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化欣
洮南市医院检验科,吉林 洮南 137100
血常规检验形态学观察的临床意义
赵化欣
洮南市医院检验科,吉林 洮南 137100
随着血液分析仪在国内检验科的飞速发展,血常规检验进入了新阶段,这是医学检验的一大进步。血常规检验的参数逐渐增多,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参考数据。但是通过近些年的临床使用,也体会到在自动化程度提高的过程中,仪器的使用也会出现一些影响质量的问题。
血常规检验;形态学观察;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的质与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个部分。血液是由这三个部分与血浆所构成,由于血液在人体的循环系统中不停流动,并且能够参与机体的每一项功能活动和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对于机体的功能调节、新陈代谢和人体的内外环境来说,血液都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血液中有形成分的变化影响着组织器官,反之亦然。因此血液分析对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长久以来血常规检验都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观察,即便是最熟练、最快速的操作也要十几分钟[1]。但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血液分析仪在国内医院检验科迅速普及,给血常规检验带来很大方便。由于血液分析仪检验参数多、精确度高、重复性好,不仅降低了检验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人为造成的误差,而且提高了检验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更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更详细、更科学、高质量的检验数据。现在国内医院使用的大部分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每次检查需用大约0.1 ml的抗凝血,时间只要3~60 s,就可以检测出二十几项结果。血液分析仪的高速发展,促进血常规检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在血液分析仪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欠缺,导致出现一些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应引起检验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目前,血液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已由依靠细胞大小的粗略分类发展为依靠高新技术的五分类,据考证国外曾作过多种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与目测分类的比较,血液分析仪达到了目视显微镜分类的水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加入溶血剂将红细胞溶解时,溶血剂对白细胞计数、形态都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目测分类可提供能够提示异常血细胞及血液寄生虫等许多其它重要信息,而血液分析仪分类却不能提供此类信息。诸多原因造成在国内使用血液分析仪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部分检验人员过度依赖仪器,对检验的基本理论及技能掌握不够,只关注打印数据结果,对异常结果分析片面,虽然血细胞分析仪能快速检测出细胞的数量及直方图等多种参数,能及时对异常结果进行报警,但不能分析异常原因,不能识别异常细胞。血细胞分析仪提供的结果仅供参考,还需要制备血涂片观察,草率发出检验报告,会造成检验质量的降低。
2.2 检验人员对先进仪器的性能掌握不够、了解不透、操作不熟练,不了解异常报警的含义,不会分析白细胞直方图,不能正确判断是否需要显微镜检查,以至于造成漏检[2]。
2.3 有些厂家或销售公司为了促销,投入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宣传,片面夸大仪器的功能,造成了检验人员只会使用仪器,忽视血了形态学检查[3]。
2.4 检验人员在使用血液分析仪后,仅依据血液分析仪提供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报告,只有在医生加注明的情况下,才重复做显微镜检查,由于血液分析仪对红细胞形态观察、血液寄生虫检查等检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造成临床医生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出现。
3.1 注重管理
随着先进血液分析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加强检验科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检验科室要制定相应仪器设备的操作规则,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使用仪器设备。避免由于不规范操作造成的检验结果的质量问题。其次,选择素质高、有使用仪器经验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仪器。第三,守则中应规定必要的染色镜检验等内容,需要熟知临床的需求情况,防止因忽视形态学观察而造成漏检或误诊。
3.2 强化人员培训
随着血液分析仪在国内医学检验工作的广泛应用,加强检验操作人员的培训、使用仪器的操作考核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培训后可使先进仪器能够正确使用,充分发挥其所有功能。通过培训,使检验工作人员对血液分析仪的性能有了充分了解,能够熟练操作,避免误操作或使用不当造成对仪器设备的损害。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避免了资源浪费。
3.3 注重正确的引导
3.3.1 随着先进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引用,一些医学专用杂志对血液分析仪的性能及优缺点,和对白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和镜检法相关性介绍的多,而忽视了血液分析仪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问题情况的探讨,加之一些生产厂商不切合实际的宣传,使有些检验人员过度相信血液分析仪而忽视了形态学观察,必须纠正这种倾向。
3.3.2 虽然先进的血液分析仪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人为误差,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形态学观察,是多年以来在医学检验界形成的传统方法,也是临床诊断工作的实际需要,其实际作用不容忽视,个别检验人员误认为仪器分类结果可替代镜检分类,而忽视了形态学观察,这种倾向必须加以纠正。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避免造成人为的漏检,给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1]姚霞. 血常规检验中形态学观察的重要性[J]. 实用医技杂志, 2004(7): 1.
[2]谢强, 来艳君. 实验室血液分析仪的规范化探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9): 5.
[3]高丽娟. 血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 哈尔滨医药, 2011(4): 6.
R446.11
B
1674-9308(2014)04-0118-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