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强 张长坡
(1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肿瘤科,济宁 272037;2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药剂科,济宁 272037)
中医学脾胃学说起源较早,历代医家均有所发展,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脾胃学说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 《内经》、 《难经》,对脾胃的位置、性质、功能及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多有论述,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如张仲景[1]提出,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不虚而五脏皆旺,免生疾病。唐孙思邈[2]认为“五脏不足,调于胃”,认为脾胃是治疗五脏不足的根本。至宋之前,各家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一直以《内经》为根本,多以单一脏腑的寒热虚实为主线。金元以后脾胃学说得以迅速发展,李杲[3]在其师张元素的学术影响下,专门系统阐述了脾胃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了脾胃生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 “甘温除热”之法,其代表作 《脾胃论》更是成为脾胃学说的经典之作。明清时期,温补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薛己强调 “补火生土”,即肾命门对脾胃的温煦作用;李中梓创立先天后天根本论,主张脾肾兼补。此时,脾胃学说已由由单一模式发展到了多元模式,注重各脏腑之间的联系,日臻完善。近年来,中西医学的结合研究,又将会使脾胃学说得到新的发展。近代医家江育仁教授[4]提出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观点则对运脾法进一步充实。
1.1 脾胃为生命之根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脏一腑共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膜皮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说“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并指出 “脾合意”又与精神活动有关。李东垣认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1 .1 李东垣“脾胃中心说” 《脾胃论》共38篇,第1篇 《脾胃虚实传变论》与第七篇 《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援引内经观点和张仲景的论述,用五行学说解释病因病机: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五脏六腑受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 “脏”由 “腑”化养,才能藏精气,元气为生命之本,全赖胃气滋养,胃受谷气,为胃气之补充, “胃气之本弱,元气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下二篇为 《脾胃论》之总纲。
1.1 .2 《脾胃论》胃气为本思想 贯穿全书,第2篇《脾胃胜衰论》、第3篇 《肺之脾胃虚论》、第19篇 《三焦元气衰旺论》、第20篇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胃胃虚则俱病论》、第21篇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第22篇《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第23篇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以同经脏腑学说,在生理、病理上以经络学说阐述脾胃与脏腑经络相通,脾胃的重要作用。
1.1 .3 升降浮沉为脾胃的主要功能,脾胃为一身气机运行的枢纽 从天地阴阳之变化,人与自然密切相关,适乎自然,调节脾胃之气。 《脾胃论》中有较大的篇幅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如 “脾气一虚,清阳不升,肺气先绝,清肃不司,湿热不能尽退。”局能够说明“脾胃为人体气机运行的枢纽。”
1.2 脾胃病机的三对矛盾
1.2 .1 受纳与运化 胃主受纳,脾受胃阳鼓动而运化,如若但纳不化,或只化不纳即是病态。纳与化的功能失调程度是观察脾胃病轻重的关键,调节纳与化为治疗脾胃病的根本措施。
1.2 .2 湿与燥 脾为湿土,胃为燥土,都居中焦,李东垣认为: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又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多湿病,胃多燥病,燥与湿为脾胃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用温燥之药助阳气以扶脾,以柔润之药和胃气,是脾胃治疗常用方法。
1.2 .3 升脾气 降胃气 脾气升则精津布输,胃气降则浊气得泄。李东垣认为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升降失常常见为:①清气下陷,即脾虚气陷,如胃下垂、脱肛、久泻、癃闭、子宫脱垂、带下经漏、小儿囟陷等病;②浊气上逆,胃气上逆上干清道,眩晕、呕吐、食滞,中土虚而浊阴得逞,清浊相干,湿浊痰饮,不能运化而中满痞塞腹胀;③清浊相干,清气不得升,浊气不得降而呕吐、泄泻;④土虚木乘,肝木克土,怒则气逆,呕吐腹痛飧泄;⑤阻碍心肾交通,脾位中央交通上下,虚则精血不足,心肾不交,惊悸、不得卧、梦遗等症;⑥痰饮中阻,胃不和则卧不安,呕吐脘胀,不眠。
