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全有,丁高杰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民国时期我国各类博物馆述论
苏全有,丁高杰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民国时期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之一,各类型的博物馆在这一时期逐渐建立起来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关于这一时期各类博物馆发展的大体情况,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综合类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展品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二、专题类博物馆。它是民国时期博物馆的又一主体,其本身可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校教育类、历史革命类和乡土民俗四大类别及若干小类。其三、博物馆的作用。这一时期博物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教育方面,此外在辅助学术研究、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等诸多方面仍具有积极意义。
民国时期;博物馆;类别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我国博物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博物馆的陈列、发展史及它的教育意义等三个方面。如王晓春的《民国时期博物馆陈列之考察》[1],系统介绍了民国初期博物馆陈列状况及中国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陈列研究的贡献;王宏钧的《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和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2]一文,则宏观地描述了中国近代博物馆由产生到发展的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李瑶的《中国早期博物馆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3],则详细阐述了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博物馆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以及这些教育思想特点的利弊和对当今博物馆发展的影响,突出强调了早期博物馆在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史吉祥的《应当开展民国时期博物馆史研究》[4]更是鲜明表达了开展民国时期我国博物馆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在研究中要注意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为更好地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诚然,有关民国时期我国博物馆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仍无专门论述这一时期各类博物馆发展情况的成果,这就导致人们对民国时期我国各类博物馆的发展状况缺乏一定的宏观认识,而且这对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是不利的。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民国时期我国的各类博物馆的发展状况为着眼点,梳理史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借以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
顾名思义,综合类博物馆指那些综合展示自然科学、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等诸多方面藏品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是一部包罗万象、活生生的“百科全书”。从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来看,早在1848年,博物馆就作为一种代表近代化的新事物被介绍到了中国。但是,这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直到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院,才真正地结束了中国无博物馆的历史。而南通博物院就是一所综合类博物馆,这也从一个方面佐证了综合类博物馆在我国文化近代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民国成立,随着当时多位留学归国的学者倡导,中国展开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博物馆事业以及民俗学、考古学的工作在中国也热烈展开。”[5]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综合类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并且“教育部通令全国各省签设科学馆并限期三十年度以内正式成立。”[6]民国教育部在大力要求地方兴建综合类博物馆的同时,也在努力筹建一批高规格的国家和区域性的综合类博物馆。1935年6月在“接管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及经济部地质调查局所在地北碚房舍”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西部博物馆,以推广科学教育,提倡专门科学研究。[7]1941年,“教育部为提高边地教育文化,并谋便利研究边地问题之参考起见,计划设置国立边地文化博物馆,办理调查边地人文自然各种事物,搜集边地一切文物,提供有关边地的文化、政治、经济、国防及其他精神物质建设之参考资料。”[8]
在中央强烈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各省市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综合类博物馆的筹建工作。1934年,“西京文化博物馆成立(设于陕西西安)组织草案已拟就,经费定为四十万元,月费三千,大部由中央拨发,组织依照博物馆办理。”[9]此外,民国三十三年成立的北碚科学博物馆更是设立了包括“工矿馆、农林馆、生物馆、地质馆、医药卫生馆、气象地理馆”六个陈列馆,展品多样而充实,系统而科学。在地方性的综合类博物馆中,上海的博物馆最具有代表性,数量也较多。截止到1939年1月,上海共有3座综合类博物院(馆),“一是震旦博物院,二是上海博物院,三是上海博物馆。”[10]
总之,民国时期综合类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普通民众学习综合科学知识,特别是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更为我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题类博物馆是相对于综合类博物馆而言的,它是一类专门展示某一科学领域所取得成果的博物馆,是整个博物馆机构中又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综合类博物馆的“包罗万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类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术业有专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是为了满足大众不同口味的需要。民国时期的专题类博物馆种类繁多,根据展品种类的不同,又可大致划分为——自然科学类、教育教学类、历史革命类、乡土民俗类及其他等门类,且每一类别中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子类,内容亦是异常丰富。
