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研究论文修改中发挥编辑的主体性作用

2014-02-04 12:00:49王雅西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稿论文内容

■王雅西

《中华护理杂志》编辑部,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甘露西园1号楼315室,E-mail:cnawyx@163.com

编辑改稿是编辑主体作用于客体文稿对象的过程,是编辑主客体相互生成的过程,达到文稿信息的优化与增值[1]。这是编辑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间可以充分体现编辑的独立劳动、创造性思维和主体职业精神[1]。研究论文是科技期刊投稿中主要的论文形式,通过了审理的稿件从整体设计到内容初步达到了要求,但是文稿从层次结构到文字表述往往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论文的修改过程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修改中既要关注科研设计的科学性、数据的准确性、结构的完整清晰,又要把握叙述内容的确切和深入,协助稿件完善的过程也更能够体现编辑的价值和主体性作用。《中华护理杂志》是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二和百种中国优秀期刊[2],我们对通过专家审阅的每一篇文稿进行细致、反复修改,直至达到刊出要求。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旨在探讨如何在医学研究论文修改中关注文章和研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点,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作用,事半功倍地提高文稿质量。

1 明确研究意义:把握全局

进入修改阶段的研究论文,一般已经认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或创新性,但是很多作者在文字呈现时,对其研究本身的创新点或实际意义认识和挖掘不够,而是空泛论述了很多一般情况,这时需要编辑帮助作者深入挖掘,看到本研究的特色。在论文修改过程中,编辑应该站在全局高度,帮助作者从思想到文字表达,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涉及研究意义的陈述,一般会是在论文的前言、讨论及结论中,具体来说,相关研究的回顾要择其要点[3],避免罗列多条文献,似乎“综述”了很多内容,但是与本研究相关的并不多,重点不突出,编辑应建议作者围绕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陈述,既往的研究文献选择其中主要的引用,注意代表性。另外,尽量不要将“以往很少此类研究”作为研究意义来阐述,相关研究缺乏并不能说明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所在,还是要从本研究的实际内容出发,进行归纳。对过去研究的评价和本研究的定位都要客观、中肯、恰如其分,避免一概否定以往的做法及过分夸大本研究的意义和成果。

编辑还要把握文稿的全局,帮助作者澄清、阐明与文稿相关的核心概念、理论及相关的研究背景情况。目前很多医学研究会将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领域的概念或理论作为自身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这就要求研究者对用到的概念和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落实到文章的撰写中,应对其能够准确阐述。编辑在文章修改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到这些概念、理论的阐述是否清晰,来源是否可靠,使用是否准确;避免作者没有根据地“自创”或“套用”概念或名词,张冠李戴,混淆了原意。例如有文章提出用“工作坊”模式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干预,编辑要敏锐识别到作者干预方法的亮点,提示作者在文章中澄清何谓“工作坊”,其规范运作方式是怎样的,与“小组教育”等其他健康教育方法的不同之处,突出本研究的特色。还有研究运用“动机性访谈”、“健康信念模式”等,修改中应特别关注这些核心概念引用来源的权威性、陈述的准确性,提示作者尽量选用权威专著或者论文作为文献,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2 澄清方法学的关键点:改而有效

方法学部分是研究论文的核心和基础。目前我国刊载的医学研究论文中,方法学部分陈述内容过于简单、关键细节描述不清楚或者阙如的问题还很普遍[4],很多作者大篇幅用于“结果”和“讨论”部分,方法学寥寥几笔,这样会导致读者很难读懂文章,难于对研究的水平进行评价,甚至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也会遭到质疑。科技期刊编辑在对研究论文进行修改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方法学部分关键环节的细节修改和完善,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从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引导作者使用恰当的语言,详细、清晰地描述整个研究的实施过程[3],真正使读者能够读懂文章甚至可以完全重复研究。

改稿过程中,编辑对方法学部分的关键点必须把握好,使其陈述必须清晰、完整,重要内容不能含糊或一带而过。具体来说,其中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入选和排除标准,明确、可操作和重复的抽样及分组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具体的干预方法、评价指标、统计学方法等。这些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过程,常常可以帮助作者发现问题,意识到研究的缺陷和漏洞,甚至澄清错误的认知。例如,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作者将抽样和分组方法简单表述为“随机抽样”、“随机分组”,我们在修改过程中,要求作者如实陈述具体做法,往往发现研究实际的抽样和分组方法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作者原本存在概念不清,甚至简单认为“随机方法”好,就写成“随机”。另外,所有研究都应该秉承“知情、同意、不增加危险和成本、不损害对象合法权益”[5]的原则,很多作者已能在字面上注重叙述“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通过了学术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修改过程中,编辑还应该引导作者认真思考实际的研究中,是否真正认真遵循了伦理学方面的要求,避免只是流于文字形式。

