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尚彬,余 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558000)
川灵自毓文明象 灿灿光芒映紫穹
——贵州明清山水诗论略
石尚彬,余 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558000)
贵州山水,素以雄奇壮美闻名于世。贵州明清诗人为之吟哦不绝,写下了不少壮美秀逸的华章;更有外省流寓黔中的骚人墨客亦为之倾倒,挥毫泼墨,迭相唱和,留下了一批异彩纷呈的佳构。贵州明清山水诗是一笔弥足珍视的文化遗产。
贵州;明清山水诗;雄奇壮美;钟灵毓秀
贵州因历史的原因开发较晚,然而自明代开省之后,贵州各地不断增设学府、书院,遂文风蔚起,人才辈出。而得天独厚的贵州雄山秀水,不仅陶冶了历代骚人墨客的胸襟性灵,更成为他们为之倾倒的吟哦对象。在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编纂的《黔诗纪略》[1]及其后陈田编纂的《黔诗纪略后编》[2]、《黔诗纪略补编》[3]及各地的府志、县志等相关典籍中,就收录了大量描绘贵州旖旎风光的山水诗,其中多有华章佳构,至今读来,仍令人顿生亲临其境之感而心驰神往。
贵州山水素以雄奇壮丽而闻名于世。“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因而明代贵州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雄奇壮丽的诗章。
如明代毕节诗人林晟的《落折河》一诗:
回首西南薄雾收,一江寒碧自东流。
歌翻桃叶扁舟晚,雪点芦花古渡秋。
两岸暝烟生野草,半轮夕阳下林丘。
济川倘得徒杠手,来往行人遂远游。
落折河,在大方县北二十里,两山夹岸,流水湍急,自北而来,西折而去,故得其名。此诗清新秀丽,且对仗工整,比喻新巧,落折河美景跃然于读者眼前。(按:徒杠,杠即小桥,徒杠是供人通行的小桥;徒杠手,即造桥人。)
思南诗人田秋的《巖门山》一诗写得气势不凡:
登高纵目尽清秋,万里云山在两眸。
地脉不因巴水断,风光更与圣山浮。
鸟鸣木落空林响,竹暝烟生别涧幽。
兴极马蹄随处到,恍疑身已在沧州。
巖门山,在思南城外。此诗恰与此山一样,气势雄伟。诗人从大处落笔,而后由远及近,井然有序,最后转入抒情,以自己的幻想收束,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贵州高原,素以山势险峻著称于世,有幸一睹之人无不惊叹。明代黄平诗人张问德的《梯子崖》一诗正好道出了贵州山高路险的特点:
悬崖峭壁势巑岏,鬼斧开梯一线宽。
曲磴下惊无世界,浮云高倚作阑干。
从来不信幽关险,过此何忧蜀道难!
百折千回天路近,尘寰杖底任漫漫。
唐代诗仙李白曾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而贵州之山,高入九天,山道如梯,云遮雾绕,可谓险极。然则,诗人却唱出了“从来不信幽关险,过此何忧蜀道难!百折千回天路近,尘寰杖底任漫漫”的豪壮之语,令人倍受激励。梯子崖,在黄平旧城南五里。而今岂只黄平,贵州境内,交通运输早已四通八达矣!
早在明代,贵阳府(今贵阳市)的涵碧潭、文笔峰、铜鼓山、黔灵山等风景名胜便已名传遐迩,而飞跨南明河两岸的虹桥亦备受称誉。贵阳诗人赵时雍有诗《寄怀江长信中丞分得虹桥春涨》:
宛宛长虹堕碧霄,南明春夜雨潇潇。
龙挝雷鼓云根裂,桃拥鲸波雪片消。
击楫中流歌浩浩,乘槎银汉水迢迢。
青鬐赤尾何心羡,直欲投竿掣巨鳌。
由此诗看来,虹桥春涨确为明代贵阳胜景之一:虹桥共碧波辉映,渔歌并流水荡漾,更兼桃花片片随一江春水而下,银鲤双双引两岸钓客垂竿……如此美妙的春景,诗人怎能不为之吟唱,并抒发出“直欲投竿掣巨鳌”的兴致呢?
