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安全及主产区经济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2014-02-05 13:22曹志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补偿粮食机制

曹志宏

(郑州轻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食物消费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其安全供给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又由于地少人多的特殊国情,中国食物安全历来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虽然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至2013年粮食产量高达6.02亿吨,但自给率仍低于90%,突破了政府制定的95%“红线”。同时,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数倍的植物量,其消费量的微小变化就可能会引起其农业资源需求的大幅度变动[1]。中国食物需求结构向多样化演替,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至2012年全国人均畜产品消费量为57.38公斤,是1990年消费量的4.54倍,因此当前食物消费需求结构优化升级,促使我国食物安全战略由粮食安全向综合食物安全转化,不仅要重视粮食数量的基本保障,更应注重食物的品质与营养[2]。

我国农地资源禀赋和人口数量空间分布不均衡,导致各地食物供给关系存在着较大差异。近年来,我国食物销售区的生产能力呈现急剧萎缩态势,对生产区的依赖性增强(朱新华,2008),又由于农业食物生产经济比较收益低下,且至今尚未建立食物产销利益均衡机制,这严重挫伤了产区食物生产的积极性,也易造成农业食物生产力的隐性流失,对食物安全的长期保障构成潜在威胁,因此粮食产区经济补偿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鉴于此,中国食物安全形势依然相当严峻[3],而合理的经济补偿制度构建是维护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经济调控手段,本文拟对中国食物安全及其经济补偿调控机制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分析。

一、食物安全的研究进展

1.食物安全的概念

食物安全英文food safety,于1974年在世界粮食大会首次提出之后,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展深化,不同国家食物安全的内涵和研究重点差异也较大,而在我国最初仅指粮食安全。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市场经济建设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转变,食物安全已经远远超越粮食安全的范畴。傅泽强就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食物安全应由粮食安全向综合食物安全转变,并认为综合食物安全应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食物供给系统能够持续不断满足人们在食物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变化[4],而其相近概念“食品安全”则强调食物成分对人体健康无毒害。目前,我国食物安全研究多局限于粮食安全,畜产品等非粮食类产品研究较少,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着力强调粮食安全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居民食物消费实际需要,因此推进综合食物安全更贴合当前发展实际。

2.食物安全研究层次

食物安全一般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食物安全侧重研究特殊家庭和个人获取各类食物的能力能否满足其营养需求,一般地经济收入是决定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最主要的因素,只要将家庭与个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提高到一定水平,就能保障其食物消费的基本生理营养需求。宏观层次食物安全一般研究国家食物消费的相对供求关系,最终目的是国家整体能够长期的、持续的提供数量充足和品质较高的食物,也是微观层次食物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对于地少人多国情特殊的中国,更具有战略研究意义。

3.食物安全的评价方法

食物安全评价主要根据一国或区域农业生产和消费需求系统的食物供需关系,对其未来的食物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和预测[5]。食物安全评价源于粮食安全,如Brown[6]和Jim Lane[7]根据粮食需求进口量的预测分析,便质疑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而陈百明[8]对中国粮食恐慌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当前学者较多采用系列指标法,对生产总量、人均量、净进口量、自给率等与粮食相关的系列指数,全面反映粮食供求量的绝对和相对状态。近年来,食物消费呈现多样化趋势,构建综合食物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刻不容缓[9],学者尝试利用多因素综合性评价法,如吕新业根据粮食、禽蛋、肉类和水产品相关的12个指标,根据综合指数判定当前中国食物安全处于轻警状态[10]。综上所述,国内外主要依据单一指标、系列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等构建食物安全评价体系,但考虑到当今食物消费日益丰富多样,学者开始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食物安全评价,此法通过数据的无量纲化,可利用一个数值反映食物安全相对状态,较好地避免了各类食物的归一化问题,但不能客观把握综合食物安全的绝对状态,综合食物安全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食物安全演变的驱动机制

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影响食物的安全问题,如Rainer分别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食物安全的影响[11];Hon-ming Lam研究了农地数量对食物安全的保障作用[12];Zhong-hu He探讨了农业生产技术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促进作用[13];Golay论述了价格对世界食物生产供给造成的安全隐患[14],Edward辩证了非农化对食物生产的双重作用[15],而曹志宏则发现食物安全主要的影响因子由原来的单产水平向食物需求结构转变[16]。可见,当前研究主要侧重农业生产条件、人口数量、土地制度、农业技术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已逐渐认识到食物需求结构变化对食物安全的作用,但缺乏相应的定量研究。

