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宏斌 殷仲义 高桃丽
移动终端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尚待开发的能量源。KPCB的研究显示,移动数据在过去的一年里增长了81%;约有40%的中国人是移动互联网用户(Mary,2014)。在未来,“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趋势会更加明显。在应用领域方面,目前移动技术已经使人力资源外包变得更为快捷有效;它使传统ERPHR的不少功能,挣脱了固定办公场所的限制;同时,也开发了员工的“碎片时间”,使培训形式产生新的变革……但是,移动技术对HR的更深刻的影响在于:由沟通载体变化,所引起的工作场所人际互动革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员工关系管理挑战。
移动技术使员工与组织间的嵌入关系发生变化。进而,使员工关系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员工关系作为重要的企业内部关系,本身即含有网络化属性。网络嵌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嵌入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之中(Granovetter,1985)。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频率等因素,影响关系嵌入;个体在整个互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结构嵌入。作为一种依赖于新载体的信息传递形态,它突破了传统的工作场所人际互动模式。并且,增大了组织内不同群体之间社会资源互换的可能性(邓宏斌,殷仲义,2013)。移动技术与HR相结合,进一步为员工关系管理中的高频互动提供了条件。同时,它也为拓展员工组织内社会网络,提供了基础。因此,探索移动技术给嵌入于社会网络的员工关系管理带来的挑战,以及相应的管理策略,很有现实意义。
移动技术影响嵌入社会网络中的员工关系。一方面,它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关系的网络嵌入性;另一方面,也给员工关系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下文将以生产型企业S公司的典型访谈为基础展开分析。
访谈A(HR外包服务商)我们最近正在争取,说服S公司将更多的业务模块外包。以便于他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支撑性领域。配合使用我们开发的桌面客户端和移动应用“s-HR”,S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和原有的ERP对接,而且还可以直接进入“移动智能时代”。并且,相关数据已经证明:移动技术能够提升员工生产效率30%以上。因此,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带来实打实的好处。
ADP(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数据服务商)2013年的报告确实指出:移动技术所提供的“自助查询”、“报表分析”、“移动审批”等功能,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移动技术与HR相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企业层面其功能,目前更多的表现为ERP-HR向移动平台的迁移。所以,可以推测“创造眼见为实的收益”,未必可以简单归功于“移动HR的查询、分析或审批业务”。也即,可能还有其它中介因素,推动组织绩效的改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发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认为“移动技术至少能改善员工雇主关系的多个维度。”事实也确实如此:大量研究已证明,良性员工关系对于提高人力资源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绩效等方面,有直接促进作用(王凯、马山水,2008)。移动技术增强了成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对于员工关系管理而言,它降低了网络协调成本。并且,对于削减员工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倾向,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工资查询和报表分析,并不能促使移动终端的使用者进行频繁访问。事实上,对资源和机会的寻求,才是员工积极参与移动HR的内在动因。在信息资源的共享过程中,只要一个参与者有明确的资源动机,那么新的嵌入关系形成就非常容易形成(Thune,2007)。因此,增强移动HR信息共享的目的,在于增进移动终端使用者之间的信任、互惠、知识外溢等。以此,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持续社会交换。从而,改善组织内伙伴信任与关系资本,促进信息分享、组织学习。因此,归因错位可能会引起移动HR导入、应用时,过多偏重于技术性,而对新技术所带来的人际影响关注不足。甚至,盲目的应用有可能导致员工关系紧张,最终事与愿违。