随着贵州经济文化事业的日益发展,清代贵州诗坛更为活跃,诗人灿若星斗,描绘贵州山水的诗篇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风貌。
乌江天险,举世闻名。然则早在明代,位于现今遵义市城东南40公里的乌江北岸即已开辟渡口。清代遵义诗人李凤翧即有《茶山关》一诗为此渡口传形写真:
茶山称古道,险绝迈黔滇。
峭壁千寻立,长河一线穿。
人从树杪下,石向顶头悬。
过客频来往,同嗟马不前。
茶山渡口原有石碑,上刻诗云:“乌江无安渡,茶山尤险极。急流一线穿,绝岸千仞植。”李氏之诗即脱胎于此诗。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渡口水急浪高、峭壁千寻的险峻之状,更以马匹驻足不前衬托出来往行人履险如夷的精神风貌,非仅为写景而写景也。
独山籍诗人莫与俦《登独山》一诗,不仅写景生动,更借景抒怀,故别具特色。诗云:
山本先生窗案物,登临初与故人同。
长松浩浩通元气,杰阁萧萧倚烈风。
毋敛亦随刚水没,葛蛮空付长官雄。
只今汉县皆州府,经纬才谁嗣尹公?
独山,又名独秀峰,山在独山县南二十五里。十里平原之中,一峰独立擎天,该县亦因此得名。此诗贵在诗人触景生情,遥想早在东汉时毋敛县(毋敛县即今独山一带)就曾有尹珍北上许昌,师从文字学家许慎学习五经,又师从应奉学习图纬,返乡后即设帐授徒,遂开贵州文教先声。而今但见长松浩浩,杰阁萧萧,难道不应追步先贤,振兴贵州的文化事业吗?莫与俦为嘉庆年间进士,曾任四川洪雅、盐源知县,其后因父丧返乡,服阙期满后以奉养老母为由留居乡里,在其故乡独山兔场辟“影山草堂”教育乡里子弟,亦曾主讲独山“紫泉书院”,前后共14年,培育了一批青年才俊。晚清之际闻名遐迩的“影山文化”,莫与俦即为其奠基者。其老母谢世后,吏部下文召其“复起”,与俦先生却自请出任遵义府学教授,于1822年至1841年在遵义执教凡19年,以79岁高龄卒于教官任上。遵义“沙滩文化”享誉省内外,其中坚人物郑珍等人即为与俦先生的高足。“沙滩文化”的流播,与俦先生功莫大焉!故而其弟子尊其谥号为“贞定先生”。读此诗,与俦先生那温文尔雅的音容笑貌顿然浮现在眼前。一代宗师莫与俦毕生执教,确乃躬行其言矣!
相比之下,大方县诗人谭文葆的《登玉皇阁》则又别具一格:
半阁松声半刹前,半疑风雨半疑弦。
半窗图画青山外,半是人家半水田。
玉皇阁,在今大方县南门外青龙岗奎峰塔下。在这首仅只四句的小诗中,诗人竟不避重复地连用了七个“半”字,极其巧妙地写出了玉皇阁特有的景致:地势雄伟,松涛阵阵;山光水色,宛然画图。全诗一如口语,极富民歌风味。
娄山关为桐梓名山,桐梓籍诗人温耿光有《雨后过娄山关》一诗,将雨霁云散之时的娄山美景一一收入诗中:
雨后犹喧万壑雷,连崖对绕郁崔巍。
路从水石间寻觅,人在风云里过来。
瘦竹绿坡高下舞,杂花依店整斜开。
清明已近春寒甚,是处山田未剪莱。
此诗确是一篇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的写景佳作,特别是诗中描绘那雨霁云开之时,诗人却似乎还隐隐听到雷声依然在千山万壑间回响的奇特心理感受,堪称妙绝,可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桐梓女诗人曾兰秋的《娄山关》一诗则又及极其凝炼,其诗云:
关狭万重磴,登来亦何高。
晴明忽卷雾,峰顶更岧峣。
仅用短短四句二十字,便刻划出娄山关的陡峭险峻及云遮雾绕的特色,且出自一位女诗人之手笔,诚为难能可贵。
贵州高原,层峦迭嶂,耸入碧霄。俗语云: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而山上山下,往往落差极大,故而银瀑飞流,几乎随处可见,这已是举世闻名的贵州山水的一大特色。
说到瀑布,当然首推早已名扬中外的黄果树瀑布。早在明代,黄果树瀑布就已成为游览胜地。明代贵州诗坛上堪称卓然大家的谢三秀赋有《迭水上小憩因作短歌》赞道:
众流赴壑疾如梭,泻入层潭千尺波。
素影空中飘匹练,寒声天上落银河。
兀兀孤亭坐清樾,征夫到此思超忽。
隔川溅沫湿衣裳,对面惊涛竖毛发。
君不见黄河万里愁吕梁,又不见夔门五月戒瞿塘。
由来迭水亦太恶,石湍幸不通舟航,
咄嗟可畏宁尔耳,浮世人心险于水!
