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性别意识教育

2014-02-05 06:02:07李荣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群体个体

李荣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涪陵408100)

论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性别意识教育

李荣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涪陵408100)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贯彻性别教育,可以培养90后大学生群体互换性思维模式,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和谐化发展。同时,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性别意识教育可以为90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确立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在增强其对人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促进其对于两性在个体价值观实现过程中共性的理解,从而使90后大学生性别意识向着平等自尊方向发展。

古代文学教学;性别教育;性别关系;个体价值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性别教育理念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这一点,从国家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可以得到证实。2011年由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妇女与教育主要目标”部分就明确要求“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机构中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有基于此,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自然也应在教学改革中考虑性别教育的实施问题。教育是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行为,就当前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来说,其主要对象为被冠以“90后”称呼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此群体虽然具有着一般群体共有的复杂性特征,但与其以前的高等教育群体对象相比,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存在着共性。由于成长于市场经济已经较为活跃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他们价值观的多样化与行为思想的个体化、世俗化、娱乐化等趋向极为明显。就性别观念来说,金钱崇拜导致的依附型性别观、过于重视自我和物质导致的过于开放型婚恋观等对于这一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已经引起很多教育者的忧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贯彻性别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性别意识向着平等自尊等教育根本方向发展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文章试图从性别关系的建立与个体价值的实现两个方面探讨。

一、性别教育与90 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

在当前性别教育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一谈性别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尤其特别强调的是关于女性的地位问题。因此往往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对于女性自尊自强精神的培养。这种表现自然是有其根据的。然而,不可否认,女性地位的平等性实现要依赖全社会共同努力,也就是说,男性也是性别教育要重视的对象。而作为一种社会优势性别群体,男性性别意识的平等性应如何在教育中一步步提高呢?就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其课程内容中所显示的一些传统思维方式就可以借鉴。中国传统道德尽管因男性中心话语特征存在着性别压迫的一面,但同时由于此道德体系是以血缘伦理的方式构成为网状人际关联形态,个体的行动要受到来自于社会道德各个方面的牵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式互换性思维因而成为人际交往需遵守的思考模式。即使到了现代,这种思维方式依然对于性别关系的建立不无启示作用。

1.互换性思维与男女性别群体的互相理解

互换性思维根本的特征在于要站在他人的立场角度设身处地为之着想,从而达到体谅他人、理解他人的目的。男女性别群体因彼此生理的先天差异限制、人与人之间因互为独立个体而必然导致的思想的个体差异及社会文化的强大影响力等等,彼此间心理隔膜与误解的存在是客观具有的现实。正如曾畅销一时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所言:“男女两性之间,永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必要回避,只应勇敢面对。”但是,要“从消极走向积极,从挑剔走向包容,从误解走向理解”[1],对于90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还尚未真正走进社会,对于性别关系的理解仍多处于观念性认识或者恋爱关系这种较为浅显阶段。这个时候,对于他们性别观念影响最大的仍是来自于他者所传播的理念。在此情况下,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就可以在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从传统智慧角度为90后大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性别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以古代作品中最常见的婚姻爱情题材为例。《氓》是《诗经》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诗中追求爱情的女性最终以弃妇的形象宣告了爱情和婚姻的双双失败。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氓》一类内容极多,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解读该类作品时一般多注目于男性的薄情和不公正社会性别制度所导致的女性普遍不幸命运的展示。然而,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爱情婚姻作品类型其实是极其丰富的。即以这种展示爱情婚姻失败形象为例,男性其实也在一定情况下会成为遭受伤害的一方。如“三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篇即展示了因女主人公难以抵制个体欲望而背叛婚姻的过程及对丈夫的伤害。但是,和《氓》的解读形成对照的是,在以往的学术研究及课堂讲授中,对于该篇的解读却多集中于此小说在艺术特征和反映时代文化思潮解放性方面的正面意义,对于女主人公对婚姻的不忠行为的意义的分析则较少关注。而也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了质疑。有些男大学生就表示“如今社会已经男女平等,男性遇到的薄情女也不少”,从而无法唤起他们对作品人物更深入的同情。实际上,这两篇作品很典型地展示了男女两性情感状态的不同。《氓》中婚姻悲剧的形成,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其根源,在于“色衰而爱弛”,是女性因依附性社会地位而导致的一种普遍型社会悲剧的反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婚姻爱情的失败则在于人的本能对于道德的冲击,如男主人公蒋兴哥所言“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是男性优势社会地位在个体欲望冲击之下失败的表现。归根结底,这两种婚姻爱情悲剧的形成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实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喜好新奇可能对他者带来的伤害。当作品的解读把性别双方均有可能给对方造成的伤害提示出来后,才能促使大学生群体站在他者的立场对于其他性别的感受进行认知,从而进一步正确看待自身现有性别群体的社会地位。

