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松 赵景辉 董秀玥
1)《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Email:liuxuesong@cma.org.cn
2)《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100021 北京朝阳区潘学园南里17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Email:xiuyuedong@aliyun.com
随着电子网络的普及和网速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被网络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网络以其快捷、强大的查询和交流互动等服务功能,逐渐成为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知识来源的首选。作为科学技术事业和出版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期刊,既是行业内科技人员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平台,也是行业外人员了解业内信息的窗口。出版行业在经历了光与电取代铅与火的变革后,正在经历着数字化出版的变革。新技术的出现,总是会引起原有出版模式的变动。而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更加有效的为科研工作和读者服务,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为此,提出三步走应对措施,以适应新出版模式的变化。
20年前,国内已有学者注意到国外有些科技期刊正逐渐形成核心效应,即少数国家的核心期刊吸引和发表了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优秀论文[1]。目前,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杂志(BMJ)为代表的医学周刊期刊跨国经营,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威性。数字化出版对这些杂志所带来的机遇远比挑战要多,因为其作者和稿源遍布世界,审稿专家更是集合了国际上医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又是全世界发行。而通过便捷的网络,其易获得性基本与本土发行的期刊无太大差异。它们很容易做到了出版市场国际化,发行和传播方式网络化、电子化,内容专业化,发表即时化[2]。但数字化出版对这些期刊也会有挑战的,试想网络的便捷性、易获取性同时也增加别的期刊阅读的机会,进而扩大知名度。
而对发展中的中国科技期刊来讲,数字化出版对这些杂志所带来的挑战远比机遇要多。从读者群来看,一个造纸、印刷术发明的国家,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要想快速适应数字化出版模式,需要在喜欢纸质出版物读者群体中进行数字化出版阅读宣传,以及喜欢数字化出版物读者群对前者的阅读效率和优势的影响作用;另外,还有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来讲,为适应数字化出版模式需要面临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挑战。数字化出版需要他们重新学习相关知识,管理者还需要进行数字化出版下的经济成本运算等。但数字化出版也对这些期刊带来了机遇,网络的便捷性、易获取性增加了研究成果的交流和传播机会,从而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期刊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对此有学者呼吁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3]。而对于众多仍以中文出版为主的科技期刊,应加强中英文摘要的书写,同时文章内图表标题和说明,以及参考文献表均采用中文附英文描述。
数字化出版带来了传统出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它不仅仅使纸质出版变为电子化出版,更带来了经营方式和管理观念的变化。
因为传统的出版经营方式是纸质期刊的出售,是直接与印刷厂和邮局发生关系,一切都是实物的联系或交流。数字化出版则首先与印刷厂、邮局失去了联系和合作,一切都进入了虚拟世界里进行着0、1数字幽灵的文字转化及穿梭,并将人们的经营方式联系起来。可见,杂志社必须增强认识、加强学习并及时跟进,否则数字化出版进程中就会像泥中拔藕——拖泥带水。特别是实现数字化出版的初期阶段,对经营状况可能带来的下滑影响,出版社必须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和防范措施。
管理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它将传统出版业务从卡片式管理方式转变为基于计算机和出版社内部因特网系统的管理方式,即管理的网络化。要实现管理的网络化离不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PMIS),它是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的工具,为项目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另外,为防止网络出版中的侵权行为,还要依靠软件公司开发网络出版平台,以实现与纸质期刊阅读时相同的视觉感受,或产生超越纸质期刊阅读的不同感受。可见,杂志社要完成数字化出版转型的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计算机的硬件改造和软件升级,以保证信息高速路的通顺。特别是实现数字化出版的初期阶段,高成本的投入与短期内的低回笼,需要准备好充足的富裕资金。
虽然数字化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冲击,但白纸黑字的纸质期刊不会迅速消失殆尽,在相当长时间内纸质期刊与数字出版会共同存在。但最终会被数字化出版取代,因为要实现纸质阅读也很方便,可以通过打印机等来实现,因此数字化出版一定是未来的主流出版模式。而要办好数字化出版,则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网络因其全球性、即时性、大容量性、交互性等优势特征,使得其在信息的传播和检索过程中很快超越传统的纸质、广播、电视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科技期刊建立独立的网站也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方式。程维红等[4]在对2007—2011年中国科协所属的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的研究中发现,2011年中国科协所属1050种期刊中有732种(69.7%)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形式上网,高于2007年(49.9%,448/898)19.8个百分点。在网站功能上普遍都具有“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远程编辑”功能;在网站发布的信息中最多的依次是“期刊介绍(94.9%)”、“编辑部联系方式(89.6%)”、“投稿要求(73.2%)”,与2007年相比新增加的功能较多的是“期刊文章点击/下载排行”、“被数据库收录情况”等。
