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峪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420)
语用学视角下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
焦峪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420)
从语用学视角对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进行界定,并以201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解说员的站位与身份构建受社会宏观环境(受众要求)、传媒要求和个人个性风格的影响;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遵从顺应性理论和杜波依斯(Du Bois)三角理论;解说员运用多种语法手段和词汇等表达视点站位,进行身份构建。
语用学;解说员;视点站位;身份构建;澳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赛事也因本身具有的运动美感和广泛的参与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体育赛事转播是电视节目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电视转播能够及时迅速、声画并茂地展示比赛的魅力,所以即使在网络和通讯异常发达的今天,也始终在众多媒体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电视体育解说员在比赛传播过程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体育解说是对转播、直播的比赛进行的现场报道及说明,是对比赛规则、比赛进程、胜负情况所做的解释和评价”[1]。现在体育赛事直播的解说员配备大多由原来的单人解说发展到现在的“主持人+嘉宾”的双人解说。目前,对体育解说员的发展研究也处在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解说的解说技巧、风格特点、倾向性等方面,而对于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语用学角度下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为体育赛事的直播提供理论参考。
1.1语用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运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格林(Green,1996)认为,语用学是涉及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哲学、社会学和修辞学等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2],其涉及与解释讲话者如何采取一定行为去完成某种目的,因此,信念、意图或目的、计划以及行为等便是语用学的中心概念。莱文森(Levinson,1983)提出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使用者将语句和恰当使用该语句的语境结合起来的能力[3]。对于电视体育解说员来讲,主要研究其在社会宏观语境、传媒语境等条件下发挥个性风格来合理巧妙的选择和使用语言解说比赛的能力。
1.2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
视点站位指讲话人(在此特指体育解说员)站在什么立场,什么角度进行评论和解读,讲话人对所说事物(事件)的态度、立场、观点或感情,也就是说话人观点立场的选择。语用学角度的视点站位,指的是“说话人对所传达的命题意义或其他话语参与者的感情、态度或价值判断,利用丰富的表现形式包括语气、语调、身体语言以及词汇和句法手段等,以表达话语主体之间以及与话语内容的关系[4]111”。日常会话和评论中,交际者不仅传递语言信息,而且构建自身形象身份[5]101,交际中说话人的语用视点定位必然会在语言选择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示出来,重复的语用视点站位模式的出现自然构成了身份[6]。因此,本研究把体育解说员的身份构建定义为: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比赛过程中选择一定的语言手段,不断地进行视点站位以呈现自我概念的言语行为。
2.1体育解说员的功能
电视体育解说的目的是对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战术打法、心理状态、技术特点等做出评论,补充电视视频中没有的相关信息,使得观众更好地欣赏比赛,理解比赛。电视体育解说将电视机前受众的视觉、听觉高度集中在一点,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比赛解说评论,以达到传递赛事信息、分析比赛进程、烘托现场氛围的任务。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体育解说员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的功能。“传播”定义为人类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5]129,电视体育解说员在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转播过程中,解说员起到了调和体育节目流与收视情境中注意力是否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体育赛事的叙事结构而言,解说员的直接描述是整个论述组织的核心部分,是电视体育解说员使受众与体育赛事文本紧密相连并互相作用”[7]。
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与其他类电视节目最大的不同和特殊性就是解说与赛事同步进行,对解说员来讲,无法语言审查,无法彩排或预演,同时体育赛事的转播具有时新性和不可逆性,所以体育赛事解说员既是比赛信息的传播者又是赛事评论的“把关人”。
2.2体育解说员的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的影响因素与理论基础
2.2.1 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的影响因素
电视体育解说是“以电视为媒介,依靠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对体育活动进行叙述、介绍、讲解、评论和烘托的应用语言艺术”[8]。解说比赛过程中,解说员担任了多重角色,受到社会宏观环境(受众要求)、传媒要求和个性风格三方面语境的影响(见图1),这些决定了其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
(1)社会宏观语境。它包含了社会、文化、时代、地域、民族等方面的语境,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使得中国人注重于讲话的谦和与宽容,在语言表达上多以含蓄、谦逊、平静为主。随着大众消费品位的不断提高,受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要使观众在收看体育赛事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其良好的情绪反应,一方面来自扣人心弦的比赛过程、紧张刺激的赛事场景,但更多的赛事信息则只能通过体育解说来获得,所以对电视解说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传媒语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传媒的立场和观点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对受众起到舆论导向、宣传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经济职能问题。所以体育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些基本原则,从而影响了其语言的评价。
图1 解说员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影响因素