(一)自然科学类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曲折的“以西为师”过程中,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占据了整个近代化进程的大部分。在全社会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大背景下,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作为一个“科学万花筒”,是由许多不同类别的子类博物馆构成的。
首先,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原除列各种动植物标本,供人参观。”[11]诸如此类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以研究动植物之分布及类别为一主要目的,而且“所采集之标本无论动物或植物经研究定名之后,均可与国内外生物学研究机关或动植物学专家互相交换以供研究而资比较。”[12]由此看来,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一类专门从事动植物研究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它的主要陈列品乃是经技术处理过的动植物标本。由于标本本身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引起观者的兴趣。
其次,工业博物馆。1934年,民国事业部“以国内工业博物馆尚付阙如,同时又感觉工业物品之广博,故久有设立一工业博物馆之意。”[13]从当时的情况看,这类博物馆设立的出发点,一是为了填补国内没有工业博物馆的空白,二是为了展销日益增多的工业产品。
再次,地质陈列馆。民国时期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杨钟健在《泛论地质陈列馆》中,曾谈到了当时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基本组织与结构。他指出:“所以地质陈列馆就组织上讲,可以分为三种:一为附于历史陈列馆中的,一为独立或直隶属于地质研究机关中,一为附于大学中的。不过虽是如此分法,而事实上常彼此有密切的关系,分割不开。”[14]
又次,水利工程博物馆。1936年,“教育部以我国水利人才缺乏,致全国河流淤塞无法疏浚,为培养水利人才以便开浚各河流起见,除令饬各大学学院注意水利人才外,兹悉该部为使地方人民明了水工计,拟分咨各省市政府设水利工程博物馆陈列各种水利物品。”[15]随后,中央和地方陆续兴建了一些水工博物馆,普及水利知识,增强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最后,航空博物馆。航空技术是科学技术中最为尖端的技术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然而,民国时期的中国贫穷落后,航空技术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舶来品”。“中国航空建设协会上海市分会,为普及民众航空知识,在市中心区会所内举办航空图书馆及陈列馆……兹悉该会所分向各方征集之航空军用各种图书,飞机模型,器械照片,出版品等材料”[16]。
对于这些新式的博物馆,中国普通百姓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以至某些博物馆开馆时,“观众接踵而至,异常拥挤,车水马龙,更形热闹。”[17]此外,国内一些地区开设的天文博物馆同样引起了观者的极大兴趣,这反映出了广大民众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极大热情,以及迫切改变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局面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国内局势、经费紧张、科技水平、管理方法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当时国内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数量并不多,规模也较小,分布也不均匀。但是这些为数不多的自然博物馆已经证明:刚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不久的中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日益科技化的世界,并沿着漫长的自然科学之路,昂首前进着。
(二)教育教学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民穷国弱的旧中国来说,教育更是振兴国家,复兴民族的关键抉择。民国政府,尤其是深受西式教育理念熏陶的教育界人士,更是深刻认识到了教育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现实需要的刺激下,在老一辈教育家的建议下,在国民的呼吁下,近代中国的教育教学类博物馆便开始“破土萌芽”了。
从类别上来说,教育教学类博物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具体又包含了学校博物馆和图书博物馆这两种博物馆。而且,在这两种博物馆中,学校博物馆占有的比重比较大。从其职能上看,学校博物馆是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的辅助。学校开设博物馆的意义是,“而与以直观说明,使就实际事物,以实行知识之练习应用,则必不仅于理解方面助其明确已也,且足使教授事项与实际现象益益联络密切,由是即可收得活用之知识。”[18]从其所属学校的层次看,既有像“学子浸淫其间,无论何科,均能得正确之知识”[19]的江苏三师小学博物馆,也有像收集“史地图表、名胜古迹照片、古物照相、石刻拓片、博物标本农产物样品、制造品样品、有历史价值之实物及模型”[20]的江苏省立南通中学史地博物馆,亦有像拥有“中国古物美术品室、中部陈列室和西藏物品陈列室”[21]等大型陈列馆的华西大学博物馆。总之,不同的教学层次设立不同级别的学校博物馆,以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此外,还有一种与学校博物馆性质相似的“教育博物馆”,从本质上来看它只是学校博物馆的一种延伸,同样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种辅助工具。至于图书博物馆,从《中华职业学校图书博物馆规程》[22]的内容来看,民国时期的图书博物馆与现在意义上的图书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或者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也是进行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一种媒介。
(三)历史革命类
历史类博物馆是民国时期较早出现,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类博物馆。1926年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由国家创办的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就是一所典型的历史类博物馆。同时,民国又是一个革命的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革命活动也随之风起云涌。“革命”也就成了近代这个峥嵘岁月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为了弘扬革命精神,培育民主意识,以根除封建之痼疾,革命类博物馆的设立也就成了时代的召唤。这一时期的历史革命类博物馆仍可以根据内容表现的侧重点不同,细分为历史和民主革命两大子类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最能展现我泱泱中华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所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最能激发我华夏民族之爱国精神,在弘扬国家历史文化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其他类博物馆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早在民国三年(1914),“教育总长汤化龙呈为历史博物馆现就国子监地方筹办拟俟。”[23]教育部亲自参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历史博物馆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之重要。然而,这并不是设立历史博物馆的第一要义。这类博物馆最为基本的功能是保存历史文明成果,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展品中得到证明。此处仅以当时的一所地方历史博物馆——无锡历史博物馆为例进行说明。该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可分为:“一金石部,二雕刻部,三塑造部,四字画部,五书画部,六乐器部,七祭器部,八军器部,九服饰部,十用具部,十一建筑部,十二杂品部。”[24]其展品之丰,令人感叹!这些珍贵的历史古物,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然而,在民国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这些历史的陈迹,人类文明的成果,民族存在的见证,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得到保护,以传后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我们今天有幸欣赏到这些“历史的赠礼”,应该怀念民国博物馆传承历史的功绩。
