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燕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
杨 燕
新型城镇化不仅需要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而且,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从几方面着手:促使农民由身份农民转为职业农民;加大政府扶持与管理力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新型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育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带乡的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三农”为代价,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辅相成,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其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迫切需要。
1.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储备。有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农民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得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储备,只有具备与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知识文化,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文化储备的多少直观上主要体现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年限。目前,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年限不长,初中文化水平及以下占多数。这就需要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储备,适应新时代的的需要,接受新观念,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1]知识文化储备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民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而影响技能的获得以及其他素质的形成。
2.具有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新型职业农民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会不断调整,技术与文化也会不断更新,只有具备了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才能紧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要求。有一定知识文化储备的农民,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文化素质再上一个台阶;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文化储备过少的农民更要主动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或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1.懂得现代农业生产理念。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应懂得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用实际行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主要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农业,包括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与技术以及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与装备,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把现代组织管理理念融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懂得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
2.懂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懂现代生产理念,更要懂得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懂技术是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农民只有懂得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与技能,才能通过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收入,发家致富。现如今,许多农民还没有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上,导致许多新技术、新品种难以在农业大范围应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懂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能很好掌握并运用于农业,是新农业生产技术很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
3.具有技术运用推广能力。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除了需要懂得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需要具有熟练运用技术并把新技术大范围推广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广泛普及,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政府也一直强调要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对扎根农村、奉献农业、服务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因此,技术运用推广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能力。
1.具备农业管理素质。新型城镇化带来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改变,新型职业农民只有会经营,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良好输出。首先,农民应具备一定的农业管理素质,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合理组织与管理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开展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农夫”变成“农商”。[2]多年实践证明,要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必须具有相应的农业管理素质,懂得怎样对农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以及对农产品经营过程进行有效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2.具备农业市场意识。具备农业市场意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化建设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客观需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很多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严重缺乏参与市场的能力,竞争能力不足,承担风险能力差。新型城镇化需要农村市场化,新型职业农民要主动摆脱小农经济意识,准确掌握农业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及时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只有具备农业市场意识,对市场的准备把握,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对市场做出正确判断,确保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使农业经营健康发展,增加收入。
3.具备农业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具备农业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更好得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是缺少一定的农业竞争意识,只满足于自给自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业市场化就必须面对充满竞争的环境。新型职业农民要正确认知竞争意识的重要性,转变陈旧思想,提高各方面素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1.知晓针对农业的政策。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需要懂政策,充分利用政府颁布的各项有关“三农”的政策,为快速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保障。首先应知晓针对农业的政策。如政府颁布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农村广播点数卫星覆盖工程等政策,这些政策都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方向或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及时关注并全面利用这些政策为农业生产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新型职业农民要在政府政策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知晓针对农村的政策。以前为了城市的优先发展,农村全面支持城市,导致现在农村落后,城乡差距大的问题。现在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其中政府颁布了很多针对农村的政策,如农村低保政策、农村合作社扶持政策、农村公路建设奖励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等。新型职业农民要时刻关注这些政策,一方面,配合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政策为自己的正当权益提供帮助与支持。
3.知晓针对农民的政策。我国农民人口数量众多,如何把人口负担转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政府一直考虑的问题。因此,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大量针对农民的政策,尤其是关于农民的职业教育以及培训方面的政策,如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应努力抓住政府出台的这些惠民政策并积极响应,通过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竞争力,为农村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社会消除对农民的偏见,优化良好培育氛围。要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顺利进行,必须首先转变传统观念,现在的农民已经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职业。社会要消除对农民传统上的偏见,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营造良好氛围。社会要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回应了农民对一种全新身份、全新生存的期盼,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遇到严峻的现实挑战。必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3]只有社会消除对农民的偏见,不再认为农民是低人一等的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时,才能更好得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2.农民主动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融入培育过程。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必须主动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卑微的身份,要积极融入培育过程,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质,服务于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只有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目前,许多农民不愿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没有意识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帮助。只有农民主动融入培育过程,才能更快得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人才的需要。
1.健全法律法规,助推农村职教发展与完善。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政府的扶持与管理力度。首先,应该健全有关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助推农村职教的健康发展与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1)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如《职业教育法》《农业法》等,对关于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进行细化;(2)加快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法律的立法,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法》《农民职业教育法》等,保障农民顺利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3)督促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不履行职责的责任主体给予一定惩罚,并督促改进。[4]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可以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有法可依,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财政投入,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持。政府可以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到当地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中,并在财政预算中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出,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有资金保证。[5]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直接降低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成本,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增强农民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部门要合理利用财政资金,加强培育各方面工作的切实落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3.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控制与规范培育质量。政府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健全的职业资格制度,控制与规范培育质量。农民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后,根据实际情况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对农业领域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上岗要求,规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必须持有相应的绿色证书。[6]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民实行职业资格制度,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我国在这方面可以积极借鉴国外,规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适用范围、发放部门、获取条件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的有效管理与质量规范,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1.合理专业设置,紧贴新农村建设需要。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农业普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否紧贴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接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向与质量。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一些问题:(1)专业设置水平低,而且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造成资源严重浪费;(2)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不能紧贴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许多高科技农业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较高需求,农业普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应充分开设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
2.完善课程内容,增强针对性与实用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主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实施来进行,因此,课程内容能否满足新型城镇化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是否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起着关键作用。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按专业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重组、创新、优化。[7]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一定要注意这几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课程内容应涉及农业环保知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内容、针对性与实用性较强的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法律、政府颁布的三农政策等。
3.优化师资队伍,保证培育质量与数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与数量的关键。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基地,从源头上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短缺问题;其次,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后,通过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农村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8]同时,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的建设,保证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农业知识与技术,拥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不然不能上岗教学。对于已经上岗的教师,也要加强对他们的教学考核与专业化培训,以加强他们的教学水平。
4.健全实训基地,充分保障技能的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注重健全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农民获得足够的职业技能提供保障。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这样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农民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健全实训基地,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农田、试验田、大棚作坊、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把教学内容与农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把具体的操作技能在田间进行演示,开展观摩、试验、示范等活动,使农民更直观得理解农业知识,更快得获得相应农业技能。
[1]宋国恺.从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4.
[2]吴忠香.论新型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J].职教通讯,2011(7):66.
[3]孙建.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型跨越——六论三农中国梦[N].农民日报,2013-05-25.
[4]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51.
[5]陈惠娜.新型农民教育问题研究——以从化市新型农民教育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58.
[6]赖立.农村成人教育的着力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职教论坛,2013(6):51.
[7]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8):108.
[8]吴昊文,曹建华,吴志敏.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之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156.
[责任编辑 金莲顺]
杨燕,女,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25
A
1674-7747(2014)16-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