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新,杜国娟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张 新,杜国娟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探索适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摆在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具体化,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有效手段,为此,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要清醒认识到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路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提供急需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有效路径;存在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具体化,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有效手段。西部地区要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如何根据西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设成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精神的创新创业型大学,如何积极探索适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是摆在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要认清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路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为西部地区培养急需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
1.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按一般的定义,“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1]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在理想、信念、意志和毅力等创新创业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加强,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学好各自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优良个性,提升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西部地方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是实现西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是西部未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实现的关键是具有创新应用型人才。西部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创新型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预计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会急剧增加,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好更多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是西部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对于创业和就业来说,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强调通过实践和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和社会竞争之中,更多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竞争,创新创业教育正是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提高这两方面目标展开的。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要求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是自我生存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是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市场对本科人才的要求相比、与快速发展的本科教育规模相比,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尚未形成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独具地方本科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西部地方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以崭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为基础并与之紧密结合,进行延伸和深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这是大众化背景下西部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地方人才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在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误区。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盛行于西方,与西方人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教育理念相关联。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倡导教学应以生为本,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但改变沿袭几十载的陈旧教学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很多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仍未引起真正重视,关注程度仍然不高,对其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认为自己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是到基层单位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专业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一些学校仅仅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一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涉及到第二课堂,即使是已经开设的西部地方本科院校,也存在授课和考察流于形式等问题,这就给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欠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误区、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导致的。
2.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涵盖了从小学生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此外,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都推广到了初中。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尽管我国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但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却仍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完全形成体系,课程内容比较零散,多数课程以选修的形式设置,所用教材也缺乏本土化、区域化和校本特色。
3.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不健全、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取得实效,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科学、运转协调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与环境条件。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决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就目前西部的创新创业环境总体而言,在政府层面,存在着资金扶持力度不强,可供挑选的创新创业项目种类和数量较少,可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选择的项目库大都未建立或健全、项目准入门槛仍然较高,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选择的专家引导缺乏等问题;在社会层面,存在着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与载体数量极其有限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存在着领导体制还未理顺,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工作以及人员、场地、经费等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
4.没有一支熟练掌握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知识的教师队伍。师资是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涉及的学科多、实践性强,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能通晓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从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的师资情况看,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知识,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的具体指导,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能力突出、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亟待增强。
5.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严重不足,缺乏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其深刻意义还在于,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3]西部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资金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一些学校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如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较短。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中参观的时间远多于实际操作的时间,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实际的创新创业的过程与真谛,达不到实践基地建设的初衷;再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很难用到,而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用到的知识在所学课程中又很难找到。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严重不足,缺乏实践环节已经成为制约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6.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的营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具有引导、培养和塑造的功效。而西部地区实施创新创业的氛围普遍不浓厚。一方面,对人影响深远持久的是文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观念和行为。西部地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农业文化厚重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文化内涵中保守、封闭的成份依然不少,导致广大社会成员创新创业意识较弱,创新创业氛围淡薄;另一方面,受多种条件影响,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过分注重专业理论技能知识的学习,学校整体专业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观念与意识也相应淡薄,创新创业文化还未成为一种稳定的大学校园主导文化元素,支持、鼓励和崇尚创新创业的氛围和制度尚未形成。
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承人类已有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创造新知识、表达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任务。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结合西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
1.牢固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的塑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也突出了教育的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为此,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办学思路,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要从贯彻建立创新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责无旁贷地将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努力将其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将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崭新教育理念贯穿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的塑造,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人格、个性的发展;要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渠道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和适应性等心理品质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敢于行动、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体系,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要提升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之中;二是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相应的专业课堂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4];四是尽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划分层次、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进行学习;五是吸收国内外前沿创新创业理论,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并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3.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西部地方政府部门要致力于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和制度建设,制定出台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着力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创造条件,简化审批手续,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减免相应的费用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就社会而言,要高度关注和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为他们提供实践所必要的指导和场所。高校应该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对学生创新创业加以引导鼓励,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在学生创业的初始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资金支持,要鼓励学生通过利用创业计划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要完善创新创业工作考核制度和相关奖励办法,将学校各部门和教师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制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办法;学校各部门要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要就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做出规划,制定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经费和物质保障;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创业导师在观念、政策和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智力或物力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率。总之,只有政府政策扶持、社会大力支持、高校正确引导帮助,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优化,确保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4.加强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直接的、主要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质量和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力量。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改变目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局面,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学校要坚持专与兼结合、内与外结合,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的长期计划,分批选送教师外出进修;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允许部分兼职或参与校企合作,进而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业务素养,提高其专业化水准,最终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5.加强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而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就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不断认识和完善,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又是一门经验性学科,需要重视实践,科学构建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学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等部门携手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的相互支持、多方合作、立体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类型多样的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支持学生以专业为依托组建创业工作团队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体验创业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播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意识、养成创业品质;积极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与有关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学生感受创业的氛围,增长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才干。
6.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和环境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一个学校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为此,学校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子显示屏、网络和报刊等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二是要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和榜样,形成崇尚科学、勇于进取、求实创新、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图片、专栏、标语等宣讲创新创业,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大赛等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四是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围绕创新创业这一主题开展活动,使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各种活动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1]阎艳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电子商务,2014,(1):6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雷家骕.中国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EB/OL].http//www. finance.sina.com.cn/emba/tsinghuasemef/20120115/093111-205566.shtml.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阶段[EB/OL].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004/ t20100422_355172_2.html.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Effevtive ways to TrainInnovative Talents with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ocal University/college in the Western China
ZHANG Xin,DU Guo-ju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the local universities/colleges in the western China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entrepreneurship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wester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extens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students’quality-education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talents nee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Therefore,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talents ofthe kind is realized in the local univeristies/colleges ofthe western China,and some effective ways to train these talents are taken in the e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mportance;effective way;existant problem
G640
A
1009-3583(2014)-0081-05
2014-05-16
张 新,男,贵州赤水人,遵义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