至于民主革命博物馆,则是在近代民主革命的浪潮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它与时局的联系最为密切,具有极强的现实性。1927年,为了庆祝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江苏省政府成立了革命博物馆,乃为“陈列关于革命一切足资纪念之物品”[25]的需要。很显然,江苏革命博物馆主要展品是与国民大革命有关的物品。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国民政府将日军盘踞南京时在五台山所修建的神社改成了“忠烈祠”,“以祀我抗战阵亡将士及全国殉难同胞”。[26]抗战纪念馆作为革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陪都之国民政府遗址,将成历史之陈迹。……陪都人士,颇多主张使此遗址能成为永久纪念馆。”[27]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民主革命博物馆,特别是抗战纪念馆的设立,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乡土民俗类
乡土民俗类博物馆是民国时期各类博物馆中,最具有农村特色的一类博物馆,它是展现当时我国下层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基本情况的重要载体。当时的《学术世界》对民俗类博物馆的建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民俗博物馆)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一种写照,可以输入文化知识,可以普及教育,又可供一般学术家参考。甚而说,可以因人民的生活而改良社会。”[28]然而,学术界对民俗博物馆的高度评价并不能说明该类博物馆的实际发展状况。总的看来,民国时期的乡土民俗类博物馆的数量并不多,展品级别也相对较低,展品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作物和器具。从设立民俗博物馆的机构来看,多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民间机构。1934年,温州中学的校长在本校创立了一所民俗博物馆,“由本校高初中同学征集种子百余种,水产及史地科物品各十余件,又机器数件。”[29]由此,不难看出,这类博物馆的规模不大,展品种类也比较单一,但与农业的联系十分紧密。从广义上来说,当时四川举办的一些“物产陈列馆”也是一种乡土民俗的博物馆。从资料来看,其开设的目的主要是将分散的各类农产品“萃聚一处,作长时间的陈列,以供生产事业活动之参考,藉收比较研究的效益。”[30]从其展品和举办陈列馆的目的来看,当时所谓的“物产陈列馆”类似于现在的农产品博览会。但是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利用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学习相应的农业知识,也确实达到了博物馆本身应具备的教育功能,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五)其他类
民国虽然是我国博物馆事业产生和发展期,但是当时存在的博物馆种类,除了前文所述的四大类别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如警察博物馆、家庭博物馆和国术博物馆,这类博物馆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929年,浙江省在其省垣——杭州市设立了一所警察博物馆,并由省政府发布公报,向相关部门征集展品,所征集的物品主要是——“已没收或将来应行没收之武器器械,伪币,假钞及其他违禁物品等。”[31]“所谓国术陈列馆者,即将凡有关于国术之器物,分门别类,陈设以供观摩。”[32]这里所指的“国术博物馆”,类似于现在的武术博物馆,这种博物馆所收集的物品主要是——甲胄、马具、护具、火器、暗器等,皆是与武术有关之物。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家庭还特意开设了私人家庭博物馆,所进行的活动,一般多是植物标本的制作与保存,彼此之间偶尔进行一些交流与合作。这样的家庭博物馆的数量同样有限,而且在家中进行物品陈列,规模也十分有限,其影响也较小。[33]
民国时期,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一种设施。”[34]当时著名的博物馆学家韩寿萱曾这样评价博物馆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非凡影响:“现代博物馆者,乃教育上极重要之一机构也。以学校教育言,先进各国各级学校,每以博物馆为教室,多用其实物为教材。以社会教育言,其人民不论老幼男女,不问教育程度,于其工余之暇,多往博物馆参观。而实物的教学明白确切,而所留之印象又深,其效力远在文字之上。”[35]换言之,博物馆不仅是学校教学的辅助,也是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
其次,辅助学术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术研究的活跃期。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造成学研资料的大量损坏和流失,给学术研究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来,博物馆所珍藏的实物就成了进行学术研究的异常珍贵的资料。1922年,北京大学曾因“本校对于清史材料,需要甚殷。”[36]特“呈请教育部拨历史博物馆所藏清内阁档案为北京大学史学资料”,希望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使用博物馆所珍藏的清朝内阁文档,作为进行清史研究的资料。不仅如此,当时著名的社会教育家马宗荣则进一步指出:“今日的博物馆,是搜集关于人类文化消长物品而保存之,以供学术的钻研。”[37]这对博物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由此可见,博物馆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博物馆在教育系统上,隶属社会教育,当然处以谋社会幸福为目的。尤其中华民国所有之博物馆,更应对中华民族有所贡献……值此国难当头,复兴民族实为要图。”[38]不仅如此,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所设立的抗战博物馆也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
此外,“科学博物馆为普及科学知识于广大人民群众之最有效的方法。”[39]至于博物馆在保存具有价值的物品和娱乐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了。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博物馆事业在继承清末博物馆雏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演化为综合类博物馆和专题类博物馆。这两大类博物构成了民国时期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主体。而且这一时期的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继续发挥和拓展博物馆事业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定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王晓春.民国时期博物馆陈列之考察[J].博物馆研究,2011,(4):9-15.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和民国时期的初步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5,(4):8-14.
