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青少年忧患意识培养

2014-02-05 06:02:07周伟明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文化

周伟明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论当代中国青少年忧患意识培养

周伟明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忧患意识就是危机意识,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潜在危机,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当代中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忧患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诸如生存竞争意识、安全风险意识、国家主权意识、民族文化意识等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忧患意识;当代中国;危机;青少年

一、忧患意识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忧患意识?它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发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的意识。”[1]“居安思危”是对忧患意识的精确把握,但这个定义不够宽泛和全面。王青山、于亚君认为,“忧患意识是主体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的思考中所呈现出的压抑感受和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具有理性意义和意志倾向的沉重情感。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也包括对自然和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和预知能力。它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该定义把对个人、社会、自然的忧患统统囊括进来,是非常正确的。其实,忧患意识就是危机意识,是行为主体在对自身、社会和自然深刻洞察的基础上,对各种潜在危机的正确认知和判断,由此产生焦虑的情感,进而运用知识和胆略筹划化解危机的心理活动过程。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处处可见。如《周易·上经·乾第一》: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孙星衍《周易集解·卷一》注云:“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刚之险。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居上不骄,在下不尤,因时而惕,不失其几,虽危而劳,可以无咎。”[3]也就是说,当自己处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下,君子应当有所警惕和畏惧,敬德修业,不骄不尤,才不会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从而达到趋利避害、化凶为吉、转危为安的目的。又如《尚书·无逸》篇,周公告诫后来的在位者,不要贪图安逸享受,荒于政事;要了解百姓的疾苦,善于听取民众的意见与呼声;要经常检讨自己的言行,对待不同的声音要心胸宽阔,不要打击报复。否则,“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统治者必将遭到民众的唾弃和诅咒,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又如《诗经·小雅·小旻》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朱熹《诗经集传》解释说:“战战,恐也;兢兢,戒也。如临深渊,恐坠也;如履薄冰,恐陷也。众人之虑,不能及远。暴虎冯河之患,近而易见,则知避之;丧国亡家之祸,隐于无形,则不知以为忧也。故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惧及其祸之辞也。”[4]《诗经》此篇的目的就在于告诫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有警惕戒惧之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千百年来,无数有识之士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抱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强烈的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投身于政治与社会实践,从而使中华民族与文化绵延至今,因此,秉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忧患意识,是保持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

二、当代中国的潜在危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潜在危机的侵袭,这些危机既有来自国际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国自身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原因。

首先,人口与就业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总量过多、基数过大和人口结构极不合理等问题,人口结构不合理包括“人口地区分布失衡、城乡分布失衡、性别比失衡、年龄构成失衡即人口老化等问题。”[5]就业问题是由人口过多造成的,由于人口总量多,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失业与就业再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正使中国面临着新的人口问题:一方面,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近几年新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达到了117:100,男女比例失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上述两种现象同样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

其次,资源、环境问题。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占有的耕地、森林、草原、水等资源比世界人均水平低得多,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4——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一书,当前我国能源的主要瓶颈是总量供应不足。此外,“有能不好用、好用送不出、送出用不好是目前我国能源产业的主要问题。”[6]资源、能源的相对不足及低效率使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环境问题异常突出。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但却是以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为代价的,据统计,“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到10倍,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国家的1/30。”[7]社会人文环境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犯罪问题非常突出,犯罪群体多元化,种类增多,手段变化多端,重大刑事案件增多,违法人员比例明显增大,最为严重的有毒品犯罪、黑恶势力犯罪、经济犯罪、网络信息犯罪、色情与暴力犯罪等,其中毒品犯罪、网络信息犯罪和色情与暴力犯罪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遭受的精神污染异常严重。另外,跨境犯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食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再次,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世界经济一体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于2001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正式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在资本、科技、人才的引进,在出口贸易增长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无疑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相互依赖,一旦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其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牵连,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与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复合进程。”[8]信息全球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它已然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相互依赖的程度更高。信息全球化一方面使国际间信息传递加快,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流,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倾销文化产品,推销价值观念,从精神上控制中国青少年一代的现象正在增多。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信息技术盗取别国的经济、军事情报,并通过模拟电子信息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干扰、破坏对手的信息系统,最终达到控制对手的目的。可见,电子信息战的出现及其理论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军事安全面临着更大的威胁。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福音,人类社会正在从物质世界进入到“虚拟世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中国的年轻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宅男、网虫词频也越来越高,网络对中国青少年一代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最后,国家主权问题。国家主权是“一国独立地处理其国内、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独立存在的基本标志。在现代社会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之一”。[9]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同中国直接和间接接壤的邻国有50多个,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讲,一个国家的邻国越多,其安全环境越复杂。在陆地边界问题上,中印边界问题虽经多次谈判但仍然悬而未决,目前,双方有争议的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东段藏南地区的“麦克马洪线”附近。在海域问题上,主要是日本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并把该问题国际化,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则不断在中国南海对中国的国家主权进行挑衅。近邻朝鲜则希望通过推行核战略来增加其对外谈判的筹码,向国际社会表达其利益诉求,这就使朝鲜半岛的核危机问题严重化。以上分析表明,周边国家的力量发展和利益要求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安全的直接或间接的威胁。

