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毅
(苍梧晚报,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周刊节庆品牌的打造
□刘 毅
(苍梧晚报,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近年来,随着媒体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阅读方向也在不断转变。各种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交叉、交融,跨领域侵蚀地盘已司空见惯。虽然竞争未免残酷,但受益的是广大读者和观众,满足了人们对文化产品日趋增长的精神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江苏连云港《苍梧晚报》于2010年初,创办了全市第一份新闻、生活、休闲类周刊《苍梧壹周》。
《苍梧壹周》出版的初衷是让读者在阅读一周的新闻类文字后,转换一下阅读惯性,以轻阅读的方式,用另一种文字形式,解读新闻事件,引领时尚生活潮流,构建休闲文字平台。当然,也可在晚报周日广告量不理想的现状下,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拉动广告市场。
作为《苍梧壹周》的创办人员,在经过多次内容与形式磨合、调整、提高的基础上,努力办出特色、办出个性化,尤其在节庆文化的挖掘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节庆文化,从字面上解释,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
随着中国人传统文化理念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挖掘、创新各种各类节庆文化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
地域性特色节庆。如港城的“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赣榆的徐福节、东海的水晶节、灌云的豆丹节等。
一些重大事件或企事业单位的周年节庆活动。如连云港口开港80周年、江苏沿海开发三周年、徐圩东中西合作示范区成立一周年、连云老街开街等。
以商业为内涵的节庆活动。如房展会、健康节、酒文化博览会、车展等。
可以说,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其特点鲜明的文化元素。如元旦节的新年文化,清明节的祭祀文化,端午节的诗歌文化,中秋节的月饼文化。春节更是可以挖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富矿,从除夕夜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从民俗到时尚,我们根据这些文化特点做出不同内容、风格的版面。
当然,年年岁岁节相似。我们力争每年都有创新意识,做出特色,做出不同点。如去年偏重民俗,今年偏重人物,明年偏重事件,做到岁岁年年各不同。
例如元宵节,2013年做节日港城都有哪些民俗,2014年我们就改做那些扎花灯的老人,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窘境。植树节,2013年做绿化的季节、树种,2014年则做港城各种各样的行道树,2015年准备再做云台山的特有树种。另辟蹊径,常做常新。不仅扩大了读者的知识面,还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虽然这种原创性节庆内容的策划十分艰苦费力,需要更多地发挥发散性思维和头脑风暴,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总比从网上摘抄或学习别人的套路,更有挑战性和成就感。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节庆活动,都是一个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利用节庆活动,发挥《苍梧壹周》版面多的优势,一方面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方面通过节庆文化的挖掘,丰富了版面的内容。另外,还达到了主办方扩大宣传效应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报社的创收,可谓是一举多得。
做好节庆文化这篇文章,也并非易事,必须具备强烈的策划意识。每个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规模和档次。要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决定能否介入。
首先要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活动宗旨,制定完整的、有新意有吸引力的策划方案。力争细化到每一个版面的版面内容,封面和logo及版式的大体设想。然后和主办方进行接洽沟通,协商好版面价格及出版时间,根据主办方要求,不断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一旦敲定,即组织采编人员分头行动采写。成稿后将小样及时送审,并根据主办方要求,数次修改,直至定稿。
依据此类流程,我们先后做了东海水晶节、赣榆树艺节、云台乡樱桃节、沿海开发三周年、徐圩东中西合作示范区一周年、房展会、健康节等专刊和专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做好节庆文化专刊还要把握两个关键要素:
注重节庆的文化品位。现在的主办方大多不喜欢简单的文字、图片资料堆砌、组合,更多地讲求提高文化品位,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虽然增加了我们的编采难度和工作量,但这是成功率的保证。
文字要突出文采。主办方同样不喜欢干瘪、乏味、千篇一律“新华体”的传统通讯报道式文字。而讲求文采飞扬、散文化的语言,有的还要求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出现。由于我们很多采编人员力所不及,因此便经常邀请社会上的优秀专业作家,参与一些篇目的撰写,不仅文学水平上了一个层次,而且令人读来耳目一新。
《苍梧壹周》定位为“轻阅读”,而轻阅读的要素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就某些版面来讲,甚至是以图片取胜。
一个好的封面,是报纸零售市场上制胜的法宝;一幅精美的图片,比一段文字更加夺人眼球;一个好的logo,是串起所有版面的珍珠项链;一个统一的版式设计,更有整体气势和总体效果。
就拿中国传统节日来讲,一些代表性的图片符号早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端午节,应该是几只翠绿色的粽子;中秋节肯定是一轮明月或几块圆圆的月饼;而春节或许是一串红红的鞭炮,或许是热腾腾的水饺;而元宵节肯定是夜色中闪烁着光芒的花灯……
我们在一些商业性质的节庆文化周刊中,同样抓住每一个节庆典型化元素特点,放大视觉效应,以图片先声夺人。因为主办方比以往更注重封面或版式的艺术性和视觉冲击力,甚至图片的后期制作效果。于是每次我们都请来报社水平最高的视觉总监,亲自操刀。对每一个版面,每一幅图片精雕细琢,做成精品。对封面更是绞尽脑汁,拿出数个方案,反复推敲对比,以最佳方案上版。
比如,在做水晶节专刊时,我们从东海县收集了所有关于水晶的精美照片,包括那块已送到北京的著名的“水晶王”照片。从色彩上则讲求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些品种多样,色彩纷呈的水晶图片,成为该期周刊的主角。
赣榆县树艺节,我们专门请摄影记者对参展参赛的盆景、根雕集中拍摄,做成的周刊无疑就是一本盆景画册,古朴典雅,极富品位,令人爱不释手。
办一份生活休闲类的周刊,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讲,是一种尝试,更是一个挑战。在节庆文化方面,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探索。和一些办刊经验丰富的大报来比,我们显得还很稚嫩。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始终坚守那一份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那一份创新精神与工作热情,就一定会办出更加精美,令读者满意的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