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吴运才 俞裕天 刘龙琳 杨益宗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针灸临床教研室,广州510405)
浅谈提高针灸治疗学教学效果的若干体会※
袁青 吴运才*俞裕天 刘龙琳 杨益宗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针灸临床教研室,广州510405)
提高针灸治疗学教学效果,培养思维活跃基础扎实且动手能力强的针灸学科专门人才,是广大中医教育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从教师培养学生宏观思维与学生融入教学活动角度阐述了针灸治疗学的教学,试着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针灸治疗学;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针灸治疗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及刺法灸法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是针灸专业的临床课程,故学好本课程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何提高针灸治疗学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好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如何培养一批又一批既继承了传统针灸治疗手段、又具有中医思维理念的针灸学科专门人才,以促进针灸在临床的运用,是我辈针灸人值得深思与厄待解决的难点与重点。笔者就近三十年参与《针灸治疗学》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思考,现谈几点体会与同道交流。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不仅仅要掌握全局的教学进度与各个环节,也要因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整合知识板块便于课堂教学。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1.1 整体观基础上分经辨证论治思维构建如果教学中没有一种中医逻辑思维体系作为支撑,以知识杂乱堆砌传授的教育模式,令学生没有思考知识衔接的空间,只会沦落为照本宣科的境地。而中医整体观基础上分经辨证论治的思维构建,促使了学生正确认识脏腑经络的生理与病理,以中医思维及经络辨证,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治疗手段。如肩关节周围炎,除肩关节局部及周围疼痛外,当活动或静止状态下出现以肩前中府穴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者为太阴经筋证;以肩外侧肩髃、肩髎穴处疼痛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疼痛加剧者为阳明少阳经筋证;以肩后侧肩贞、臑俞穴处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者为太阳经筋证;辩证方面有风寒湿型、瘀滞型及气血虚型。
1.2 以教材为基础整合教学结构方便学生掌握《针灸治疗学》教材中分为上、中、下三篇,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急症等科近50种病症,内容丰富却与临床实际不够衔接。如总论中选穴原则为: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配穴方法:按部配穴、按经配穴。选穴原则适当调整为:腧穴局部作用、脏腑功能辨证、经脉循行规律、腧穴主治异同;配穴方法适当调整为:脏腑辨证配穴、分经辨证配穴。
再如针灸治疗原则,教材上表达不明确,未能体现针灸的特点,内容不够简明扼要,给教学实施造成困难。应整合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疾之,寒者温之,陷下则灸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结合病案对经文的析义。
病种上的整合方面,应结合临床经验,适当打乱了内外妇儿科这个大前提,把相关疾病串连起来教学。如疼痛为主症的针灸治疗:头痛、面痛(三叉神经痛)、胃脘痛、腹痛等;脏腑病症的治疗:泄泻、痢疾、水肿等;四肢病症的针灸治疗:肘劳、足跟痛、肩关节周围炎、痿证等等;脑病的针灸治疗:眩晕、中风、癫狂、痫证等等。
此外,灸疗法在教材中内容散乱,不成体系。而临床上出现许多医者只注重使用针刺方法却忽略了灸法的现象,影响了针灸疗效,在教学上出现的差错。灸疗在临床适应范围极广,内外妇儿各科,男女老少,实证虚证,均可应用。教师应总结临床上对灸法的适应病种、筛选灸法的优势病证和有效病证、具体的临床操作,使之完善系统,整合专题在课堂教学,使之有效运用于临床。
1.3 治神调气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治神调气在教材上的强调不够突出,仅总论中提及,教学上应予以重视。治神调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素问·保命全形论》)、“用针之要,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其重要性体现了医者与师者的基本素质与造诣。一方面,治神调气贯穿了整个针刺过程;另一方面,治神调气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应先树立学生自信、予肢体语言与腔调吸引学生凝神定志、谦逊专注地解答学生的提问、生动形象的学生日常生活实例结合知识点与临床病案以活跃学生思维为目的。师者以治神调气为教学思路的风格,反过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讲授治神调气在临床上运用的重要性。可以说,“传道之真,必先治神”、“授业解惑,在于调气”。总之,教学的目的不仅只停留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层面上,也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统一的过程。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逐步被重视能力思维培养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模式所取代。教师也应改变教学方法,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以下是笔者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2.1 回归中医经典著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是学生与学科知识的中介与船渡人,但教师并不能面面俱到,未必能在有限授课时间内透彻解答所有学生发现的每个问题。况且学生在日后工作实践中还会遇到临床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而问题的解答都可以在中医经典著作中找到满意答复,故引导学生回归中医经典著作尤为重要。引导回归经典阅读的同时,可适当鼓励学生查阅现代研究进程。指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通过翻阅古医籍或文献检索,寻找答案,分析问题并做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料查找某种疾病的传统针灸治疗。或者课堂教学结束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由讨论等形式解决,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对问题达成共识。
2.2 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从事实际操作的教学活动,而对于针灸治疗学而言,一般包括课堂实操、临床见习、专题案例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等。针灸治疗疾病的效果不仅仅建立在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上,也需要熟练运用针刺手法的基本功。课堂实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相互扎针训练,是“趁热打铁”加深记忆的有效途径,并鼓励学生课后相互之间的练习。专题案例讨论是培养学生诊疗思维,使之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联系临床实际。临床见习不仅令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病种,也初步接触病种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临床见习一方面是教学进度的安排,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课余时间主动学习。
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根本途径,包括社区义诊、相关的论文比赛、三下乡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科研水平与服务意识,因而对于推动针灸学科的蓬勃发展,培养应用型针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针灸治疗学的教学应该在宏观的中医思维基础指导下传授,落实于在课堂与课后的各个细节上。提高《针灸治疗学》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才能逐步形成效果明显的教学体系,服务于教学,促进针灸事业的发展。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51
1672-2779(2014)-24-0089-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龚东方
2014-09-24)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No:ZKXY201303]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