改稿过程中提示作者补充具体的做法、步骤,可以协助其完善研究内容,弥补科研设计的缺陷。医学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甚至大部分是患者。在对不同组患者实施干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组间污染”,研究者应该考虑到这点,没有明确阐述如何控制“污染”因素的,编辑要提示作者补充说明。原稿中陈述的干预方法不够具体时,也需补全,比如对患者进行干预研究,改稿中务必提醒作者交代清楚干预的具体内容、做法,每次干预的时间、频次,干预者的资质等;同时注意叙述中逻辑关系的清晰,这样才能有利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便于读者对于干预方法的效仿和重复。还有一部分文章,作者为了强调干预组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将对照组只是简单陈述为“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形如空白对照,这样过于简短的陈述是存在伦理问题的,尤其干预组的措施是相对明显的保护因子时,伦理缺陷更加明显。这一点往往作者意识不够,编辑应该对此保持敏感和警觉,修改中要求作者补充对照组的具体干预方法,弥补和避免伦理缺陷。总之,编辑要把握好研究论文方法学部分的关键点,提示作者完善原稿中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改而有效”,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价值。

3 论述内容提炼:内容升华

研究论文的讨论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通过对结果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上充实研究结果[3]。这部分的内容作者常常把握不好,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洋洋洒洒大篇幅都是在重复研究结果,针对结果的分析不够;简单地罗列一些文献,说明“与……的研究结果一致”,并没有深入剖析原因;没有结合本研究的情况进行分析,泛泛而论;以偏概全,对结果的贡献有夸大[6]。基于此,编辑非常有必要在“讨论”的修改中发挥主导作用,提示和引领作者调整不正确的思路,良好地优化和提升研究内容的内涵。

修改“讨论”时,编辑一部分重要工作是帮助作者整理清楚思路,可以列出层次结构框架,供作者参考。如对于干预性研究,一般提示作者在讨论中首先明确本研究结果的意义,客观评判结果;强调主要发现,分析研究的不足。其次是引导作者能够总结出在干预过程中的实际经验,甚至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从操作实际的层面给予客观的挖掘和分析,使读者对干预方法真正能够学习借鉴。再有是引导作者对研究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对策;客观分析本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尽量能够分层次讨论,层次标题能够表明观点,而不是简单地与结果一致。例如,“各阶段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情况分析”这样的标题,就可以根据结果修改为“各阶段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均有待改善”,使得讨论的观点更加鲜明清晰。

修改中,编辑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细节部分引导作者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本研究结果与以往某些研究得到的结果相反或有差异时,应该让作者尝试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或者作者得出的一些阴性结果,如果实际情况与研究假设出入比较大等,都应该提醒作者在讨论中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深入挖掘原因,无形中可以使“讨论”不再是是空泛的论述,而是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得到了良好的优化。

4 尊重作者,主客协和

尽管科研论文修改的诸多方面,编辑都可以发挥主体性作用,帮助作者从形式到内容完善文章。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编辑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是对作者充分的尊重。以无损作者研究意图和文稿基本面貌的前提下进行修改,编辑要避免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式中,以自己的认知武断地修改作者的论文,捉刀代笔,臆断作者的研究过程,盲目帮助其推断结论。比较妥善的做法是每一部分的完善,确保作者知情同意。《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作者有“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编辑在改稿时对作者的核心观点、结论不能做修改。最好是诚恳地提出建议,请作者斟酌是否进行修改;或者对于需要修改的内容,启发作者自行调整。例如,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中发现的复制比高且没有标注参考文献的论述内容,修改中要引导作者改换陈述的方式,或提示补充参考文献。尽量使身为主体的编辑与客体的作者,在修改稿件的问题上达到和谐统一。作者对文稿内容负责,编辑则更多地同时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承担责任。

修改回的稿件中,编辑加工时还可能会发现一些需要修改的问题,这时依然要通过邮件、电话等形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协商,即便编辑仅对文稿进行了局部删减、改动等,也要在定稿前再次征求作者的同意。所有沟通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对作者的尊重,以诚相待;修改意见明确、中肯,以理服人。诚然,“一个高明的作者与一个高明的编辑之前固然常常会因为对作品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发生争执,但最终,高明的作者认可了高明的编辑修改意见的也不在少数。”[7]。总之,我们要在尊重作者利益的基础上,体现编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取得更多的修改权。

5 结束语

编辑改稿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在对文稿的客体改造中体现了主体性[1]。它既是编辑的日常主要的工作内容,也是考量编辑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更是编辑工作的难点。需要编辑将思想渗入文稿中,调控内容,同时驾驭全篇结构和修饰文章;既尊重作者,把握好修改的尺度,又能很好地贯彻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意图,使作者认可和接受。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日常需要处理大量研究论文。编辑应该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方法,具有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建议编辑能够在日常工作之余,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科研活动,经常与同行专家研讨、了解专业的前沿信息,掌握科研发展动态和方向[8],提高对于科研论文的筛选和辨识能力,并且积极发现优秀的作者和稿源。通过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必能够不断提高稿件修改水平,达到文稿的信息优化和增值,也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1 周国清.编辑主体论.长沙:岳麓书社,2009:222-238

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3 李继平,张建军.浅析我国医学论文的写作规范.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8(7):76

4 张卫华.医学论文方法学部分的形式审查.编辑学报,2010,22(6):497

5 邓强庭,栾嘉,王红等. 医学科研论文编辑初审的方法及要点.编辑学报,2012,24(1):28

6 乔红.基础医学研究论文“讨论”部分的编辑加工.编辑学报,2003,15(3):193-194

7 范达明.责任编辑的动议权、修改权与转型权.出版发行研究,2000,(9):29-33

8 施莼,甘辉亮, 林永丽等. 科技期刊编辑参与科研活动的探讨.海军医学杂志, 2010,31(2):189

猜你喜欢
文稿论文内容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