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问题与对策

2014-02-05 21:01:07段静毅
职教通讯 2014年28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教师职业人力资源

段静毅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作为人力资源核心的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重要的软实力,高职院校教师是作为人才资源的一部分,承担着为整个国家和地区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人才的重担。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由研究人力资本的形成转向研究人力资本的运用和管理”[1],更强调人才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教学人员等多重身份,其职业素养是高职教师人力资源的核心。但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其职业素养与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只单纯的寻找“千里马”,而不对现有的高职教师资源进行挖掘,无疑是对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因此,对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开发和管理是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第一人力资源。拥有一支高质量、高素养的高职教师队伍是培养出专业知识深厚、职业技能全面、符合岗位需求的高质量学生的前提和保障。高等院校教师具有其行业队伍自身的特点,如普遍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强、较强的认知力、具备批判反思能力等,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等院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除了具有高等院校教师一般的职业素养外,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还应突出表现为具备较强的教师职业责任感、教育教学的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职业责任感

教师职业责任感是指教师在职业道德活动中形成的对他人或者社会应负责任的内心体验和道德情感,它既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又是激励教师实现某种职业道德目标的动力。一方面,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态发展还不完善,高职教师承担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担,要求高职教师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多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积累的宝贵经验,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处于极度敏感的时期,学习容易散漫、人生观不稳定,当前的兴趣与专业发生矛盾时,心理上会摇摆不定,高职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用心关爱学生。这就要高职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也传授给学生良好的品德。

(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中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重要指标。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教育机智,即在突发状态下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教师因其面对的学生更具复杂性、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创造性要求高、教学目标多元,高职教师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遵循教育规律,用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操作技能

高职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是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的合格毕业生必须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教师要完成技能操作的教学任务,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能及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还应该有较强的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的实践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在当前要求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呼声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实践操作技能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挑战。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高职教师不能停滞在旧的技术层面上,要结合最新的技术成果对课程进行充实和提高,创造性地对职业技能、生产技巧进行归纳。在教学方法上,高职教师应该有创新,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路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活动。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理,使他们勇于动手,敢于尝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更应重视创新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建立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高职在校生在人数已经达标,但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最主要的表现是凸显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的职业素养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职业责任感意识淡薄

在我国目前的高考体制中,一部分学生会被动地进入高职院校。在高考中失败的心态会影响到他们的在校生活。这部分带有心理创伤的学生需要高职教师更多的关爱。但是,目前仍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不高,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其本身就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中利益的诱惑下,有不少教师将本职工作当成了兼职,在教学过程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在实习中,更有教师随意地把学生丢在所谓的实习基地充当普通劳力。以上种种都说明,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普遍较低,责任感普遍较弱。

(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

教育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即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若不能将自己的真才绝活传授给学生,那么,他就是一名不称职的教师。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的是其专业背景与专业能力,而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因存在表达不到位、课堂掌控能力不足、缺乏教育机智等教学能力问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路复杂,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师范培训,教育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这无疑是高校宝贵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实践操作技能缺乏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院校,教师精湛的操作技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但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本的存量亦非固定不变,在发挥作用时会出现消耗,若是闲置就会消退、甚至消亡。拥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在进入学校后,因为没有后续的技能培训保障以及自身技能操作训练意识淡薄,原有技能很快就会丧失和落伍。也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其理论知识扎实,但却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技能欠缺。

(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低下

当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前,在科研行政化倾向严重、职称评定终身制、权术重于学术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又没有相对科学的针对创新的评价指标,高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创新动力不足,普遍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对策

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提升其职业素养,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运用人力资源伦理开发理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事业心

“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主要是通过人力劳动过程中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教育、道德评价和道德控制等一系列劳动伦理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使员工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矛盾。”[2]据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等的教育和指导,使教师热爱自身的教育事业,养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事业心,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教学,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热爱学生,要认真备课,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社会化理论整体提升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人力资本的社会化理论主张,要为雇主找到本岗位所需的具有“合适”的个性品质的劳动者,能够尽职守则,服从要求,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个人“自觉”行动。在招募筛选劳动者的过程中,要科学鉴定人员所具备的个性品质是否适合本岗位。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要运用社会化理论,对高职教师岗位做需求分析,对应聘人员进行科学甄别,有针对性地考察其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个性品质,要消除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防止负面信息扩大化,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三)以公正合理的发展性绩效考评,强化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评都存在不科学、片面化问题,使得学校对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评形式化,教师不重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职业技能绩效考评的标准,把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操作技能在绩效考评中的比重,并把关键事件法、评定量表法、多人比较法及小组顺序排序法等多种考评方法结合起来,尽可能运用科学的量化标准对教师技能进行考评,促使教师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技能水平,进而提高职业素养。

(四)采取激励措施,提高高职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激励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个人绩效,实现自我价值。激励也是对员工人性观的管理,即“指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本性的基本假设、估计与认识,也就是对员工的个人本质、基本需要和追求、对组织和工作的立场和态度、对管理手段和形式的偏好等内容的认知和判定。”[3]据此,校方要针对教师不同的需求,有意识地运用激励手段,通过物质上、精神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激励和褒扬,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满足教师需求,激发其工作热情,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靳希斌.人力资本学说与教育经济学新进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1.

[2]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63.

[3]马建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7.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教师职业人力资源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北京再办塔机司机操作技能竞赛
建筑机械化(2015年7期)2015-01-03 08:08:52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52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