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晶 于晓秋 朱 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9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2]。
我校理学院根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创业教育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农林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着重于意识的培养和实践的体验,重视和加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和实施质量,通过鼓励学生完成各级各类项目和参加竞赛,督促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品质和创业的基本能力。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度,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参与到教师的相关教科研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学校借助外部资源优势,建设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创新实践基地。通过校内理论学习、上机实践及实践基地的项目实训,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整合原有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有效地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院组织部分专业师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调研活动,邀请企业创业人士,进行行业分析,对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评价与调整,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在低年级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在高年级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模拟实践课。我院自2006级开始,增设全院性的包括创业教育内容的选修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自2008年开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厚基础、重应用、有侧重、促创新”原则指导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院适当压缩各门课程的理论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成较多学时的实践性教学。
在强化通识课为基础的专业教育的原则下,我院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性、过程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应用性,以新颖的、与学生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趣味性实践活动项目为载体,运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充实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实验课程,重组优化实验内容,开展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实验等,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的教学方式。倡导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如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目前,部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如数据结构和最优化方法等课程;部分课程使用探究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如分析选讲、代数选讲;部分课程采取实验教学模式,如数学软件及应用和ASP.NET网页设计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体系,改变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摒弃只凭一张考卷考查学生的做法,积极探索多样化、多重标准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注重“学分”和学生试卷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分”,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定。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反馈、改进、激励和强化功能,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院从一年级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院及其他院系的创新实验,参与到教师的相关教科研项目中。教师根据学生素质及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为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到了科研反哺教学,将理论研究成果尽快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及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在高年级,我们尝试按照学生的意愿和毕业去向(就业、考研、报考公务员、自主创业等),进行分流培养。例如:对考研学生加大外语教学学时数,单独辅导专业课程,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帮助。
学院广开渠道探索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如鼓励学生参加校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论坛和优秀毕业生论坛等;参加院系开展的集培训、指导为一体的学科竞赛,并根据竞赛获奖级别给予一定的学分及物质奖励;在社会化实践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企业的项目研发。上述方式,实现了校内外创新创业的积极联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
创新的灵感很多来源于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加强学生课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创业体验。在校级层面,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交流、创富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案例分析大赛和市场调研大赛等,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各专业,教师大力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如东北建模联赛、全国建模赛和国际建模赛)及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培训及指导参赛等工作,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和实训项目的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在校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携手共建校企实习训练基地,我院与10余家企业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培训、实训、实践及实习的机会,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不断促进成果孵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创新基点,不断深入研究,尽量做到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融合。部分优秀学生作为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持人,带动其他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精神与品格、创新意识、科技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及创业能力,又丰富教师的科研成果。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自2008年以来,我院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响应校企合作共建项目,信息与计算科学系2006~2011级110名学生与大庆科瑞尔思研发中心及大庆达内科技有限公司等实行“3+1”及“2.5+1.5”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期间通过顶岗实习、“下订单”培养等方式,实行实习实训一体化。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企业成长储备了人才,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赢”[4]。
教师的创新激情、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我院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增进校际间交流,鼓励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各类讲座和网上课程培训,参加教师培训和教学经验交流会议,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工作,逐渐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除此之外,院系还制定了相应措施鼓励教师校外挂职锻炼。
以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为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科技创新、课外实践及学科竞赛等各类实践活动,积极发挥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的精神,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各类问题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该系80%以上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过省级或国家级奖项。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一次就业率进入我校各专业前5名。
(2)在教师指导下,该系2009~2011级专业14名学生担任校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负责人,其中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1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有30人参研,学生获批科研经费近10万元,有力促进了该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也为其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了良好的榜样[5]。
(3)在全国性竞赛中,竞赛获奖率、获奖级别稳中有升,受益学生不断增加,促进了学生就业和升学。2009年至今,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及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15人次,2008~2011级四届学生参加第三届及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2项,省级奖项17项。
(4)2008级和2009级43名学生参加试行的“3+1”“2.5+1.5”校企联合培养试点,成效显著,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北京一流IT企业就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5)以专业建设引领教学,以科学研究促进本科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2009~2012年黑龙江省教改项目8项,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5项,省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6项,校级课题20余项。2013年,该系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编写多部校内教材,获校级以上荣誉称号10余人次。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核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后,我们将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建设及强化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开辟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把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及品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创造型及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1]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7-8.
[2]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彭云飞,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123-124.
[4]周晓晶.开展3+1培养模式 科学地发展地实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J].大学数学,2012(4):155-158.
[5]周晓晶,于晓秋,于晓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2):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