迭水,亦名白水河,因此间形成瀑布群落,飞流、银瀑有如素练层迭,故名,即今称黄果树瀑布。此诗运用夸张、比喻、映衬等多种手法描绘飞瀑的雄奇高险,读之亦令人啧啧称奇。结句出人意料地抨击世风日下,险于飞瀑,堪称神来之笔。
清代贵州著名诗人郑珍亦有《白水瀑布》一诗,更为绚丽多姿:
断岩千尺无去处,银河欲转天上去。
水仙大笑且莫莫,恰好借渠写吾乐。
九龙浴佛雪照天,五剑挂壁霜冰山。
美人乳花玉胸滑,神女佩带珠囊翻。
文章之妙避直露,自半以下成霏烟。
银虹坠影饮谼壑,天马无声下神渊。
沫尘破散汤沸鼎,潭日荡漾金溶盘。
白水瀑布信奇绝,占断黔中山水窟。
世无苏李两谪仙,江月海风谁解说。
春风吹上观瀑亭,高岩深谷恍曾经,
手挹清泠洗凡耳,所不同心如白水。
此诗想象奇丽,雄健夭矫,多方描绘烘托,令人目不暇接。诚如结句所言,河山壮丽,自可荡涤胸中杂念,使之一如白水般明净澄澈。申维翰、龙光沛先生评得好:“全诗比喻独具匠心,自成诡奇艳逸而又宏放恣肆的风格。”[4]P291
此外,吟咏黔中各地飞瀑流泉之佳作甚多。明代黄平诗人周瑛即有《题飞泉》(四首),其二写道:
北山深窈窕,远接渔樵踪。
中有寒泉水,如奏峰阳桐。
洒雨映疏竹,随风鸣长松。
坐久人迹绝,孤云起前峰。
诗中极写飞泉所处之境的清幽:深山窈窕,人迹罕至,飞泉叮咚,如琴奏鸣;琴声时而清脆激扬,时而喑哑呜咽;更兼随风飘散的雨雾飞沫,悄无声息地洒落于绿篁翠竹之中,只有那一片孤云在峰前峰后时起时落,从而营造出一个极为幽远清泠的艺术氛围。读此诗,自可知晓诗人在此组诗之四中发出的“解组嗟未能,临川发长叹”的深深感慨了。清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周瑛此诗,句句皆是写景,句句全为抒情,抒发出其对故乡山山水水的由衷喜爱,其意欲辞官归隐,优游林泉,洁身自好,啸咏自适之心志亦透露淋漓。
清代施秉诗人陈珣咏施秉城北飞瀑的《百丈飞泉》则又别具一格:
一线疑从天上来,白龙千尺挂苍苔。田畴日日甘霖遍,不用山风送晚雷。
全诗明白晓畅,然而亦有声有色,充满诗人热爱故乡山山水水的真挚情感。
贵州明清诗人笔下的黔中山水,确是毓秀钟灵,美不胜收。以山而言,尚有“突兀群山耸秀峰,天工巧削玉芙蓉”似的思南“四角山”(明·罗国贤《四个山》),有“云生户外诸天近,月挂松梢万象低”的贵定阳宝山(明·邱禾实《登阳宝山僧舍》)等等;以洞而言,则有“凭虚身在白云边,杰阁崚嶒势插天”的贵阳雪涯洞(清·王瓒《雪涯洞次陈方伯韵》),有“孔雀惊人竦翎翼,白虎倒喷苍龙逋”的仁怀怀阳洞(清·郑珍《怀阳洞》)……均各具特色,蔚为大观。
然则,贵州这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更有着许多世所罕见的奇异卓犖的景致,对此贵州明清诗人的遗墨中亦多有描绘。请看明末平坝诗人黄皑笔下的《珍珠泉》:
谁储珠琲在澄湫?粒粒流光向客投。
龙姥散花辉合浦,蛟人泣夜在高秋。
翻空色相从何看,度尽声闻应自求。
尘梦由来泡影似,相看莫作等闲游。
此泉位于平坝西南十里沙作铺大道旁。妙在有客过此,客语笑,泉中明珠翠玉辄累累而沸,故其泉又名“喷珠泉”、“喜客泉”;倘客语笑在左则左应,语笑在右辄右应,如停止说笑泉中则平静如初。贵州境内如此之泉颇多,却往往“藏在深闺人未识”,令人为之慨叹不已!