5.食物安全的格局演变

各国学者就世界食物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国外学者Stefan通过研究认为农业生产简单依靠农地扩张和农业技术进步,难以负重世界食物需求的增长[17]。在空间格局上,Kolleen[18]和FAO[19]等发现发展中国家食物供给能力减弱,而需求旺盛,对国际市场粮食的依赖不断增强,特别是中国食物安全问题更值得关注。我国多数学者则普遍认为当前粮食供求能够基本平衡,但其安全隐忧已经显现,如没有重大的农业科技突破,至2020年自给率将长期下降至87%以下。在空间格局演变上,国内学者刘东和封志明[20]发现我国东、中部城市密集地区人粮关系尤为紧张,粮食贸易和调配趋势越来越明显;Q. Wang[21]等指出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呈现北进中移态势;汪希成[22]等发现粮食产区地位明显上升,而销区地位显著下降;肖建英[23]论证了我国地区间生产量的增减对食物安全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总之,多数认为世界食物需求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各方对中国粮食供给空间格局演变轨迹的研究论断尚不尽一致,其整体态势是向内地农区转移,但对综合食物供求格局演化的定量研究明显匮乏。

二、食物安全的利益补偿机制

1.食物安全经济补偿的理论基础

食物安全利益补偿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庇古效应,其补贴用于弥补社会与私人成本之间差异,以引导食物的合理供给。Carena J等提出了以生态服务价值作为农业生产补偿研究的理论依据[24]。曹志宏等主张应基于农地的生态和社会非市场价值,对农地利用和保护行为给予补偿[25]。陈会广等指出应基于农地和非农用地的比较利益,对农地的财产权进行补偿[26],而我国学者张凤荣则认为农地利用和保护经济补偿是城乡统筹的重要体现[27]。同时,学者对其他农业部门的利益补偿制度构建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如任治等分别讨论牧林渔业经营的外部性和建立相应补偿机制的必要性[28]。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经济补偿理论包括资源生态价值、外部性理论和发展权价值,国外研究主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而我国则以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为主,但随着我国食物需求结构演变和食物安全战略的转变,以粮食安全为目的的农业生产补偿机制的范围和补偿标准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统一。

2.食物安全(粮食安全或耕地保护)视角下的产销利益补偿机制

食物产销补偿机制,是由部分经济发达、人多地少的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过多承担了农业食物生产任务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经济补偿,以协调不同地区在维护国家食物安全中的利益关系。陈百明认为加强区域间食物流通协调机制,有利于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29]。朱新华、曲福田[30]和方斌[31]等分别从责权利失衡、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调动和机会成本等方面,论证了建立粮食产销利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刘彦随[32]也认为食物安全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建立产销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吴泽斌[33]依据地区粮食供需盈余或赤字量,定量测度了产销区之间经济补偿标准。综上,诸多学者认同构建产销利益补偿机制,是维护国家食物安全(粮食安全)和协调区际城乡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但当前研究多以理论化的定性描述为主,其具体利益分割和运作模式等定量研究有待于深化。

三、研究进展评述

中国食物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农区食物生产负担和利益收入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又缺乏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因此评判我国综合食物安全警戒状态、探析食物供求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其区际利益协调机制等,是维护我国食物安全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热点问题。经上文分析,本文对已有的研究基础进行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分析:

1.构建并完善综合食物安全评价

我国当前综合食物安全整体缺乏定量测度,建立其风险预警系统刻不容缓(孟繁盈,2008)。既有研究主要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系列指标法评价食物安全状态。多因素综合食物安全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且缺乏严格理论基础,评价因子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系列指标法虽可通过相对和绝对量全面分析单一食物的供求态势,但其弊端是无法统一量化多种食物的整体供求关系。因此,选择何种表征指标,统一量化食物的供需量,以构建综合食物安全定量评价体系,综合食物自给率多少,当前警态如何,中国食物安全的时空格局又如何演替……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2.科学把握中国综合食物安全空间演变格局及其需求驱动机制