访谈B(HR经理)我们公司的薪酬水平在本地区一直处于领先。但是,员工离职率很高。通过大量离职面谈发现:不少人觉得工作氛围比较压抑,每天做一些机械的流水业务。员工感到工作不开心,就会选择离职。为了改善员工关系,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效果不太理想。比如,发现年轻人都用智能手机,我们曾协助员工搞了一个手机微信群,本意是借此方便信息传递、工作交流、感情联络。后来我们发现它会对员工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于是,我们规定上班的时候不能谈与工作无关的。虽然,现在这个群是一个很好的办公助手。但是,原计划的增进员工互动等作用没怎么发挥。
1.控制性导向,还是服务性导向?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移动HR确实可以极好的改善指令送达率,并为“精细化员工管理”提供了便利。它甚至可以准确描绘出特定员工的行动轨迹、停留时间……。因此,当前不当企业对于移动HR的控制功能情有独钟。但是,如果应用新技术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员工的“精细化管控”。那么,移动HR将成为基于现代科技的“2.0版‘科学管理’”。事实上,控制性导向,与员工日益增强的网络嵌入性、逐渐削弱的“传统性”趋势不符,也与移动技术所倡导的弹性和柔性相矛盾。并且,强调单向约束,忽视员工网络嵌入“社会人”属性的行为,反而制约组织发展。因此,移动技术与HR相结合后,管理者需要在在“柔性管理”与“硬性监督”之间寻求平衡,需要在控制性导向和服务性导向之间做出取舍。
2.工具型导向,还是人本型导向?这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管理创新应该服务于价值创造,但只有充分结合现实需求的创新才会有效。目前,外包商提供的移动HR解决方案,较多以劳动力的工具性利用为导向。这一做法,直接削弱了移动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移动HR需要在劳动生产率改善与员工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此外,工作对员工家庭的侵扰,是限制员工满意度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移动HR应用不当,可能降低员工满意度。比如,迟缓的经理在员工下班并回到家中之后,才利用移动设备对某项申请做出批示。这打破了“工作—家庭平衡”的一般规则,必将加大工作对员工家庭生活的侵扰,引起员工个人时间管理的搅动。因此,移动HR需要在员工管理灵活性,及工作时间压缩、家庭支持之间寻找平衡。
访谈C(已离职员工)我从这个厂离职有半年了,现在公司门口卖小吃。虽然,挣钱少了,但是自由。我原来在“极板车间”,工资不低。不过,我总感觉对身体的伤害太大。官方公布的检测结果就贴在公告栏,但不可信。一年一次的体检结果,本人从来看不到。担心“铅毒”的人,就会常喝“排铅口服液”。并且,厂里的工作氛围压抑、沉闷。在这里,纯粹是工作的交流,我只和我部门的人熟……跨部门的不少人,可能有半年了,彼此也不认识。现在我在这里卖小吃,反而比上班时认识厂里人还多。另外,原来我们有一个微信群,最初很火,后来领导说工作时间不让用。结果,下班大家也没这个兴趣了。现在只有行政偶尔会在那里转发通知、厂内新闻等。但是,没人想看;再说,厂里也没有那么多新闻天天发。
在华人差序格局中,网络嵌入发挥着独特作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信息传递模式,在移动技术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移动技术使员工的嵌入性走向两个极端:或更紧密,或被边缘。但是,无论哪种趋势,对于员工关系管理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典型的线性传播(上传下达)、面状交流(部门内沟通),正日益被基于移动技术的网络化互动所冲击。因此,如果移动HR使用不当,不但难以发挥积极作用,甚至会因“管理失灵”而导致员工关系波动。
移动技术增强了人际互动的便利性,但也增大了管理难度。技术的革新,使员工对其工作网络的影响能力增强,降低了管理者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中心性。虚拟社区与工作部门之间相互渗透,使员工进行跨部门沟通更为容易。员工关系管理的多极化特征日益明显。一方面,这更利于形成自发的信任机制,从而改善员工关系,增进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另一方面,虚拟社区中的不良情绪,也会借助移动技术加速蔓延。此外,信息技术的变革等因素,也使员工对信息透明表现出更强诉求。与此同时,在移动HR的情景下,非正式组织的地位得到提升。如果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兼容性不足,可能导致员工关系“撕裂”。另外,随着移动技术对员工关系网络嵌入的增强,如果制度嵌入未及时跟进,那么企业的规则框架、节点联系都会受到冲击(Alexander,2010)。因此,移动技术增强了员工的嵌入性,但也增大了管理难度。