贵州高原,山多林茂,故而多有雾霭岚光,阴晴变幻,仪态万方;尤“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黄平旧州城东的“七里晴岚”,明代便有盛名。黄平诗人李通《七里晴岚》诗云:
七里峰峰晓露涵,迎晖楼上坐晴岚。
翠烟作带山腰束,碧雾如虹日影含。
飞入海涛成唇阁,挹来朝气润书龛。
须臾三足天中布,野眺悠悠兴正耽。
诗中的“七里”为山名,即俗称的“七里山”;“三足”即“三足鸟”,传说中的日中神鸟,此指太阳。此诗紧扣“晴岚”着笔,座座峰峦,云遮雾绕,翠烟作带,碧雾如虹,更因朝晖晨熹,竟成海市蜃楼——这绚丽多姿的高原奇观怎不令人神往呢?
再如思州城东约八里处的碧涧,出产文石,其石涵星,故又名金星石,以之制砚,坚实细润,文彩斑斓,故思砚明清以来便成为中国名砚之一。清代诗人胡臻相《文石涵星》诗云:
青铁坚凝碧涧东,星辰精彩隐潜通;
川灵自毓文明象,宝物能兼造化工。
携自奎垣余灼灼,凿开鸜眼位玲珑;
几回研墨挥柔翰,灿灿光芒映紫穹。
全诗紧扣文石、思砚着笔,尤以结句“灿灿光芒映紫穹”充满自豪自信之感,不独咏唱思州特产,更寓有地灵人杰、人才卓绝之意。
玉屏素有“平江八景”名传遐迩,城东处的万卷崖,据乾隆时撰写的《玉屏县志·山川》载:“崖堆万卷,迭石如卷,上旧有亭曰‘万卷楼台’,曰‘秋兴亭’。俯视舞水西来,澄潭百尺,清碧荡漾,居然山水清音。”清代玉屏诗人洪淮《崖堆万卷》写道:
谩言秦政灭斯文,几见藏书尽被焚;
应是先天知厄早,故将万卷锁溪云。
此诗妙在联想自然,寓虚于实,巧借眼前实景抒写历史风烟,读之亦令人沉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贵州山川竟然如此之雄奇秀丽,异彩纷呈,虽地处西南边鄙,然而自明代开省之后,中原人士至黔者日益增多,目睹贵州山川之胜,无不啧啧羡叹,竟有不少因喜极爱极遂寓居贵州直至终老于此间之人。这些外省黔居之士,每当登山临水,辄多有佳作,为贵州明清山水诗增添了光彩。
即以浙江余桃人杨彝为例,明代洪武年间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其后竟请老乞至贵州普安卫(今盘县)就养于其孙杨志。杨彝至黔,因见贵州山水卓异,每每挥毫题咏,其中佳作颇多。其《尾洒晴烟》即为其中之一:
复岭重岗气郁葱,非烟非雾散瑶空。
苍苍晓色鸿蒙里,淡淡晴光紫翠中。
瑞彩双飞金鸑鷟,天花几朵玉芙蓉。
身依南斗瞻亲舍,夐隔乡关百万重。
尾洒,山名,山势突兀,插入九天。正因其山高险,晨光夕照,五彩缤纷,更因风云变幻,千姿百态,遂令游人浮想联翩。杨氏此诗,虽不无思乡之感,然更多的是居于此人间仙境而产生的欣慰之情。其后,杨彝竟终老于此矣。
又如江西歙县人江东之,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后为贵州巡抚。贵州名胜甲秀楼即为其筹资所建,并为楼前清流碧潭赋有《涵碧潭》一诗。难能可贵的是,江东之因见贵州山川秀丽,遂预卜黔中定然人才辈出,并为贵阳城南风景赋有《文笔峰》一首,诗云:
彩笔如椽秀色高,五云腾处任挥毫。
巨灵一运龙蛇变,南国于今有凤毛。
好一个“南国于今有凤毛”!山如文笔,挥毫生花;既是钟灵毓秀之地,必当人才层出迭现。果如其言,明清两代贵州举人、进士连袂而起,更出现了赵以炯、夏同龢两位文状元。而看今日之黔中,先贤之言,早已应验矣。
贵州山高谷深林密,河流纵横交错,而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却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便。为使“天堑变通途”,历代贵州人民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创造了不少人间奇迹。如明代万历年间福泉人士葛镜耗罄家资,历经三十多年终于在福泉城东五里许的麻哈江上建成一座石拱桥,举凡目睹此桥之人,无不啧啧称叹。明代曾总督贵州、四川等省军务的兵部尚书、颖州(今安徽阜阳)人张鸣鹤,明末曾任巡抚监年御史的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钱邦芑等人不约而同地以《葛镜桥》为题为之赋诗。张鸣鹤诗云:
有江麻哈山嵯峨,一线劈天插碧波。
春水蛟涎毒雾满,秋风鱼腹覆舟多。
何人驱石填沧海,葛镜捐资伏瘴魔。
我老重来桥上过,羡君姓名不消磨。
钱邦芑的诗写道:
天堑高深不可穷,洪涛狂啮界西东。
五丁凿险支飞阁,八柱凌空驾玉虹。
走石秦鞭今始见,驱山夏铎此为雄。
地维缺陷舟车绝,鬼斧神工让葛公。