目前关于粮食安全格局演变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粮食供给时空演替的驱动力、分布特征和时序变化等方面,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但对我国综合食物时空格局演变的相关研究非常缺乏,直接导致难以科学把握我国综合食物安全的整体状态,所制定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等宏观调控政策与社会发展实际不能完全相符。同时当前研究主要侧重农业生产条件、人口数量、土地制度、农业技术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但需求结构变化对综合食物安全压力的定量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3.深入综合食物产销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当前农业利益补偿机制处于多学科间的分散研究,且多以理论化的论述模式为主,机理研究和实践需要相脱节,定量化分析与操作应用价值有待加强。随着我国食物产销空间不均衡性的进一步演替,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是统筹地区均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产区食物生产积极性和维护食物安全的关键所在,所以深入食物产销利益补偿市场运营机制研究,进一步拓展与融合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为主的农业补偿范围,统一量化农林牧渔业食物生产的利益补偿标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产销协同发展运营模式,也是社会实际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中国当前正处于从解决温饱生活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迈进的转折关口,虽然已经基本解决了近14亿国人的温饱问题,但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对农业资源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其畜产品食物消费增加使中国综合食物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各界的热议。因此,深入开展综合食物安全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不仅可在理论上丰富发展综合食物安全评估和农业补偿机制相关研究,而且可在实践上为提升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地区主体功能分工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P W Gerbens-Leenes, S Nonhebel, M S Krol .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creasing Affluence and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J].Appetite,2010,55(3):597-608.

[2][9]孟繁盈,许月卿.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2):89-95.

[3]黄季焜.农产品进入供需难平衡期的国家食物安全问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3.

[4]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中国食物安全基础的定量评估[J].地理研究,2001,20(5):555-563.

[5]S A Tassou, Y Ge, A Hadawey, et 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nservation in Food Retailing[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1, 31(2-3):147-156.

[6]Lester R Brown.Who Will Feed China?[J].World watch,1994, 5: 10-19.

[7]Jim Lane. Meat vs Fuel: Grain Use in the U.S. and China[M]. New York :Biofuels Digest,2008.

[8][9]陈百明,周小萍.我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10]吕新业.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中国食物安全预警[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1):286-292.

[11]Rainer Holst, Xiaohua Yu, Carola Grün Climate Change, Risk and Grain Yields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12(7):1279-1291.

[12]Hon-Ming Lam, Justin Remais, Ming-Chiu Fung, et al. Food Supply and Food Safety Issues in China [J].The Lancet, 2013, 381(9882): 2044-2053.

[13]Zhong-hu HE, Xian-chun XIA, Shao-bing PENG, et al. Meeting Demands for Increased Cereal Produc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2013,7:1-10.

[14]Golay C. The Food Crisis and Food Security: Towards a New World Food Order?[R]. Africa: 50 years of independence, 2010,1:215-232.

[15]Edward I. Broughton, Damian G. Walker. Policies and Practices for Aquaculture Food Safety in China[J].Food Policy, 2010, 35(5):471-478.

[16]曹志宏.基于谷物当量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需求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11):2181-2187.

[17]Stefan Wirsenius, Christian Azar, Goran Berndes. How Much Land is Needed for Global Food Production Under Scenarios of Dietary Changes and Livestock Productivity Increases in 2030?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0,103(9):621-638.

[18]Kolleen J. Rask. Norman Rask.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od Production-consumption Balance: A growing Global Challenge [J].Food Policy,2011, 36(2):186-196.

[19]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State of Food Security in the World[R].2010,FAO,Rome,2010.

[20]刘 东,封志明,杨艳昭,等.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7):1-6.

[21]Q WANG, T X YUE, C L WANG, et al.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Food Provision in China[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13):1933-1945.

[22]汪希成,徐 芳.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政策建议[J].财经科学,2012,(4):80-88.

[23]肖建英,谭术魁.中国粮食产量省级尺度下的空间分异规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8):26-32.

[24]Carena J van Riper, Gerard T Kyle, Stephen G. Sutton, et al. Mapping Outdoor Recreationists' Perceived Social Value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t Hinchinbrook Island National Park, Australia[J] Applied Geography,2012,35(1-2): 164-173.

[25]曹志宏,郝晋珉,梁流涛.黄淮海地区耕地资源价值核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9):5-10.

[26]陈会广,吴沅箐,欧名豪.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的理论与思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62-66.

[27]张凤荣.城乡统筹下的耕地分区保护与补偿政策[J].四川改革,2009,7:45-48.

[28]任 治.浅析农牧区草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5):28-30.

[29]朱新华,曲福田.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148-153.

[30]方 斌,祁欣欣,王庆日.省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的理论框架与价值量化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2):12-17.

[31]刘彦随,翟荣新.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1-5,16.

[32]吴泽斌,刘卫东.试论耕地保护的非对称利益冲突[J].资源科学,2010,32(7):138-140.

猜你喜欢
补偿粮食机制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基于西门子VCS的大型五轴机床空间误差补偿
我的粮食梦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解读补偿心理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