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艳丽,胡义秋,邓巧玲,周明星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农村居民的集合体。[1]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对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支持至关重要。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就是为保障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釆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其接受教育所提供的物质、资金、服务等方面的帮助和扶持。[2]许多学者对弱势群体教育支持问题也做过研究,但他们往往倾向于将低收入的贫困户作为弱势群体来研究,而没有针对农村村民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而且,当前的研究多是从职业教育单方面来分析[3],缺乏整合视野。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举措的背景下,对弱势群体的村民的教育支持问题理应受到充分重视,只有解决好农民的教育问题,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才能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才能变成现实。
本研究采用文献收集法、比较法、访谈法及调查法等方法,对湖南省邵阳市的100户农民进行随机抽样访谈、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教育投入、村农培训等。收回问卷87份,有效问卷为71份,有效回收率为81.6%。其中,男性38人,女性43人,平均年龄为50.5岁。数据采用EXCEL录入,以SPSS18.0进行分析。
此项内容分为没有接受教育(文盲)、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学学历五个等级,分别用0、1、2、3、4来记分,得分越高学历越高。给样本做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统计结果
从表1可见,在本次调查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是高中,没有一个村民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具有小学学历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6.3%,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只上过小学,没有接受更高的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接受知识的机会很少,大多数安于现状。在接受调查的农民中,没有上过学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18.3%。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相同年龄阶段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低2.87年;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占47.62%,文盲人口占8.74%;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只占8.46%,比城市低35个百分点;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4]农民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水平低下、各种知识技能缺乏、村民自身对教育以及教育支持不重视,这些导致他们在社会各种竞争中处于弱势。
此项内容分为年收入1 000元以下、1 000-2 000元、2 000-3 000元、3 000-4 000元、4 000元以上等5级,分别用1、2、3、4、5来表示。该项主要考察农民的劳动力投入与回报以及他们大概的经济收入状况。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村民年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从表2可见,在受调查的人中有年收入4 000元以上的村民,但只有2人。一半以上村民的家庭年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家庭年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人偏少,通过访谈了解到,一方面,他们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由于缺少教育知识与技能,基本上靠种植农作物或饲养少数的鸡、鸭、猪来取得收入;另一方面,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也很少。这说明村民仅有少量自保的经济收入,他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
经调查得知,受访问村民的教育经费很少,几乎为零,这与全国的调查统计结果相近。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为人均0.3元/年,但因欠款、挪用等各种原因,使得很多偏远农村达不到人均0.3元/年。村民培训补贴基本上为餐补,培训补贴来源也是很少(见表3)。
表3 培训补贴来源情况
经调查,在农村主要由政府、村委会、招工企业负责组织村民培训。村民每年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村委会每年仅组织几次,政府组织培训的次数也偏少,招工企业只有在招人时,对少数人进行培训。培训形式大都以课堂授课和工厂实习两种方式来进行。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 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 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中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具体组织者有政府、村委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非政府组织、招工企业、一般培训机构和其他机构等,各类组织者所占比重分别为50.00%、24.05%、1.27%、0.63%、6.33%、10.13%、7.59%。培训的形式有课堂授课、工厂实习、学徒等,培训的内容有农业技术、非农技术、一般素质等(见表4)。
表4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形式
从本次调研结果(见上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结果(见上表)对比可见,国家每年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都在增加。据农业部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补助资金40.5亿元人民币,共培训农民2 000多万人。同时,带动地方投入农民培训资金30多亿元,培训人数超过3 000多万人,有1 000多万农民获得了绿色培训证书。但具体的落实情况做的还不够到位,有些农村根本没有获得国家教育经费支持、更不用说知识技术、情感上的支持了。
从以上调研和统计分析得知,现实情况与农民的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教育一直存在着偏颇的认识,把农村教育仅仅看成是为村民子女升学服务的教育,使农村教育长期陷人片面追求升学与毕业的怪圈,没能考虑到再为高一级或是更好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更没考虑对农民教育的投入支持,从而无形地抑制了农村劳动力多样化途径的开辟和社会各界对其教育的支持。当认识到其危害,呼唤农村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时,人们又常常将农村教育的服务功能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仅仅为农业生产服务,或者说是为培养学生愿当种田人服务,忽略了教育支持为发展非农产业服务的功能,如发展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娱活动、民间艺术、民间特色旅游业等,从而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此外,农民自身对教育支持重视不够,缺乏受教育的主动性。虽然有些农民能够意识到教育是促使其生活改变的最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受历史积淀、传统教育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观念落后,意识守旧,习惯用封闭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教育。
