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略述

2014-02-05 06:02黄勇樽黄丽英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黄勇樽,黄丽英

(1.河池学院 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宜州546300;2.河池市凤山县中学,广西凤山547600)

外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略述

黄勇樽1,黄丽英2

(1.河池学院 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宜州546300;2.河池市凤山县中学,广西凤山547600)

人类精神文化建构中的重要内容是道德和道德教育。道德观是德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外国教育名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体系各异的德育思想流派。梳理部分外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的积极因素,批判地借鉴,为我所用,对推进当前我国德育建设大有裨益。

外国教育名家;道德观;德育思想;德育建设

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都存在着现代人们所理解的“道德教育”这一活动或事实,但是在古代社会中用以指称这一活动或事实的概念并非是“道德教育”,而是多用“训育”、“训化”、“教化”以及“教育”等来表示。“道德”一词在拉丁文中用“mores”来表示,在英文中用“moral”来表示,原意为“遵从习惯或习俗”[1]。“德育”作为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或范畴,一直被中外各个时期的教育家与思想家所关注[1]。但是,在不同时期,外国教育名家对德育进行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梳理与批判地借鉴吸收外国教育名家的德育思想精髓,对于我国现代德育建设颇具借鉴价值和重要启迪。

一、外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述要

1.“知你自己”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第一位承担公众教师的雅典人,“西方孔子”,西方启发式教育法的先驱。其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归结为“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他把培养人们的美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他一生都在劝人向善,教人美德,勉人敦品笃行。他提出“美德即知识”、“智慧即道德”、“知识即道德”这样一些命题,表明了美德(道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2]。“产婆术”或称“苏格拉底方法”则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基于道德与知识这种密切的联系,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把培养道德意识,培养判断力与道德实践的结合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外国青少年的社区服务与义工等形式,加强青少年道德实践,促进其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他自己还认为他具备多方面的美德,如智慧、公正、节制、勇敢、不贪财以及不追逐权力等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态度十分和蔼,从来不自以为是[3]。西方政治、学术及教育上之能渐渐走向民主独立之路,是众多类似苏格拉底的学者之血泪所铺盖而成。为生而死,死而复生!苏氏死矣,而其精神却生生不息!中国的孔子受到中国师生的崇敬,如也为真理牺牲生命,或许中国的文化面貌会改观[4]。

2.革命型的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西方第一位注重超越,高悬理想作为追求并主张以哲人当政的教育思想家。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世称三人为“古希腊三哲”。他承接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认为正义、睿智、勇敢、节制等美德都是以知识为基础,都是可以通过传授而获得的[5]。既然道德是可教的,那么教师就应负责道德教育工作。他以达到个人和国家的正义与和谐,培养哲学王为道德教育目标;以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元德”[6]为道德教育内容;强调依据天赋、循序渐进、全面渗透、环境营造等为道德教育方法。概而言之,道德教育要通过外化(模仿,使内在心灵与外在教育素材对接)、内化(熏陶与塑造,使外在教育素材陶冶、矫正、塑造内在心灵)与提升(辩证法――通过谈话,即讨论、辩驳、提问与回答,在获得了感性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辩证法的教育,提升与转化心灵,最终达到至善)三阶段来实现[7]。这些德育思想对于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3.演进型的教育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他提出:“吾爱吾师甚于一切,但吾爱真理尤甚于吾师。”古希腊三哲中的首位为真理而牺牲生命,末位则为了真理不惜与爱师作对,在西方文化史上传为千古佳话。在这一“真理”精神沾溉下,亚里士多德超越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的“回忆说”、“先天知识论”的思想,提出“德行可教”、“道德需教”的思想;以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中庸为德育目标;以道德实践、培养习惯、榜样示范、因材施教、效法自然、以美育德为德育方法[8]。“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9]。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的作用,以及感性生活中通过实践养成的习惯之重要性的“身体力行,知行统一”的观点值得我们效法。而“中道”原则现代意义颇丰,从价值观层面看,中道观对个体的德性修养富含借鉴价值;从管理层面看,中道观对于当下我国强调“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治国策略富有现代意义。

