师电视网站(Teachers TV,http://www.teachers.tv),2004~2011年共开发了3 500个精品微课视频,点击率一度超过586万人次;美国密西西比西北社区基金会(Community Foundation of Northwest Mississippi)的乔·托马斯(Joe Thomas)博士,从2008年开始带领视频编辑团队创办了基于维基功能的视频资源库“观看知道学习”(Watch Know Learn,http://www.watchknowlearn.org/)[7],将互联网上的优质学习资源进行编辑和审核,使之适合3~18岁少年儿童观看。他们两者一个是组织专业的编辑团队进行拍摄和制作视频库,一个是筛选优质的学习资源打造在线中小学教学视频库,两者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在国内,严格意义上的微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微视频的制作经验有待积累。虽然微课的制作方式有多种,如专业摄像机拍摄、录屏软件录制或者其他视频制作软件合成,但是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还必须依赖于专业的摄像设备和编辑人员。微课的使用者通常是一线教师,由于设计、拍摄、制作和编辑水平的限制,微课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大面积使用的瓶颈。当然,视频质量并非决定微课质量的唯一标准,微课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选题、构思、设计和教师的教学,因此,低成本也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比较简单易用的微课制作软件如Camtasia Studio6.0[8],软件大小为38 M,运行环境:Winxp/Vista/Win7/Win2000/Win2003,软件容易上手,具有强大的编辑整合功能,适合新手学习使用。
制作一堂优质的微课,除了好的选题之外,编辑制作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研究可汗学院相近课程的视频,以获取灵感,也可以借鉴广告、电视、电影中的创意。在微课制作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为了使阐述的问题清楚明了,应该使用字幕补充,字幕一般只打出关键词,以免给人凌乱的感觉;(2)讲解的时候,鼠标移动速度要适中,切忌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晃动;(3)制作画面简单大方,无关的背景不要出现在画面中,制作环境避免嘈杂。
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视频评价和网络评价两种。视频评价主要针对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7个方面:(1)微课的完整度,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针对性的习题和总结;(2)微课的技术指标,如时间的控制,视频中内容、声音、字幕等的清晰度;(3)选题的价值,选题是否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4)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教学方案应该围绕选题,教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5)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看微课是否能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兴趣;(6)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是否形象生动以及教学形式的新颖度;(7)教师的风采,教师的仪表得当,普通话规范等能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网络评价是微课上传网站之后观众的认可度,主要包括4个方面。点击率:微课资源在网上的关注程度,每月的点击次数超过5次以上;忠诚度:观众的连续观看时间在5分钟以上以及每月的观看时间累积超过30分钟;互动性:主要是对微课的评价留言;易用性:视频发布的网站容易被搜索,视频自身容易搜索。
微课的出现给教育改革带来重要机遇,它一方面促进了教育资源的转移,使教育资源从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和图书馆纸质资源部分转向网络资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脱离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而在任何网络终端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善于自学和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的群体,微课教学的兴起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产生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探索高校微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开发教学资源,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的网络课程,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开辟出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新路。
[1]高靓.微课能否打破高校封闭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4-02-17.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5):15-18.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5]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51-58.
[6]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5.
[7]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23-26.
[8]罗刚淮.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J].中国音乐教育,2012(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