近些年来,政府对农民教育的总体投入虽说逐年增加,但公共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中的比重偏小。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在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上。但在新时期,由于受税费改革和中小学教职工精简的影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也缺乏,办学条件、基础设施无从改善,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投入,这也是造成目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道路艰难,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另外,农民的收入低和负担重导致自身缺乏投资的能力、知识、动力及资金。农村居民在第二、三产业有关的学校专业技术教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比城市居民低,获得的就业机会较城市居民少,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在第一产业有关的学校专业教育方面的投资较少,有些项目比农民的预期回报率更低。[5]因而,农民投资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些弱势群体得到的社会各界教育资金支持大大减少。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为了普及农业和农村科技,许多地方政府有选择地进行了“科技下乡”、“科技进村”、“科技扶贫”等活动,但由于缺乏制度保证和长效机制,得不到充分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其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对广大农民的科技需求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而科技推广得不到重视,资源流失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推广与教育结合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政策引导及经费支持。
不仅教育培训内容脱离农业、脱离农村文化,而且,教育方法脱离农民实际水平,重理论,忽略实践;重视形式,忽略实用;重视传统方法,忽略现代技术。农民教育的内容过多地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而忽视学员的需求、接受、消化的可能性、实效性。同时,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农业技术的地域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多都是照搬普通农业院校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甚至很多内容、知识农民都不熟悉,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导致学员对教育培训的兴趣大跌。而且,农民教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效率和效益的意识,忽视对农民的独立性、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会大大地降低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效率。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知识的长远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
各级政府要宏观管理、统筹规划,重视教育支持为发展非农产业服务的功能,从而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通过。通过各级政府行为的切实改变来实际地体现出来,突出农民教育在培训新农民、农村产业工人等方面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把发展农民教育、增长农民的实用知识技术,提升农业劳动力水平、培育新农民落到实处。通过职业教育和生活教育来提高农业经营效果、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培育文明乡风[6];通过投资建设好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向农民普及文化、普及知识,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移风易俗。带动和支撑农村乃至区域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卫生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各级财政支持农民教育的资金要以适当比例保持稳步增长,应该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制。
2.构建“一主多元”体系。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来兴办农民教育。(1)建立教育基金,由国家出资或社会集资建立教育基金,每年以基金生息来应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2)发行教育彩票。近年来,福利彩票,足球彩票的成功发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发行教育彩票,并将筹集的资金大比例用于发展农村教育。(3)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鼓励社会捐资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只要给予优惠性的政策,一些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就会拿出一些资金来支持农村教育。[7]
完善有关农民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将我国农民教育列入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同时,各级政府要对农民教育应担当的职责之外,还应明确规定农民有接受教育的责任(而不是义务),将各地农民教育工作,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人们对农民教育的认识不应仅看作是为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人力资源素质一项举措,而应站在人权的高度,把农民教育看作是保护人权、尊重人权的具体体现。为此,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工作,除做好农民教育的管理工作以外,还应制定出详细明确的农民教育规划和实施的标准以及保障措施,督促各地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农民每年接受教育的次数加以量化,法律手段来扫除农民对待教育的惰性,培养农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8]同时要加强农民的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对于农民教育,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业施教,可通过分类编班授课、组织专题讲座、开展巡回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来施教。
1.面对普通的村民,内容全面应包括一些文化知识、农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与法律知识,如现代农艺操作管理、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技术、市场信息和农产品营销、WTO相关知识、设施农业、计算机在农业上的运用、网络信息、农用仪器设备、生物技术、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新知识、新技术。
2.对于农村优秀中青年,要有针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较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3.就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群体,要举办各种类型的扫盲训练班,辅之以各种专门技术、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农村教育的办学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时间内容可以灵活变通,把农村技术员,有经验的农民纳入到教师体系中来,长短期结合,以多种形式来适应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书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J].人民论坛,2005(2):41-42.
[2]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9.
[3]才颖.职业教育对农村弱势群体救助功能的发挥[J].职教论坛,2010(2):8.
[4]徐东琴,张志东.浅谈我国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N].农民日报,2007-03-21.
[5]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70-71.
[6]陈洪连.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6(8):16.
[7]王传明,范国庆.发展农村教育,实现社会和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18.
[8]潘寄青,等.我国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