4.雄辩教育思想家昆体良(约35年~约95年)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撰写的《雄辩教育》是史上第一本完全讨论教育的著作。他认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德行是全部教育的中心问题;提倡适应自然的道德教育原则;倡导发挥游戏的育德功能,在知识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等德育方法与途径。所以,他更重视家庭和环境在早期教育中的意义。因为保姆会在习惯和语言方面影响婴儿,这如同纯白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其色久经不变一样,自幼养成的坏习惯是难以改好的[5]。他的儿童道德教育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对当代学前教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主张泛智的夸美纽斯(1592年~1670年)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曾明确表示:他写的《大教学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社会“少些黑暗,少些困扰和纷争,而是相反地增加光明、秩序、和平和安宁。”他还说他写的《泛智论》的目的也是要使之成为医治全人类的医术;这种医治的重要方面就是拯救人类的道德。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强掉必须在人生的头几年,就奠定良好的德行基础。在德育的内容方面,夸美纽斯强调让儿童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其中特别是重视节俭和勤劳的良好的品行的培养。他认为节制和简朴是健康和生活的基础,是其他一切品德的根本。夸美纽斯全民终生教育思想对现代有着重要的启示,人活到老要学到老。

6.力主陶冶说和经验论的洛克(1632年~1704年)是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养成高尚的道德和严守纪律的习惯。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事业成功。在学童教养上,他坚持以“陶冶”为教养原则,家长好习惯,孩子好行为。可见家庭环境与影响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

7.高唱自然教育的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因龄施教的分期理论,包括培养善良感情、善良判断、善良意志的道德教育任务,塑造自然人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及以“顺应自然”、“行为实践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尊重儿童天性、推崇自由和情感重于理智。从培养“自然人”到“道德公民”成为卢梭的主要德育观。贯穿于其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两条红线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观和旨在培养具有国家整体向心力的“爱国公民”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价值多元化以及道德教育功利化等问题,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发挥道德教育的育人功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也是我国当前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尤为注意的问题。

8.提出良心制裁的康德(1724年~1804年)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自然科学家,著名教育思想家。他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与恶,“上天并不曾讲善德预备好了放在人的心里”,“在人的身上只有具有善的胚胎(germs)”,具有“理性”的种子,“向善的倾向”;至于“恶”,“在人的自然禀赋中不出恶根源”,它是由于没有将人的本性至于适当的钴胺素和教育之下,从小逐渐养成了任意胡为、无所抑制的性情所致。但教育对于个人来说,其最高目的又不仅是发展人的一般自然能力,还应该使人学会遵守秩序,养成劳动习惯,懂得待人接物的,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成为有文化有道德的人[5]。故而,围绕培养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这个终极目标,康德提出德性教育、宗教教育和性教育道德教育内容,形成自由与自律的道德教育思想,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供了一种多维的视角。

9.爱心感人的裴斯泰洛齐(1746年~1827年)是瑞士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以爱为核心,形成“教育爱”的真谛。人世间有三种爱,亲情之爱(一对几)、男女异性之爱(一对一)、师生之间的教育爱(一对几十乃至成百上千)。亲情之爱的对象是有限的;男女异性之爱多半以占有对方为终点,也以对方条件的高低作为喜爱程度的强烈之标准;教育爱则反之,教育爱不但是一对多,且以对方条件较差,作为较应发挥教育爱的对象。他倡导家庭教育中的爱和学校教育中的爱,因裴氏的教育爱,“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奉献、付出、关怀、不计酬劳,使之最为后人所怀念。裴氏的初步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一些家庭培养儿童初步道德品质的形成大有裨益,甚至会引起一些家庭深思反省,抑或懊悔不已。