移动技术为创新员工关系管理提供了机遇。只要策略得当,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都可以分享这一科技红利。从嵌入性来看,移动技术情境下的员工关系管理,核心在于体系转变。这些转变包括理念、机制、方法、价值导向等诸多方面。即运用网络嵌入理论,通过寻求管理协同、多元参与等,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引导。
管理者需要快速适应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变革。通过阶梯推进的形式,从方法建设与机制建设两个方面逐步实施。
1.方法建设——以“包容—渐进”促“落地—生根”。
具体实施,可以采用“局部—整体”两层导入的形式,推进移动技术与HR相结合。(1)局部层面,在差异中寻求多元满足。通过过渡测试,增强新技术应用的可靠性;通过典型试点,增强新技术的包容性;通过新旧并行,增强使用习惯形成的渐进性。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广泛回收使用感受,强化新技术应用的共识基础。如果条件允许,还需要与技术供应商进行反复研讨,使导入到企业的移动HR应用,可以真正结合组织自身实际。(2)整体层面,在落地后寻求生根发芽。通过改善移动HR中的情感分享功能,使新技术成为构建良性员工关系氛围的新途径;通过规范引导,建立移动HR使用中的良性行为习惯。此外,在技术应用上,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循序渐进导入。即首先,从文字移动传递(如飞信群)到文字声像综合传递(如微信群)。进而,为企业网站、OA系统建立移动终端对接平台。接着,定制或开发结合企业自身个性的APP应用。最后,随着应用的成熟,还可以借助云服务,与HR外包商进一步结合。
2.机制建设——以“准确定位”促“良性氛围”。(1)探索更科学的移动HR的角色定位。初步可以定位为:事务类辅助、文化类渲染、知识类溢出;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增强管理服务能力。既要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带来的益处,又不过分夸大移动HR所发挥的作用。(2)结合移动终端的设备特点,及用户使用习惯,提供有效互动。由于,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屏幕较小;并且,用户多利用碎片时间使用。因此,借助于这一渠道的信息传递,必须拥有简洁、凝练的表达。比如,文字类信息,长度不宜超过3屏,防止员工丧失阅读耐性(当然,也可通过扩展链接,满足不同员工需求)。增强对员工工作内容的指导性。并通过主题科学分类,方便员工使用。比如,尽量提供一些让员工可以直接迁移至实际工作的具体案例。此外,还需通过有奖参与等途径,完善移动HR使用者的激励机制。
移动技术与HR相结合,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改变了工作场所的人际互动模式。因此需要端正应用导向,突出移动技术对员工关系管理的影响。
1.理念转型——从“控制性”转向“服务性”。控制型管理理念,与移动技术所倡导的开放、自助,存在深层冲突。因此,必须以移动HR应用为切入点,推进服务型员工关系管理。(1)借助移动平台,以过程公开促进结果说服力,增进企业管理行为公信力。将当前的主要依赖直接控制,逐步转变为主要借助于共识/规则的间接约束。通过制度供给,为移动HR运行提供基础服务。避免因不当的直接干预,而产生员工关系运行波动。通过增强柔性管理调节、鼓励员工自我管理等途径,增强移动HR对良性组织氛围的促进作用。通过数据库运行支持,限定特定功能的使用时段,有效引导员工使用习惯。(2)加快推进管理者的角色转型。增强管理者的变革者、引导者角色。通过增强管理行为约束,规范其干预边界。借助考核评价指标调整,推进公共服务意识培育。通过增强管理效能,改善调节服务效果。借助专项培训,明确其在移动HR情境下的位置与责任,改善其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服务作用。借助移动HR平台,通过典型表彰等途径,为培育良性员工关系氛围,凝聚更多共识。
2.价值转型——从“工具型”转向“人本型”。片面的逐利性生产,可能导致价值导向扭曲。进而,引起员工关系管理畸形。因此,员工关系管理需要以“人本管理”为导向,增强现代科技的人文关怀。(1)增加移动HR应用中的文化糅合,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逐步改变单一的逐利逻辑。通过改善企业文化,增进维护良性员工关系的全员自觉性。通过移动技术,进一步突出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使员工在网络互动中,增强工作意义感,获取情感满足。(2)借助移动HR的技术优势,改变过去“封闭孤立”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增强HR管理工具间的协同性。通过网络认可机制,激发员工维护良性关系的能动性。顺应技术趋势,为员工建立网络跨级沟通渠道,并由专人负责处理。以此,预防矛盾激化。并且,将家庭视为组织内部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明确移动HR的运行规则,减少因灵活性而对员工工作-家庭平衡所造成的破坏。
移动技术增强了员工关系网络嵌入的多元化特征。在正视工作场所人际互动变化的基础上,增强员工在组织内的“关系嵌入”、“结构嵌入”。
1.关系嵌入——从“经济交换”转向“社会交换”。