[3]李瑶.中国早期博物馆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J].教育教学研究,2008,(12):80-82.
[4]史吉祥.应当开展民国时期博物馆史研究[J].中国博物馆, 2012,(1):111-112.
[5]郭为藩.中华民国开国七十年之教育(下册)[M].台北:广文书局,1981.920.
[6]荆三林.科学博物馆之功用及组织问题[J].青年中国季,1941, 2(4):80-93.
[7]施白楠.介绍中国西部博物馆[J].北碚月刊,1949,4(2):90-92.
[8]设置边疆文化博物馆[J].图书季刊,1941,3(4):222-223.
[9]古物消息:西京文化博物馆成立[J].时事月报,1934,10:33-34.
[10]上海博物院[N].申报,1939-1-2,(14).
[11]自然历史博物馆改为动植物研究所[J].外部周刊,1934,(35): 53-55.
[12]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标本交换规则[J].国立中央研究院…年度报告,1929,(2):50-51.
[13]实业部筹建工业博物馆[J].外部周刊,1934,(31):31-32.
[14]杨钟健.泛论地质陈列馆[J].北大学生,1931,1(4):100-108.
[15]水利新闻:教部拟请各省市设立水工博物馆[J].华北水利月刊,1933,6(5):280-281.
[16]航空图书馆及陈列馆[J].新北辰,1937,3(2):98-99.
[17]航空图书馆及陈列馆[J].新北辰,1937,3(2):99-100.
[18]天民.学校博物馆之设施[J].教育杂志1917,9(1):1-20.
[19]黄晋父.江苏三师小学教育博物馆筹备经过报告[J].教育杂志,1922,24(18):1-5.
[20]江苏省立南通中学史地博物馆征求物品启事[J].江苏省立南通中学校刊,1934(二十五周年纪念专号):10-11.
[21]卫聚贤.华西大学博物馆参观记[J].说文月刊,1940,2(8):2-5.
[22]图书博物馆规程[J].教育与职业,1920,(20):77-78.
[23]历史博物馆之筹备进行[J].教育周刊报(杭州),1914,(48):16.
[24]无锡的历史博物馆[J].游历,1930,(7):1-3.
[25]设立江苏革命博物馆[J].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11):6-7.
[26]战利品陈列馆开幕[J].智慧,1946,(3):1-2.
[27]海虫.陪都国府遗址改抗战博物馆[J].香海画报,1946,(8):8-9.
[28]荆三林.民俗博物馆在现代中国之重要性[J].学术世界,1936, 2(2):58-61.
[29]乡土博物馆筹备讯[J].温州中学校刊,1934,(12):23-24.
[30]李子青.从成都的花会说到四川物产陈列馆[J].西南商业通讯,1941,3(6):13-14.
[31]杂述:杭州博物馆征求物品[J].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273): 13-14.
[32]汉锦.国术陈列馆[J].国术论坛,1933,2(2):3-4.
[33]佩芬.家庭博物馆[J].妇女杂志(上海),1915,1(6):1-7.
[34]杨才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160-161.
[35]韩寿萱.中国博物馆的展望[J].教育杂志,1947,32(6):48-51.
[36]呈请教育部拨历史博物馆所藏清内阁档案为北京大学史学资料文[J].北京大学日刊,1922,(1036):1-2.
[37]马宗荣.社会教育概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15-16.
[38]王幼桥.博物馆应注重民族部及其研究之范围[J].河南博物馆馆刊,1936,(2):1-5.
[39]编后记[J].青年与科学,1945,2(3):192-193.
A Narration of All Kinds of Museum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 Quan-you,DING Gao-ji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s of China and all kinds of museums in this period gradually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obtained further development.The general situation about museums in this period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irst is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museum which includes almost everything such as politics,history,culture and etc.;the second is about the thematic museum,and it is another subject of museum in this period,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science,education,history and folk or any other sub-categories;the third one is the function of museum whose function shows itself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education,which can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ssisting in academic research,training and promoting national spirit as well as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Republic of China;museum;category
K258-266
A
1009-3583(2014)01-0007-05
2013-10-12
苏全有,男,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图书馆事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后,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丁高杰,男,河南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魏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