10.“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基础是:以“五道念”为核心的实践哲学、以统觉论为基础的观念心理学、以教育性教学为特色的教育学[10]。形成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精要:道德教育目标指向“五道念”的形成,综合运用管理、教育性教学、训育三大手段,以交织的公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私人教育网络为道德教育途径,道德性格培养需要知识、能力、品格集于一身的教育者[11]。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手段思想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至今仍富有启发意义:道德教育要注重心灵陶冶、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道德教育效果的实现,还应发挥学科知识教育的作用、显性手段与隐性手段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管理、教育性教学、训育三种手段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运用[12]。特别是其教育性教学和教学性教育的思想对今天我国的道德教育以及课程教学的改革不无重要的启发价值。德育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国中小学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而各门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大大损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完整的功能。赫尔巴特的教学性教育和教育性教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课程教学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每位教师都是道德教育者,都应在各自的教学中担当起道德教育的责任[13]。

11.“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1790年~1866年)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认为,从整体上说,人类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真、善、美的伟大理想,把真、善、美看成是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以毕生的精力献身于真、善、美。这既是全人类也是每一个人最崇高的和永恒的理想。因此,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使命是无止境的,教育和培养人的任务也是不断发展的[5]。

12.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1859年~1952年)是美国现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职责是培养良好公民与共同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杜威的道德教育手段观是:学校要构建成为能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机构,学校生活“社会化”,使之“学校即社会”;强化教材的社会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精神;把学科看作是使学生认识社会的一种工具,凸显学校教育方法的社会意义。它们对我们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如何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状况,具有现实意义。

13.创办儿童之家的蒙台梭利(1870年~1952年)是自福禄贝尔以来最杰出的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被誉为“儿童教育之母”。蒙台梭利在纪律教育思想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卢梭的观点。从纪律形成的内在动机的角度,蒙台梭利提出了更适合幼儿的纪律教育思想。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儿童,成就最大的首推蒙台梭利。她认为“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并在自由选择的工作中获得”的纪律教育思想。她“把自由与纪律高度统一起来,纪律是自由的纪律”[2]的纪律教育观,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14.全人教育思想缔造者小原国芳(1887年~1977年)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教育思潮中的进步教育家,玉川学园的创始人。小原国芳认为道德教育的理想在于善,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自我发展完善的能力;只有发自内心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为使儿童达到至善的境界,小原国芳呼吁道德教育要根本革新,并为此提出“身教重于言教,给予儿童自由,使儿童明白理性与欲望的二元纠葛和道德教育的十条秘诀”的主张[2]。其全人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的理想对我们当下所进行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仍颇具借鉴意义。

15.和谐发展乐章奏鸣者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是原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是由一个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他看来,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占着主导地位――“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2]苏氏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他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现代道德教育必须突破的重要“瓶颈”。

二、外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1.外国教育名家的德育内容,其特征归结为[14]:一是注重个性品质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训练与形成:例如,苏格拉底的“知你自己”;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的公民之“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品德的教育以及“哲学王”之贵族政治理想;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15]品格;康德的“有善意才会有善行”、“由良心所形成的义务感是人类最为高尚的品德”;洛克的“绅士教育”中的“理智、意志力、勇敢、坚韧性、心地善良、诚实、谙熟礼仪”;卢梭要求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勇敢顽强、善于独立生存、“劳动如农民,凝思如哲学家”的新人等。二是提倡快乐、幸福的人生观和享受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例如,苏格拉底关于“有德性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的论断;康德的“内在义务”和“善良意志”的伦理观等等。

2.外国教育名家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其特征却存有许多相近之处:一是以情感人。裴斯泰洛齐主张道德教育要建立在教师对待儿童要具有母爱的基础上的“教育爱”是为典型;第斯多惠倡导用全部纯洁的爱去激发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二是以身作则。由昆体良到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都对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三是言行一致。亚里斯多德、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重视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训练,坚持“知行合一”的道德原则。四是及早管教。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政治动物,当完美时,人是最好的动物,但一旦无正义,则变成最坏的动物。”[16]所以,外国教育名家莫不强调与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甚至提出胎教问题。

3.外国教育名家以个体为本位的德育观,其特征也蕴含着不少有价值的成分和因素:由于注重个体的地位与尊重人格的实现,使个体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由性和主体能动性。在德育中较注重培养儿童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品质的敬仰、以及在科学领域里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乃至冒险精神。提倡快乐、幸福的人生观及享受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促使人们对自然奥秘的进一步探索和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自觉意识的提高。强调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为本位,较少注重上下尊卑关系,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更受到重视,家庭和学校中德育的实施也较普遍地采用平等的方法。