(1)增进借助于移动终端的互动频次。通过对员工“工作—生活”状况的调查,恰当选择主题,定期开展围绕特定主题的自由讨论。以此吸引更多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移动HR网络中。通过将PC端与移动智能终端连通,拓宽员工参与组织内互动的便利性。(2)改善使用者的情感投入。强化移动HR中的个性化定制:除了传统的“生日/节日关怀”等功能外,还应从更多方面创新。将“业务性”功能与“娱乐性”功能进一步结合。通过功能多元化,满足员工的需求多样化。(3)增强员工在虚拟空间的亲密程度。拓宽移动HR的交流方式,将“公众传播”与“私秘交流”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与公共社交平台对接,增强传播功能;另一方面,为员工“点对点”私秘交流提供可靠通道。(4)强化互惠交换。顺应员工“多屏幕切换”的实际,以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员工使用兴趣,满足员工的资源与机会需求。拓展组织民主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并通过约束保障机制,改善员工组织承诺。
2.结构嵌入——从“被动参与”转向“内生吸引”。(1)网络规模方面,扩大移动HR在企业内的使用群体。作为介于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之间的互动平台,内生引力是维持其存在性的基础。过激的行政力量推进,或者管理者的过多干预,反而会诱发员工的抵触情绪,进而降低使用意愿。因此,需要确立工作场所人际互动在移动HR应用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员工通过移动HR平台,分享工作心得、商讨工作困难,推进知识溢出。并且,使员工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网络节点度(即增加与该员工直接相连的节点数)。(2)网络位置方面,提升员工在移动HR使用中的意义感。顺应组织扁平化趋势下的员工关系管理特征,培育员工的自我领导能力。确立以“企业提供平台并引导运行,以员工自主互动为主”的移动HR运行原则。将常规性移动HR业务与虚拟社区建设相融合;以企业理念为指引,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鼓励员工将工作网络与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对接。籍此扩大移动技术的优势,顺应员工的网络嵌入性特点,改善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嵌入于复杂社会网络之中。因此,移动HR的研究与应用,需适应于被管理者所处的人文生态变化。当前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移动技术冲击了工作场所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在此推动下,组织的员工关系管理能力提升速度,滞后于员工自我意识的觉醒速度。如果仅痴迷于技术的新鲜感,如果采取割裂、剥离、工具导向的分析模式,那么未来的移动HR研究及应用没有出路。事实上,移动HR的巨大正能量释放,依赖于将研究对象置于其所处的内外环境之中。因此,如何适应员工日益增强的网络嵌入性?如何更好为人本管理提供支持?如何与组织人文生态更好兼容?这些都是推动移动技术与HR相结合需要关注的问题。
1.邓宏斌、殷仲义:《“后劳动关系” 阶段 “强/弱关系” 视角下的离职员工管理》,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年第5期,第34-37页。
2.王凯、马山水:《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综述》,载《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2期,第215-218页。
3.新智囊:《让HR“移动起来”》,载《新智囊》,2012年第1期,第82-87页。
4.Mary Meeker:《2014年互联网趋势报告》,载http://www.36kr.com/p/212449.html.[2014-05-29].
5.Alexander Ebner.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nd the Limits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Institutional Reform in Germany’s 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y.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0,10(3):319-341.
6.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A Theory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7.Thune T.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on:the Network Embeddedness Approach.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07.34:1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