(3)个性风格。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与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性[9],每个电视体育解说员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价值标准和性格特点等,从而决定了解说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解说员的个性是在直播体育比赛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有别于他人的总体精神风貌,表现为相对固定的性格特征,尤其是语言表达。解说员要恰当地把握个性化的两个主导因素,第一要了解受众与传媒需求,第二要遵循社会背景下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媒体评论的约束。其个性化应该是作为公众人物的媒介角色和作为自我的个人角色之间的一种平衡、和谐的融合。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人风格与社会、受众、传媒需求达成一致,才能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2.2 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的顺应性理论
顺应性理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他认为语言使用者选择一种交际策略是为了实现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目的[10]。体育解说员的视点定位和身份构建是在激烈的体育比赛这种特定的场景下形成的,源于引导受众职责、媒体发展需要以及个人特质,适当倾向性是体育解说的必要品质[4]112。解说员在直播评论比赛过程中,总会显示出一定的倾向性,其实就是对语境相关成分的一种顺应性选择,即语言结构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被选择用来顺应解说语境的相关成分。第一,在社会宏观语境下,解说员必须顺应本国、本省或本地区的受众需求。第二,在传媒语境下,解说员必须顺应电视的政治舆论职能,遵守相关的原则和政策,成为国家或地方宣传的窗口。第三,解说员充分发挥个性风格的前提是必须顺应社会和传媒语境。所以解说员的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是为了顺应社会宏观环境和传媒环境而做出的调整性适应性语言行为。如2013年澳网女单决赛李娜-阿扎伦卡的比赛,两位解说员的解说在充分发挥个人风格的基础上,最主要是满足大部分中国观众和球迷的需求,解说具有相当明显的倾向性(见后文),这是解说员心理状态的语言体现,也是对语境顺应的结果。
2.2.3 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的杜波依斯(Du Bois)三角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杜波依斯从方法论的角度为“立场”进行了概括说明:“由社会行为者以对话的方式,通过外在的交际手段发出的公开行为,这种公开行为在社会文化领域中任意显著的维度上,同时对客体进行评价,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与其他主体建立联系”[11]。他把立场看做一个三角行为,通过语气、语调、身体语言以及词汇和句法手段等丰富的表现形式来表明身份和立场。解说的第一、二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通过“评价、定位、一致”三种立场附属行为得到体现、联结[4]113。杜波依斯(Du Bois)的“立场三角”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立场三角”分析模型
2.3体育解说员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的原则
解说员在比赛解说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的立场原则,从比赛和个人身份认同的视角出发,客观、公平、公正地进行体育解说。美国著名体育解说员雷德·巴贝尔提出:“体育解说员的一大职责是将自己目睹的状况如实告知受众,而不是将自己希望出现的状况告知……对每一位运动员公平公正,对他们的报道事无巨细,我总是对他们彬彬有礼,同他们平等交流,对他们和他们的工作保持兴趣,但不要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宠爱有加[12]”。但是众所周知,体育解说的倾向性,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电视台大都存在的现象,这是主要出于民族或区域自豪感、特种文化背景或者价值的认可、对某方特别偏爱等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体育解说中都会存在某种倾向性[13]。体育解说员的这种倾向性直接决定了其视点站位与身份的构建,而解说员评论中所采用的各种语言资源和手段又是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的直接表现。“体育解说倾向性分为情绪倾向性与内容倾向性”[14]。解说中情绪的倾向性主要是从不同的语音语调表现出来,限于篇幅,本文对语音语调方面问题不做讨论。
2.4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的语言资源和手段
语言符号是人际传播的主要工具,是人们赖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载体[15],具体到电视体育赛事直播解说,其主要表现为比赛进程的解说和评价。“评价是体育解说的最高逻辑层次”[16],而语言评价是视点定位和身份构建的直接体现,即视点站位和身份构建决定了语言评价。解说站位不是临时、随机、任意形成的,而是专业知识的体现,是社会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反映,是媒体功能的需要,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语言现象[17]72。构建身份的各种资源和语用手段,沈三山(2004)提出解说站位所用的8种语用手段:喝彩,加油,赞赏,批评,建议,希望,担忧或可惜,输球借口[7]79。这些手段都属于语用范畴,和句子结构相对应,是具体的语言行为。通过统计这些语用手段在一场比赛中的使用频率,例如喝彩次数、赞赏次数、担忧次数等可以充分表明解说员的视点定位和身份构建,本研究将以201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为例进行说明。
2.5 2013年澳网女单决赛直播解说员视点定位和身份构建实例分析
2.5.1 语用和语言手段量化分析
北京时间2013年1月26日,CCTV-5对2013年澳网女单决赛李娜-阿扎伦卡的比赛进行了现场直播,主持人童可欣与嘉宾许旸一起解说评述。本研究以本场比赛的解说为例,分析解说员的视点定位和身份构建。
通过反复观看录像,大量的解说转写与统计,对童可欣和许旸在解说比赛中所采用的语用手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全场比赛语用手段统计
通过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解说员对李娜的评论次数明显多于阿扎伦卡,积极褒义的词汇大多集中于李娜身上,阿扎伦卡的喝彩加油的解说极少。整场比赛对李娜打出的好球多是喝彩和赞赏,而对阿扎伦卡打出的精彩制胜分,往往没有喝彩,而是对李娜的失分表示可惜,并给其寻找输球的理由或提出建议。所以解说员的视点站位明显偏向于李娜,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由此可见,解说的视点定位和身份构建的量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2.5.2 解说员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的词汇手段
解说员在评论比赛过程中所使用的词汇,能显示其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这些词汇主要包括:心理动词、语气词和喝彩词汇等,现举例说明。
(1)心理动词。解说中使用了心理动词“希望”和“觉得”表达解说员的的自身定位。“希望”,表达了解说员对李娜的的一种期望。“大家”“觉得”两词使得解说员和大部分中国观众站在同一立场,拉近了和国人的心理距离。
(2)语气词。解说员在比赛中经常利用叹词或者语气助词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使用“嗯”字表达了两解说员对李娜的肯定。几个惊呼式的叹词在第二盘第5局李娜第一次摔倒时的解说,表达了解说员对李娜的极度担心与紧张。