2.互换性思维与90后大学生个体化特性的磨合

90后大学生群体多出自于少子女家庭,甚至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传统社会家庭结构的解构对他们的影响体现在个体行为方面多表现为个体化特征突出,体现在人际关系的构建方面则多表现为自我中心倾向明显。这种情况使得90后大学生群体社会性别关系的建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很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婚恋观的过度开放,即过分强调个体感受,对他者的心理情感状态常常不够关注,常因单方面个体情感要求过度而造成性别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互换性思维方式的强调、对他者感受的关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两性关系能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更为和谐。

仍以上述《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小说中对得知妻子背叛后的男主人公蒋兴哥的心理状态有一大段细致描述。他开始满心愤恨,急匆匆赶回家乡欲与出轨的妻子分辩,但“急急的赶到家乡,望见了自家门首,不觉堕下泪来。想起:‘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得赶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懒一步。”正是因对自身过错进行了反省,蒋兴哥对妻子最终还是采取了和缓的态度,用照顾对方心情尊严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蒋兴哥的心理活动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己度人”之思维方式在处理两性关系时的有利一面。此小说产生在明代后期道德解放的潮流之下,其产生背景与今天社会有一定相似之处,正显示了在一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对待他人的另一种方式。在此类作品的解读中,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他者感受的关注,从性别群体的互相理解出发,意识到个体追求与他人关系和谐化处理的关系。

二、性别教育与90 后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对个体价值的强调是90后大学生非常突出的特点。但个体价值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实现?这些却存在争议。结合教育“育人”的根本性目标,从性别教育“通过教育使所有女孩和妇女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起有助于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2]这一教育要求出发,古代文学课程中关于性别认知的内容,能够从自我认识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复杂性,促进其在心理上的成熟。

1.性别教育与90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确立

性别平等观念在当前社会思潮中愈来愈受重视,但同时,性别平等不仅意味着男女两性在外在政治、社会权利等的表面平等,而在于对女性作为一种性别群体的尊严、价值等内在特性的真正承认。对于男性来说,这固然意味着要转换思维,对于女性来说,更是要意识到,这种平等的实现,不仅意味着要与男性中心话语权进行抗争,也需要与自身因长期以来被视为弱势群体而产生的心理思维定式进行抗争。这种心理上的弱势表现在对自身判断的不自信、对于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更重要的是,对作为独立自尊的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不自信。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很多资源就有了极大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于性别严重不平等时代,那是女性承受社会压力最重的时代,女性因这种社会压力而付出的代价在作品中或隐或现地流露出来。以前述婚姻爱情题材作品为例。在这些题材中,女性角色常以富于情感性的悲剧角色出现,其总体特征,往往要么在缺乏关爱的家庭中默默消耗青春生命并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命运悲哀感叹,呈现为被动承受型特征;要么表现为为追求自身情感自主的权利而与主流价值观抗争,然而这种抗争往往因女性外在容貌这一女性在男性世界最高价值的逝去而流为引起后人警戒的反面例证。在以往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中,女性的命运情感是一大重点。但其目的却往往在于一再重复“封建道德伦理的危害”或者简单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人生的不幸和受到的压迫”,或者更进一步,与当前现实相结合,提出女性古今命运的共同点:男女两性在情感历程中的地位仍在实质上处于不平等状态。这些解读都是有意义的。但放在今天这种环境之下,面对已经在情感方面有一定需求且处于人生转折期具备一定实现自我价值要求却又对种种性别不平等有所认知但又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经历过这一切的90后大学生来说,这种解读其实还可以更深入一步。除了从与作品中“受害者”的角度的同一性别角度认识之外,还需要提醒学生以理智的眼光认识作品人物命运,思考女性在进入社会后所需要独立面对人生、情感以及人性本身的复杂性,从而让她们认识到自尊自由的取得所需付出的代价,培养她们独立坚强的人生理念。一是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让女大学生对自身情感状况的体察更为深入。作为特定的性别群体,生理状况在一些时候确实决定女性不得不依赖他人,但这种依赖经过社会的特别放大就成为女性作为一种性别缺乏自立性的表现,由之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固定化认知而反向影响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在作品解读这种情感和理性兼用的场合,可以借机让女性对于自身的这种认知特征有所感受。其二,情感的失败与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利处境有本质关联,这种不利处境的认知有可能让部分女性产生自我的心理上的弱势,从而产生一种对人性及他性的怀疑感和对婚姻爱情的不信任感。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依附型的婚恋观即与此有关。只有在充分认知自我处境的基础上,才能“对女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强化女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她们主动抛弃依附思想,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勇敢地进入与男子平等的主体角色,自觉地意识并履行她们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3]因此,这种作品的解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思考尊严与价值的意义。这既可以开拓女性关于自我的意识,其实也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2.性别教育与90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实现