纯网络期刊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自然出版集团纯网络刊办刊,按照不同的经营策略(合作办刊、姐妹刊、自办新刊),创办纯网络版期刊达11种(截止2012年12月)[5]。然而在国内,纯网络期刊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以纸质期刊内容为基础的网络版。网络化期刊办刊灵活,可随时发表,没有固有的卷期的概念,这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无法用目前纸质期刊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纯网络期刊的优劣。但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出版集团,纯网络期刊不失为数字化出版一种有效的载体。网络化期刊是基于网络的出版和发行的一种新型的期刊出版形式[6]。丁玉薇和钱俊龙[7]指出科技期刊上网目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网络数据库,产生了联机数据库型期刊;二是通过建立网站或开辟网页的方式上网,形成网站(页)型期刊。黄洪民等[8]也提出利用期刊社独立网站实现期刊文献内容,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发行、管理等全方位的网络出版,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的期刊网络化出版形式——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模式。目前,国内医学期刊中,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代表的科技期刊群,依托行业学会(中华医学会)的优势,形成了规模化经营,信息有效共享;系列内120余种杂志,可以实现一次注册,对不同杂志进行投稿,初步实现了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8]。
媒体是一种传播媒介,包括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网络和手机(移动设备)等。把多种媒体有效的整合,实现对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再加工、再开发、再创造,从而实现多种手段联合立体化的报道,多种媒介之间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称为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在大众传媒中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在电视中设立读报节目,在报刊中转载网络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传播手段,在医学科技出版领域,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不少医学科技出版单位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是医学出版领域最大的出版集团,对全媒体出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也作出了一些尝试。《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年创刊,即把手机媒体与纸质科技期刊结合,推广新成立的期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从1999年起在每年年底向订阅用户免费配发光盘版,进行增值服务,内容不局限于当年期刊内容,还有手术录像等。
在2011年,卢全等[9]对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实现全媒体出版进行了SWOT分析,同年,江琪琪等[10]也发文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例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实行全媒体出版的可行性,通过实证研究调查了我国的医疗工作者普遍具有数字阅读的习惯,而且有75.2%的人是每天都会电子阅读,阅读的方式排在首位的是互联网(68.6%),其次为手机(26.7%)。这个数据将对期刊和出版单位选择什么样的全媒体组合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全科医师杂志》近年来开通了微博,探讨传统医学期刊与微博新媒体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用新媒体的营销方式弥补科技期刊出版的劣势,努力向多媒体方向发展[11]。
全媒体出版,并不是指同一内容要具有全部的媒体形式[12]。出版单位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佳经济有效的组合。全媒体出版也不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之间的完全的翻版、不是内容的平移,而是根据不同的媒体特点优势、不同的受众,进行的重塑[12]。全媒体的概念更多的是由出版单位提出,不可避免的偏重于内容的选择和策划,以及营销和售卖,对于如何在技术层面保障内容选择和全媒体的策划关注不够,也没有更多的网络信息服务商参与到其中,他们的兴趣点同样不可避免的更加偏重于网络的出版和信息的服务,如何在前期参与到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当中,形成新型的出版格局,将值得进一步探讨。