(3)喝彩与批评词汇。喝彩与批评词汇的使用,能鲜明地反映出解说员的解说站位,对谁喝彩,对谁批评,是身份构建最常用的习惯用语,是最基本最明显的手段。解说中使用的“好球”和连续的形容词“漂亮”、“非常棒”、“太棒了”、“哇……”非常明确了体现了解说员的站位,比赛中阿扎伦卡击球出界后,两人异口同声喊“出界了——”,表现了解说员希望李娜拿下这个破发点的紧张迫切心情,其倾向性一览无遗。
(4)指称类词。解说中解说员将阿扎伦卡视为“对手”,就已将自己定位为与李娜站在一边,把阿扎伦卡放在了对立面。解说员使用“大家”一词又把自己定位在与普通中国受众的赛事欣赏者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语境对身份构建的顺应性。
2.6语用手段的全局比较
为了全面分析解说员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综合全场比赛的各种解说语用手段的比较,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只选取了比赛时间较短的第一盘第四局的比赛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了解到两位解说员的解说站位和身份构建,大部分解说是倾向于李娜的。其中对李娜的赞赏次数达到了7次,喝彩5次,而对阿扎伦卡的赞赏和喝彩为0。对阿扎伦卡的评论只有4句,而且都是带有批评语气的,解说的倾向性显而易见。
体育解说员的视点站位与身份构建,受到社会宏观语境、传媒语境与个人风格的影响,既要保证客观公正的解说评论,又要做到顺应性原则,满足社会和广大受众的需求,这就无可避免使得解说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倾向性的解说评价主要通过一定的语用手段来实现,利用不同的词汇、语气、语调来表达对运动员的赞赏与批评。解说员的倾向性需要有个“度”来考量,尽量客观公正的评论比赛,避免过于明显的情感倾向。观众渴望听到精彩而不失客观的解说,这就要求体育直播的解说员,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构建正确的身份,合适的视点站位,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应变能力,带给广大受众丰富客观的信息与惬意的享受。
[1]张玲玲.中国体育解说的历史及发展趋势[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9,14(2):14.
[2]Green,G.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M].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6.
[3]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王苗.体育解说倾向性的话语立场分析——以伦敦奥运会体操男团决赛央视解说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507(6).
[5]Lakoff.The limits of politeness:Therapeutic and courtroom discourse[J].Multilingua,1989,8(23).
[6]Barbara Johnstone.Linking Identity and dialect through stancetaking[A].InRobert Englebretson(eds.).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C].Amsterda Philadelphia:JohnBenjam ins,2007:49-68.
[7][美]阿隆·贝克.体育、媒体与政治认同[M].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97:5.
[8]文兵.体育赛事现场解说中语言倾向性的顺应性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1(1):79-81.
[9][美]加里·本德.比赛之声:转播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M].伯纳斯出版社,1994:180.
[10]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1]姚双云.《话语中的立场表达:主观性、评价与互动》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1):145-148.
[12]魏伟.奥运体育解说慎用“我们”[J].电视研究,2008(3):24.
[13]杜聃.中美电视NBA解说对比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3.
[14]田秋生.体育解说员的角色定位与行为规范[J].新闻记者,2006(8):33-34.
[15]王慧琳,阎伟.电视主持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4.
[16]邹望梅,张德胜.论体育解说的逻辑层次[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120-128.
[17]沈三山.乒乓球现场直播的解说站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
[18]岑传理,宋世雄.金话筒的诉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
[19]蔡宝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解说员培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45-48.
[20]王惠生.体育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86.
[21]吴红雨.节目主持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4.
A Pragmatic Account of the Stance-tak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Commentators
Jiao Yu-P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510420)
This study defines the stance-tak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commentators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women singles tennismatch of Australian Great Slam of 2013,it is found that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socialmacro environment(the requirement of audience),themedia requirement and individual personality greatly affect the stance-tak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The commentators employ various linguistic means and terms to take stances and construct identity following the accommodation theory and triangle theory of Du Bois.
pragmatics;commentator;stancetaking;identity construction;Australia Open
G80-056
:A
:1001-9154(2014)03-0024-05
G80-056
:A
:1001-9154(2014)03-0024-05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语用顺应视角下视点站位、身份构建与人际礼貌研究(项目编号:10YJC740057)。
焦峪平(1977-),男,山东青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学。
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