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民工的经济状况研究

2014-02-04 15:31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镇状况

■责编/韩树杰

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制度转型,其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发展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但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目标仍需付出艰巨的努力。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分割和歧视问题,不仅阻碍了全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而且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在当前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制约下,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仍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也是劳动力市场各种歧视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因此,考察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状况及其改善的进展成为评价中国劳动力市场改革和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今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状况相对于20年前的情况已大有改变。在80年代由于食品配给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管控作用,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受到严格的控制。到90年代初期和中期,随着食物配给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控制力有所松懈。加上城镇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以及农业就业与非农就业工资率的巨大差别,引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的数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城镇企业改制进入实质阶段,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量裁人,带来了城镇严重的失业压力,失业和下岗职工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城市政府采取了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政策,致使在一段时期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城镇劳动力市场变成了一个分割的、处处存在歧视的二元格局:一是只允许城镇户籍劳动力进入的市场,二是对农村劳动力开放的市场。在2005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这是与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市场地位的政策措施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这种改变也是与经济高速增长减缓了城镇就业压力和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分不开的。在各种有利于改善农民工地位的政策作用下,加上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受歧视程度明显下降,但是他们与城镇户籍劳动力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只是这种差异出现了缩小的趋势。

从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过程的角度来说,观察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的变化是一个最好研究视野。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组织的“农民工经济状况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介绍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结构、工资决定机制与工资差距、享受社会保障机会与水平、住房状况与住房保障等几个方面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与就业结构变化

农民工是否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是衡量城镇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的一个最重要方面。从变化过程来看,现今农民工的就业空间有了很大的扩展。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农民工的自由流动性明显增加,行业和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有所提高。这一方面来自于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的变化,非技术劳动力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另一方面来自于地方城市政府减少了对农民工就业的管制,向农民工开放了绝大部分就业岗位。

农民工供给层面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总量仍然不断增加;供给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就业类型中个体经营的比例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农村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突破了1.4亿人,2012年超过了1.63亿人,比2008年增加了16%。农民工的结构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举家外迁农民工数量以更快速度增加,2008年至2012年期间由2859万增加到3375万人,增加了18%,超过全部外出农民工的增加幅度。第二,农民工的来源地分布变化不大,但流入地分布变化较大。2008年和2012年东、中、西部输出的农民工占比均约为31:37:32,但输入东部的比例从71%下降到了64.7%,而中西部地区分别提高了4.7和1.7个百分点。这对农民工就业结构和地区工资差异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农民工的技能型人员比例不断提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有所提升。2005年至2012年间,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从82.2%下降到了71.6%,而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另外,进城务工的工作经验的增加不仅会改变就业结构,也会对工资增长产生影响。再次,农民工中进城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人数大幅增加。2005年至2012年间,从14%上升到33%。农民工自雇人员的比例变化中隐含了很多关于农民工就业特点的信息:他们大多为举家外迁的农民工;他们具有更大的就业和居住地上的稳定性;他们数量的增加反映了城镇创业环境的改善;他们对城镇公共服务有着更大的需求和诉求。

未来农民工增量及其结构的变化也应得到关注。农民工结构一直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从理论上看,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意愿,从而影响到农民工的增量规模。另一方面,农民工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落户意愿。农民工的落户意愿会随着学历的上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强烈,输入地和输出地的收入差距也影响着他们的落户选择。高端职业的农民工、自我经营和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农民工更愿意在就业地落户,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也与其落户城镇的意愿有着密切关系。从长期看,这些影响落户的因素还会继续增强,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愿意落户城镇。这一方面会保证农民工供给的不断增加,稳定农民工供给,另一方面对城镇公共服务的要求也会随之增加,给城镇政府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工资增长和工资差距

在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最初的几年,农民工工资的增长曾出现了长期停滞,甚至实际工资持续下降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发生了改变。从不同的数据来源看,近几年农民工的名义和实际工资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至2012年间农民工的实际月工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2.5%,而这一期间城镇户籍流动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是9.5%。更多数据表明,近几年农民工工资的快速增长甚至超过了城镇职工工资的增长。

对于农民工工资增长的原因,目前大体有三种解释:(1)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造成农民工工资的上升;(2)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方案导致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从而引起了工资的过快增长;(3)农民工人力资本增加带来的工资增长。从理论上讲,这三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能够转移到城镇就业的数量不足以抑制农民工工资的上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工资上升的势头就会不可避免。当然,近几年农民工工资的上涨也与经济周期有关。为了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采取了及时的应对政策,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方案,劳动力需求大幅增加,其中特别是对农民工的需求。进而导致了随后两年农民工工资的快速上升。由此看来,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农民工工资变动都带来了明显影响。

除此之外,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提升、职业转换和就业的行业选择变化等都会对农民工工资的增长带来影响。近几年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高中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大幅增加,进程务工的平均年限也有所增加。而且,非技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相对较快,导致了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当前的收益率仍在5%的水平上。然而,这一期间内农民工工作经验的回报率却有所上升。另外,接受培训也是人力资本增加的一个途径。