三、当代中国青少年忧患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上述情况表明,当前中国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容乐观。然据调查,目前中国的青少年普遍存在忧患意识缺失的现象。如王乐、张溢木通过对北京地区四所重点高校200个研究生的忧患意识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是,他们“对集体的忧患意识普遍较弱,主体的忧患感知度较一般,主体的道德境界与其忧患意识正相关”。[10]这只是对青年知识精英群体加以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至于文化程度偏低、道德修养不高的中小学生,其忧患意识发育水平当更为低下。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目前的国内形势和自身前途普遍保持乐观的态度。再加上青少年一代几乎是在“温室”中成长的,所受教育又几乎都是“赞美教育”,这就使他们对社会负面问题比较短视,而无法培育起应有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汹涌而来,由于青少年一代自身文化修养、知识积累不够,辨别能力、抵制能力差,致使其崇洋媚外贬斥民族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忧患意识的培养,实在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2013年6月6日《每日新报》刊发李瑞环同志的讲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最大的问题是对问题缺乏警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忧患意识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那么,应该培养青少年哪些忧患意识呢?

第一,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生存竞争意识。首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多元化利益主体的激烈博弈,如何在这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而不被改革的浪潮边缘化,是青少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人口过多使就业越来越难。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西部人口涌向东部地区,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人口与人力资源分布进一步不均,教育资源地区、城乡配置不平衡,城市垃圾增多、交通拥堵等,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非常必要的,如鼓励其自主创业、上山下乡等可以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最后,人均资源不足、能源耗损严重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人口分母效应”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因此,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绿色家园、养成节俭的习惯进行理性消费是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经常探讨社会问题,提高青少年的安全风险意识。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大,安全系数越来越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如前所述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由于青少年知识、阅历不足,辨别与抗拒能力较差,很容易成为受害者。因此,对青少年加强常识性安全教育以保障其自身的生命安全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认识毒品、拒绝毒品,辨识骗术,不贪小便宜,遇到侵害及时呼救报警等。其二,天灾人祸频频发生。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使交通意外事故增多,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对生命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教会少年儿童如何在灾害面前逃生是摆在家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信息犯罪得以滋长,网络陷阱、网络游戏、信息犯罪在逐步蔓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通过人肉搜索、盗取账户等手段来采集个人信息,探知个人隐私,甚至已经有一些非法获取或者泄露个人信息等黑色产业链出现。[11]因此,怎样保护自己的信息不被探知和采集以免被犯罪分子利用,在青少年安全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帮助其合理分配学习与娱乐休闲的时间,增加户外体育运动,可以起到防止其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目的。

第三,加强历史、地理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国家主权意识。首先,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轻文尤其轻视历史教育的倾向,高考中历史地理知识所占分值不大,题目覆盖面不广,导致许多青少年缺乏历史意识与地域观念。其次,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主义不断兴起,多民族国家出现了诸如多元文化认同、多元价值认同、多元政治认同和多元身份认同等多样化认同形式,导致多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国家认同危机。[12]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经常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企图淡化甚至消解青少年的国家主权意识。实际上,一个国家没有了主权,丧失了国格的话,人权也无从谈起,一部近代中国被欺凌、被侵略、被瓜分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青少年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比如前述我国与印度的边界争议问题,一个人如果不了解“麦克马洪线”的由来,国家主权意识淡薄,就会对此类问题熟视无睹。另外,我国国民的海洋权益意识不强,很多人可能知道我国拥有约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却不知道还有约37万km2的领水面积,同时管辖着约300万km2的海域。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帮助青少年树立新的国家主权意识尤其是海防意识,抛弃历史积淀成的狭隘的次大陆观念。

第四,努力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意识。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挑战首先体现为全球化时代的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其次是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文字的强势地位;最后是西方相对发达的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居于强势地位的国家,会通过各种手段传播其文化价值理念,维护其文化霸权。[13]显然,这些严重危及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国防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大浪淘沙,必定有其精华所在,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资源,让青少年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摒除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甚至美国化的错误观念,以兼容并包的气魄进行民族文化创新,培养青少年的民族归属感、文化认同感,是避免青少年在文化抉择中迷失自我的先决条件。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长的社会,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其加强忧患意识的种种教育。

[1]本书编写组.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1.

[2]王青山,于亚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8,(6):20.

[3](清)孙星衍.周易集解[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4

[4](宋)朱熹.诗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张兴杰.跨世纪的忧患——影响中国稳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9.

[6]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4[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05.

[7]杨燕敏.全球化下的中国环境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0,(6):186.

[8]杨雪冬.新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及中国的应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0):68.

[9]张之.国防意识与民族精神[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18-19.

[10]王乐,张溢木.当代青年知识精英忧患意识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为样本[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12-114.

[11]吕斌.互联网“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法人,2013,(2):57.

[12]陈茂荣.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20-22.

[13]牛涛.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探析[J].学术交流, 2012,(12):156.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Teenagers’Suffering Conciousness

ZHOU Wei-mi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Suffering conciousness,one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s,is a kind of crisis conciousness.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china is facing a series of potential crises.Howerver,Chinese teenagers fail to be concious of the crises due to different causes.Thereupon,it is of urgency to cultivate teenagers to be concious ofsufferings,such as survivial and competition,safety and danger,etc.

suffering conciousness;modern China;crisis;teenagers

G775

A

1009-3583(2014)-0065-04

2014-04-15

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立项课题(13ZYJ008)

周伟明,男,湖南衡阳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青少年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