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凤
可升降的简易篮圈
◆徐晓凤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自制一套教学中适用于行进间投篮的教具——可升降的简易篮圈,通过试验,取得成功,对教学很有帮助。
体育课;篮球;简易篮圈
篮球是体育课中常用的器材,很多学生都很喜欢玩篮球,尤其喜欢投篮。可是上了几节课后,很多学生出现抵触情绪。笔者经过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后总结出原因。
1)球篮太高。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篮球场的篮圈确实是太高了,他们用最大的力气让球触到篮板都很费劲,确实需要低一点儿的篮圈。
2)人多,而篮圈太少。一个班里有几十个学生,只有两个篮圈可以练习,实际练习次数太少。
3)场地面积大,练习时,学生分散在两边的篮圈练习,不利于课上分组练习时的管理。
4)学习模式老化。教学时,没有打破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造成学生模仿来的动作僵硬、变形,学起来效果不好。
5)缺乏积极性和趣味性。由于学生还停留在老式的机械的模仿教学形式中,使得他们的智力水平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潜能得不到进一步的挖掘,所以都觉得枯燥无味。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体育课中充满对学生的激励,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来学习各种技术。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分析,笔者认真研究、自制了简易的能升降的篮圈,让复杂的行进间投篮技术变得简单易学,让学生在篮圈的逐级升高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行进间投篮技术。下面介绍研究过程。
为了能适应不同年级的高个和矮个学生都能练习的要求,篮圈必须能降低、能升高,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可以在球场两端的篮圈上拉一条长绳,练习投篮时的压腕动作。经过试验,有的学生能做出压腕动作,有很多学生还是不会。虽然没能解决问题,却使笔者打开了思路,从这样的练习中发现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这种方法解决了练习时学生分散、不好管理的问题。因为所有学生都集中在一起练习,很好组织,也很好管理。
练习时,学生都在绳子前面,而且可以分成若干组,各组可以同时练习投篮,这样就增加了练习次数;每组只有四五个人,在同组的学生里,前面的练习完后,稍稍歇一歇,就又轮到自己,练习密度也增大了。虽然次数多了,却有中间适合休息的时间,学生既不疲劳,闲置时间也不过长,正好符合练习的需要。
笔者的思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加一条绳子,用铁丝做成篮圈,把很多个篮圈固定在两条绳子之间;在学校原有的两个篮圈上挂上滑轮,每个篮圈的左右两边各挂一个,再把篮圈下的地面对着篮圈上的滑轮也都装上滑轮;用绳子把篮圈和本侧地面上的滑轮连接起来,每一个滑轮组的绳子都系上一根挂好篮圈的绳子,篮球场地的每一边都这样安装,就做好了一个像传送带一样的滑轮组;同时拉起每一侧的绳子,球场中的篮圈就会跟着绳子往上拉高、升起。
笔者准备了绳子、做篮圈用的铁丝、滑轮、固定滑轮的三角铁。经过初步试验,没能成功,因为铁丝太细,球一砸到就变形了。之后用细绳做篮圈,把拉在球场中的绳子联结起来,像个方框一样,让学生投篮时有个目标。可由于绳子是软的,球一砸到,两根长绳就互相缠绕在一起,没法进行练习。又改成用细细的竹竿,截成小段支撑在两条长绳中间,两条长绳便不互相缠绕了,可竹子撑起来的方框不太像篮圈。最后,笔者用做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围成圆圈,再用彩色的防水胶布裹得紧紧的。这样的篮圈很硬实,球怎么砸也不变形,而且用彩色胶布缠上,相邻的两组练习时,可以很好地区分哪个是自己组的篮圈,不会在匆忙的小场地比赛中投错球。
由于学校条件改善,新打了水泥场地的篮球场,笔者设计的升降篮圈在水泥场地无法安装了。对此,笔者又对自制的篮圈进行改进,把原先安装在篮球场上的滑轮挂在了铁制的立柱上,每边各安两根立柱作为支撑架,牢牢地固定在地面。而且就安装在篮球场外的侧面,上篮球课时用着很方便,教学效果也很好。
该自制器材有以下三个优点。
1)两边用双柱,中间用两道绳子连接,能让篮圈被砸后很快自动恢复平衡,节约练习时间,增加练习次数。
2)篮圈可以降低高度后,能降低学生的练习难度。一到四年级的小学生个子矮、力量小,练习投篮很困难;五、六年级的学生里,有的个子也很小,练习投篮也很费劲。球篮可以随意降低高度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练习投篮,使用起来很方便,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投篮,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投篮的兴趣。
3)该器材是十几个篮圈串联在一起的篮圈组,篮圈多了,学生练习次数也就多了,兴趣提高了,熟练掌握技术用时就少了,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练习时都集中在一块场地,便于组织管理,更提高了教学效率。
G623.8
B
1671-489X(2014)17-0048-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4.17.048
作者:徐晓凤,迁安市彭店子乡八家寨小学(06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