农民工工资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差距出现了缩小的趋势。农民工是一个异质性较低的劳动力群体,他们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应太大。如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工资差距,那将意味着农民工所处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就业机会的歧视等问题。而农民工工资差距的演变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2005年至2012年内,农民工的工资差距下降了大约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8.6%。从结构上看,工资差距的缩小既体现在地区之间,也表现在不同人群之间。从收入分布上看,农民工工资差距缩小的一个推动因素是低工资人群的工资增长超过了高工资人群。在农民工工资差距中,工资的性别差距却出现了扩大趋势,2005年男性农民工的平均工资高出女性近15%,2012年高出了23%,在七年内上升了8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

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覆盖面不高、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2012年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4.3%,医疗保险不到17%,失业保险不到9%。如果假定自我经营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的参与率为零,可以估计得到受雇农民工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大概只有15%,工商保险参保率为25.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7.7%。这个数据来自于农民工输出地的调查,可能略有低估。根据国家计生委在输入地的流动人口检测数据,2011年受雇农民工在城市当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19.8%,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为27.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为25.4%。这些比例仍然偏低。

这一现象既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有关,也与他们的就业特征和流动性特点有关。对于流动性相对较大的农民工来说,“是参加农村的社会保障还是城镇的社会保障”是一个选择问题。不过在现实中,这并不是农民工的自我选择问题,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现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补贴制度,但在一些地方采取了老年人补贴与其子女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挂钩的办法,一些外出打工人员也就不得不参加来源地的养老保险。这就造成了一定比例的农民工放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重复参保的问题。2011年有1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但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2%的农民工同时参加了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

对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重复参保的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农民工在城镇居住和就业,而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有大约60%的农民工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新农合和城市职工医疗保险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工带来了很多负担和困难。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根据参保人员看病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在当地乡卫生院看病,可以报销70%左右,而如果是城市医院看病,只能保险60%等等。另外,一些地方还限定了报销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新农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作用比较有限,甚至是形同虚设的。

对于不同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障的参保率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学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农民工参保率有明显不同。例如,小学及以下学历农民工的参保率只有5%左右,但中专学历农民工的参保率超过了40%。应该说城镇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对农民工是不排斥的,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如果农民工没有很强的动力参加社会保险制度,而且用人单位也没有动力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那么这个制度设计可能是有问题的,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

四、农民工的住房状况

从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机制来看,住房是决定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住房条件和房价不仅会影响到农村劳动力是否会进城就业,也会影响到他们在城镇就业地理位置的选择,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选择,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与城镇生活的融入程度。从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来看,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其首要条件是如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从一些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看,农民工的住房状况几乎没有得到太大改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国家计生委2010年流动人口检测数据,2005年农民工中租赁住房的比例为67%,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不仅没有下降,而且上升到了82%。这意味着农民工中只有少数人有能力在城镇购买到自己的住房,而且这部分人所占比例并没有上升。在2005年购房农民工的比例不到10%,在2010年仅8.5%。虽然这两年的数据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农民工购房比例下降的趋势是可以解释的。在房价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农民工的购房需求受到其购买力的限制,自然会出现下降,加上新增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民工中有购房能力的比例自然会不断下降。这两个因素中,房价过快增长是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以“现住房内是否有厕所”作为住房条件的代理变量,在2010年27.6%的农民工现住房中没有厕所,比2005年下降3.5个百分点。五年间农民工的住房条件貌似有所改善。但有独立卫生设施(厕所)的比例在五年内也下降了,从2005年的50.1%下降为2010年的48.1%。可见,农民工住房条件几乎没有改善。

住房面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民工的住房状况。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标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6平方米被定义为“住房面积不足”。2005年租赁私有住房和公有住房的农民工中有28.8%的农民工的人均住房面积在此标准以下。到2010年略有改善,这一比例下降为18.5%。但即便如此,农民工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3.4平方米,远远低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从城镇化的长期过程出发,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现有房价水平下,绝大多数农民工无力购买商品房,他们更希望能够享受保障房的待遇。然而在房价带动地价的情况下,城市政府出于自身财政收入的考虑,没有动力为农民工提供保障房。这也是农民工住房状况难以明显改善的根本原因。

目前进城农民工已经占城镇就业人口的四成以上,而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半壁江山”。因此,他们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状况及其相对低位不仅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完善化的进程,而且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绝大多数城市户籍已不再成为农民工就业和职业选择的约束条件。但还应该看到,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是不平衡的,他们所面对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一个被制度和政策所划定的局部市场,他们的就业选择空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虽然政府在积极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建设,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际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现存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问题,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而且会严重影响农民工融入到城镇社会的进程。正如有关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所表明的,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比舍妻离子的农民工有更高的社会融合度,拥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工具有更高的社会融合度,拥有较好居住条件农民工也具有较高的社会融合度。因此,改善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状况,提高他们在城镇社会中相对低位,赋予其城镇市民的基本权利,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城镇状况
社会保障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社会保障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人口与就业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