90后大学生生活于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少子化的现代家庭氛围是其成长的主要环境,新时期大学生在人生中受到的挫折相对较少。过于顺利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对于压力和磨难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同时,从小就作为家庭中心受到关注的经历又使他们对于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有着敏锐的感受。古代文学作品作为历代有所作为者人生追求的心声的表露,站在性别教育的角度,将其内容与现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相结合,能够促进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进入学生心灵,实现育人目的和课程新生机的实现。

以古代文学“悲秋”传统为例。以往的理解中,似乎这种由理想追求而带来的情感是“士”的专利,而女性只能“伤春”,只能为个体感情方面的遭遇而失意。只有站在当今女性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将现代女性的生活事业追求与之相联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关于个体理想的抗争和不屈才能获得她们在情感方面的理解。杜甫在秋天的萧瑟中回顾古代贤士,发出“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悲鸣,虽然他所咏叹的对象是男性,但这种有所追求却最终失落的心态仍使所有人包括有志向的女性为之动容。也正因此,这一类文学作品才能在基于所有性别的欣赏中延长其生命力。女性主义教学“非常强调的就是知识和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就是说,知识不再是一种纯粹客观、跟你自己完全无关的东西。它应该是跟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4]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男性进入社会后的情感和心路历程的总结。然而,当前女性生活空间已经不局限于闺阁,而进入了传统为男性所占有的社会空间之中,女性的理想实现道路日益与男性重合。男性曾经遇到的问题、面临的困惑,现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两性所共有。虽然古今时代特征变化极大,但男性和女性作为人在进入社会后所遇到的心理情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处,这也正是性别群体与课程内容结合的汇通之处。要做到这一点,女性个体经验与作品情感的共鸣无疑是其基础。

再以上述提到的婚姻爱情题材为例。以往的作品解读,大多习惯将人物命运与社会的影响相结合,在理解性别处境时,往往将之单纯归结为一种过时的道德价值的主宰。然而,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这显然失之于简单。如中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红楼梦》,传统解读中,人们在评价该作品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原因时,往往将之与保守势利的传统婚姻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父母之命与门第观念造就了两位女性的不幸。但在对该作品的讲授过程中,笔者却经常听到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反驳意见,“黛玉多病,宝玉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劲的生存能力,所以宝黛的爱情即使成了也对他们的未来毫无益处,父母的做法是对的,”“黛玉应该学习宝钗的圆滑,如果她多多讨好王夫人,说不定三个人的悲剧都可以避免了”等等。显然,这些看法与现代女性在竞争状态下所总结的生存经验有关,也与现代女性在走出家庭之后所遭遇到的种种婚恋困境相关。实际上,女性要作为一种性别群体真正独立,本身就意味着要走出以往由家庭所构筑的框架,但这种走出并不单纯意味着解放和幸福,更意味着女性要独立面对生存过程中来自于社会、命运及人性本身的种种复杂问题,在独立做出选择的同时,很多时候还意味着要为这种选择付出难以想象的人生代价,而正是在这种与社会及自身的抗争中,女性才更能体会到个体尊严和价值的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不同性别群体在进入社会之后共同面临的问题,这能够使“在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的基础上,也包含着女性主义立场对男性合理生命逻辑的尊重,从而避免女性主义的偏执性。”[5]这一点,古代文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资源。同时,正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6]一样,古人在追寻个体价值过程中曾经面临的心理困惑及实际困难,也是今天90后大学生群体可能会遇到的。当男女性别群体在这一点上产生共鸣的时候,90后大学生性别意识向着平等自尊等教育方向的发展才有可能产生。

[1](美)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序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

[2]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32-36.

[3]郭仕.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学性别平等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37-39.

[4]史静寰.女性主义教学原则及其实践[A].中国女性主义[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98.

[5]陈晓娴.“女性”与“民族”的双声话语——女性文学教学中的“性别视角”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278―279.

[6](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

(责任编辑:娄刚)

On the Education of Gender Sensi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LI R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angjiang Normal University,Fuling 408100,China)

Imparting gender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may train the thinking model of interchangeability of post-90 undergraduates,and furthe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eople.And meanwhile,the gender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setting up new values for the post-90 undergraduates;and their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life can further the shared understanding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individual values,thus gearing themsevles to the direction of equality and self-respect.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gender education;gender relation;individual values

I206.2

A

1009-3583(2014)-0102-04

2014-07-20

长江师范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性别教育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李 荣,女,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群体个体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艺术启蒙(2022年11期)2022-12-06 09:34:04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