三、基于外国教育名家德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1.反观我们幼儿教育存在的虐童事件,抑或十岁小女孩摔打一岁半男童的“恶童事件”[17],实为少数现象,抑或只是偶发的极端事件。问题在于这样的恶童是怎样长成的呢?家暴给小女孩内心种植恶念,以至于对比她更小、更弱、甚至没有反抗力施暴的背后是“被施暴”。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其小说《恶童日记》中描述了这样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在残酷的生活环境中沾染了各种恶行,最终他们剩下的只有人性极其残忍的一面了。“恶童事件”中,如果家暴是小女孩向恶的训练环境,那么,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野蛮丑陋的恶行就是对孩子向恶而非向善的一种教化!如何从个体、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蕴蓄着一种引导孩子求真向善乐美的环境,来训练他们的内心走向真善美,依次生成理性、培育德性、养成人性,已是刻不容缓。

2.反观我们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由“五爱”,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四有”新人等,都正确且具体。但是由于没有提出可以被中小学生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正确的道德目标难以落实与达成,抑或收效甚微,反而致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

3.反观我们的成人道德规范与要求,由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到社会公德二十字,由“五爱”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到“讲文明树新风”、“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百城万店无假货”、“保护母亲河”等活动,是德育建设的好载体,使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增强了践行道德规范与要求的自觉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例如,作为社会个体应该明确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担当起对国际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人一旦缺失了体面与尊严的教化,丢失了爱心与失却同情心,就会变得自私自利,崇拜权力和金钱,最终演变为金钱的奴隶,而肆无忌惮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几近疯狂地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我们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该如何来达成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8]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当前我国的德育建设与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颇具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巩固全党全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颇具深远历史意义。

[1]苏君阳,楚江亭.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关键词[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1-122.

[2]杨汉麟.外国教育名家思想[M].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2012.8,164,177,214.

[3]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11.

[4](台湾)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2-23.

[5]李京辉.修炼教师的理性品质——教师应理解的100种教育思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0,224,231,237.

[6]付洪,马超.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

[7]刘财安,吴秀根.论柏拉图道德教育之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79.

[8]胡虹霞.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3):48-50.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5.

[10]李岩.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7.

[11]李岩.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8,(7):156.

[12]王友明.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手段思想及现代启益[J].湖北社会科学,2012,(7):174.

[13]周晓静,朱小蔓.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之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8,(2):94.

[14]李申申.中西方德育思想比较概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28-33.

[15]张在军,李健龙.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221.

[16]Aristotle.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M].edited by Richard Mckeon,N.Y.:Random House,1941.

[17]单士兵.“女孩摔打男童”是谁训练的恶[EB/OL].(2013-12-06) [2014-5-19].http://news.sina.com.cn/zl/zatan/blog/2013-12-06/1729724/1198521882/476ffe1a0101blf6.shtml

[18]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4-6-23].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责任编辑:娄刚)

A Commentary on the Moral Ideology of Famous Foreign Educationists

HUANG Yong-zun1,HUANG Li-ying2
(1.Th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Hechi University,Yizhou 546300,China;2.Fengshan Middle School,Hechi 547600,China)

Mora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the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piritual culture.Morality is the core of moral theories.Many famous foreign educationist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it and form different schools of moral ideology.Review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ome famous foreign educationists’moral ideology and critically making use of them will be of benefit to the current mor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famous foreign educationists;morality;moral ideology;moral construction

G416

A

1009-3583(2014)-0060-05

2014-07-16

2013年地方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模式”(201310605001);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民族地区校地教学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13JGA219);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反腐倡廉研究专项课题“地方院校廉政教育机制建设研究”(2012ZJ024)的研究成果之一

黄勇樽,男(壮族),广西凤山人,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黄丽英,女(壮族),广西凤山人,凤山县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体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