开放存取以其全新的科技信息交流理念得到了科学界人事积极的推动。以BioMed Central和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等一系列OA期刊为代表的开放存取办刊模式也正在快速的发展。PloS自2003年创办第一本PloSBiology后,已经有生物医药领域的7种刊物。它成功的经济运作模式,对于传统的纸质乃至网络办刊都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代表国际最高出版水平的传统期刊社也相应作出了应对的策略,Nature出版集团和Cell出版社于2010年和2012年先后创办了NatureCommunications和CellReports[13]。商业出版者如Springer在其网站(www.springeropen.com/journals)有70多种OA期刊出版,另有上千种混合OA出版期刊可供选择。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开放存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积极推广OA(如OA week)。从图书馆、编辑出版、科研人员等不同的角度探讨开放存取的理论、政策、在国内的实践,以及发展的方向。
目前,国内OA期刊的发展与国际保持了同步快速发展的态势。程维红等[14]通过对2007~2011年中国科协所属的1050种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情况的调查发现,OA期刊由140种增至308种;60种延续OA的中文版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平均的5年增长率均高于非OA期刊,影响期刊实现OA的主要因素为担心纸版的发行收入。OA的出版不局限于OA期刊,还有OA仓储[15],与OA期刊相比,OA仓储成本相对更低。尽管目前OA期刊和仓储尚不完善,但其良好的前景被广泛看好。作为传统的出版单位,也应适当参与到OA期刊和仓储的实践当中去,以利于在新的出版格局中找到位置。
期刊的网络化、纯网络的期刊、电子期刊、全媒体出版,这些都是网络发展所引起的期刊的一些变化,但均未改变原有的以读者付费阅读为盈利模式的科技期刊出版格局。而OA的提出打破了这一传统流程,也是网络快速发展必然的一种结果。虽然网络的便捷和快速使得原有出版的定义变得模糊,出版和交流已经没有明显界限,并延伸到了整个科研过程中;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思考。
国外期刊的成功办刊经验表明,推进科技期刊网络出版,通过建立期刊编辑部网络管理平台等方式实现期刊资源集成共享服务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16]。但目前绝大多数科技期刊杂志社没有能力和影响力来自己实现网络化出版,一般选择与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等信息服务提供商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实现出版资源的再利用,从而实现期刊的网络化。无论上述哪种方式实现网络化出版,都要注意版权保护问题。因为在网络上进行内容的复制、下载、传输等都极易实现。
固然数字化出版使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但需要读者有相应的电子设备和网站,并能承得起费用。如果彻底取消纸质期刊,则对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则会丧失获得知识的来源,恶性循环的结果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在我国这个人口众多、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一切事情都切记一根经思维、一刀切做法,也就是要顺势而为。所谓顺势而为,就是要认识到很多事情不是人能够凭自己的意愿所能改变的,要顺应事情本身的客观发展现状和方向来做事情,不必去强行改变。
1 曹明.国外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4,5(6):11-15
2 游苏宁,石朝云.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忧与外患.编辑学报,2011,23(3):189-193
3 王丽华,李来福,刘培一.国家应鼓励和引导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361-363
4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19-525
5 程磊,李党生.自然出版集团纯网络刊办刊模式的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43-746
6 王洪江,徐桂珍,江珊等.浅谈网络期刊的几个问题.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8):88-90
7 丁玉薇,钱俊龙.纯网络科技期刊构建中多种模式的探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47-751
8 黄洪民,马爱芳,张晶.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现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38-241
9 卢全,游苏宁,干岭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实现全媒体出版的SWOT分析.编辑学报,2011,23(2):134-136
10 江琪琪,游苏宁.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例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实行全媒体出版的可行性.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802-806
11 刘伟竹,刘冰,陈丽等.顺风扬帆正当时——传统医学期刊与微博共谋新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70-173
12 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协同传播立体化营销对科技期刊的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59-862
13 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01-704
14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进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10-714
15 李弘,敖然.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与传统学术出版转型.科技与出版,2010,4:8-13
16 曾建勋,赵捷,屈海燕等.科技期刊网络化合作模式及其发展态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2):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