两诗均是从山势险峻、狂涛汹涌着笔,读之令人惊心动魄,从而衬托出修桥工程的艰巨;而后展开想象,将精卫填海、五丁凿险、秦鞭走石、夏铎驱山等神话传说融入诗中,以赞美葛镜耗罄家资建桥、黔中能工巧匠百折不挠造桥的功绩,读之令人肃然起敬!我国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抗战期间流寓福泉之时,对此桥评价甚高,将其列为我国古代著名石拱桥之一。此桥已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弥足珍贵的是,晚清著名政治家、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林则徐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云南乡试正考官,途经贵州之时,曾触目生情,写下了《镇远道中》、《安平》(按:安平,即今平坝县)、《即目》等旅黔诗草,歌赞贵州高原鲜为外省人士所知的旖旎风光。其《即目》诗对贵州山水总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诗云: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综观全诗,确已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贵州高原山高路险、云遮雾绕、或阴或晴、泉飞瀑急的自然风貌,读之顿觉一幅幅逼真的山水写意画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
总而言之,贵州山水,以其雄俊秀奇著称于世。故此,贵州明清山水诗中方能有众多的佳作传世,为人们所咏唱不绝。试看而今之贵州,经济文化事业日新月异,文坛诗苑人才迭出,已然一展宏图为贵州谱写新篇矣。抚今思昔,贵州各界有志之士,能不追步先贤,激扬心志,为我黔中山山水水增光添彩吗?
[1]关贤柱点校,(清)唐树义审例,黎兆勋采诗,莫友芝传证.黔诗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2](清)莫庭芝,黎汝谦采诗,陈田传证.黔诗纪略后编[M].(清)宣统辛亥刊本.
[3](清)陈田.黔诗纪略补编[M].(清)宣统辛亥刊本.
[4]贵州历代诗文选编委员会.贵州历代诗选(明清之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王林)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Poems on Landscape of Guizhou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I Shang-bi,YU Gang
(Chinese Dept,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China)
Guizhou landscape is well-known to the world by its magnificence.The poets of Guizhou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stantly wrote a lot of poems for its magnificent elegance.Some poets from other provinces in Guizhou was infatuated with it, and so they wro te many beautiful poems.The Poems on Landscape of Guizhou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very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s.
Guizhou;the Poetry on Landscape of Guizhou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agnificent;elegant
I207.21
A
1009-3583(2014)-0045-05
2014-05-25
石尚彬,男(水族),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贵州地方文学。余 钢,女,四川遂宁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典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