1.3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以天地四时之气而言,春夏主升浮,万物由初萌而趋蔚茂,秋冬主沉降,万物由收敛而至潜藏。气机之升降有了春夏之气的正常升浮才有秋冬之气的正常沉降。长夏属土,土旺于四时,四时之中皆有土气,所以土在升降沉浮和万物生长收藏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脾胃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主升举,脾气升腾运动,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胃主通降,以下传水谷及糟粕。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正如叶桂在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云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平衡,共同维持着脏器位置的恒定不移。总之,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
1.4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为滋养元气的本源,故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东垣说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这是脾胃内伤学说的的基本观点。
脾胃内伤可使人体升降浮沉的气化活动发生异常。李杲谓 “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由于升降的失常,便影响了正常的沉降,以致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血逆行而乱” (《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故脾胃气虚,升降失常,便会产生种种疾病。
脾胃内伤必然破坏脏腑之间的协调,同时脾胃虚弱则经络、四肢、九窍均失所养,总之内伤元气不足的发病情况颇为复杂,而脾胃虚弱,阳气不升是其根本。
自江育仁教授系统论述了运脾法后,运脾法在中医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2.1 益气运脾法 脾虚患者多兼有湿邪,采用补运兼施的益气助运法,使补而不滞,生化有源,一般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与以上运脾化湿、运脾和胃、理气助运、温运脾阳法合用。方如异功散、资生健脾丸;若脾虚卫表不固,可加用五爪龙、猴头菇等补肺固表之品。
2.2 化湿运脾法 脾性喜燥而恶湿,湿阻中州则脾气困遏,导致脾阳失展,运化无权,产生本证。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健矣。
苍术燥湿运脾,宣阳化浊,是为运脾主药,其他如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等皆为常用之品。若湿蕴化热者,又可适当配以生薏苡仁、青蒿、六一散、黄芩等清化之品;若湿浊化毒,可加用黄连、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
2.3 理气运脾法 脾性喜舒而恶郁,中焦气机不利,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脾气失展,气滞不行,当理气导滞,开郁助运,常取香味运行之品,如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等。
2.4 消积运脾法 脾性喜运而恶滞,乳食壅滞不化,则脾气困遏,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予以运脾和胃、消食化积,常用苍术、山楂、鸡内金、神曲、谷麦芽等。
2.5 温阳运脾法 脾性喜温而恶寒,火不暖土,阳气不振,失于蒸腾鼓动,则水谷难以熟腐转运。阳气不振,阴寒内盛,治当温运脾阳,以驱阴寒之气。常用炮干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
2.6 养阴运脾法 脾阴不足治当滋养脾阴,但宜清补而不宜腻补,清润补养之中又宜佐以助运之品,以行药力,处方可选 《慎柔五书》中的慎柔养真汤,药用如沙参、麦门冬、石斛、太子参、怀山药、白芍药、乌梅等。
3.1 理论依据 脾喜燥恶湿,湿阻中州则脾气困遏,脾阳失展,运化无权。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健矣。
3.2 临床实践 苍术燥湿运脾, 宣阳化浊,是为运脾主药;厚朴燥湿除满、下气消积、消痰平喘,主要治疗湿滞伤中,胸腹胀满,食少便溏,食积气滞,胸腹胀痛,大便秘结。苍术、厚朴配伍,具有行气化湿运脾的作用,是临床常用药对。其他如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等皆为常用之品。若湿蕴化热者又可适当配以生薏苡仁、青蒿、六一散、黄芩等清化之品;若湿浊化毒,可加用黄连、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
总之,运脾说的发展丰富了中医脾胃理论,目前在中医各科均有广泛的应用。化湿运脾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疗效已经被临床所证实,值得推广。
[1]汉·张仲景著,刘蔼韵注译.金匮要略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
[2]唐·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6.
[3]金·李东恒著,张年顺校注.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5.
[4]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实践意义[J].中医杂志,19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