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书号实施应用27 年文献述评

2014-02-04 09:51蔡凤娟
中国出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学界电子书图书

文/ 蔡凤娟 徐 来

中国标准书号自1987 年1 月1 日正式推行实施,至今已27 年。它是在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借鉴国际标准书号成熟的规则和经验而产生的。中国标准书号的应用与发展,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同步呼应、同频共振。为整体把握中国标准书号研究现状,厘清中国标准书号的发展脉络和讨论重点,本文选定“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选择时间段为1980 年1 月~2013 年12 月,按“篇名”带有“标准书号”进行搜索,对文献进行分析。

一、脉络:呼应标准书号推行关键节点

萌发(1980~1986)。1978 年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学界开始接触和关注国际标准书号,对比分析自1956 年起使用的全国统一书号的不足,呼吁改革之声日盛。李鉴以连载方式详细介绍了统一书号和标准书号,认为ISBN 系统对于图书出版部门的征订、发行和管理,对于图书情报部门的采购、编目、流通等工作实现自动化有很大好处,对于开展国际出版交流有重要意义。[1]伍鸣通过对统一书号和ISBN 的比较分析,明确改革统一书号时要吸取ISBN 的经验。[2]尹天顺详细规划了标准书号建立路径,建议考虑把统一书号的名称改为中文图书标准书号。[3]经过数年的讨论酝酿,1986 年7 月,国家出版局发出实施国家标准GB5795-1986《中国标准书号》的通知,1987年1 月1 日起正式在全国应用。

一次修订(2001~2002)。经过10 多年的发展,中国标准书号作为应用型事物产生了显著制度效益,与此同时学界关注到实际应用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郑松辉认为1986 年版国标的制订和实施,是我国图书编号体系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重大进展,同时提出在《中国标准书号》的实施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图书分类不当等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建议。[4]唐荣珍、孔威对约1000 种图书的ISBN 进行了统计,发现总的差错率为13%。[5]战文新、战文丽根据中文分编实践,对图书馆在版编目和中国标准书号的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呼吁提高CIP 数据和中国标准书号的质量,促进编目工作的规范化。[6]第一次修订在学界的热烈讨论中开展,以GB5795-2002《中国标准书号》代替GB5795-1986《中国标准书号》。蔡喆介绍了新旧国标的区别,02 版国标将原来“图书”的说法改为“出版物”,扩大了标准书号的使用范围,明确ISBN 作为书号的组成部分,10 位数字分为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码四部分。其中将原“出版社号”的说法改为“出版者号”,说明标准书号将适用于所有出版单位的出版工作。[7]

二次修订(2006~2007)。2006 年10 月开展二次修订,推行GB5795-2006《中国标准书号》,中国标准书号由10 位正式升位到13 位。答疑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曹敏的《新版国家标准与上一版的差异分析》、邢瑞华的《中国标准书号应用问答》。

二、应用:注重讨论现实问题与解决路径

基于中国标准书号是出版管理部门用以维护出版秩序的手段属性,学界在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从出版管理与运行机制角度,对中国标准书号应用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与解决路径开展了讨论。

“买卖书号”是在出版文化领域滋生蔓延的一种消极现象,一度成为困扰出版界的现实难题,受到学界的痛责和抨击。晓寒归纳了买卖书号给出版界带来的八条危害;[8]张辉冠从出版经济活动的导向、出版经济政策的配套和出版经济运行的调控三个经济学纬度对“买卖书号”现象进行了思考;[9]刘妍剖析了买卖书号的出版运作、体制问题,追溯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0]章宏伟通过考察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治理“买卖书号”的所有决策,来观照“买卖书号”问题的演变发展及其出现的原因,并进而探究屡禁不止的深层因素,寻求彻底解决该问题的良方。[11]

学界认为,2009 年开始实施的书号实名申领是中国标准书号运行史上重要的改革措施,对提高选题质量、遏止买卖书号现象起到了有效作用。何皓在简述书号构成、内涵和基本用途的基础上,分析书号用于出版宏观调控五个方面的主要功用,针对当前书号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书号管理策略。[12]李江涛对书号实名制的实施给出版社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13]孙利军认为书号实名申领制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思路,是我国出版业审批制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将有力推动出版体制改革进程、从技术上推进行业管理变革,对其导致哪些行业变局,如何定位其实践价值进行了研究。[14]齐畅考察了书号实名申领在出版监管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15]

三、探索:关注新兴业态的挑战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业界竞争的焦点逐渐向数字出版转移,电子书被视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拐点,与之相伴的电子书书号管理问题也接踵而至,有学者已经关注到这点并开展研究。杜恩龙认为数字图书实行书号管理有益于数字图书国际交流、图书馆管理、国家数字出版政策的制定、数字出版行业数据的统计与研究等,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并分析了数字图书实行书号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数字图书实行书号管理的六点难题和数字图书实行书号管理应注意的问题。[16]李镜镜、张志强关注了国外、国内电子书书号管理现状,对比分析后认为:国内电子书的书号管理由于出版体制的限制,还存在法律法规滞后、行业标准和规范欠缺、出版主体和出版资质认定不清、原创电子书书号管理空白、业界实践和操作混乱等问题,给出了规范电子书标准书号的使用、明确出版主体和电子书书号适用范围、开拓电子书书号管理的新路径和加快电子书标识系统管理的行业标准建设四点建议。[17]值得说明的是,当前这方面研究散见于专业期刊,尚未有专题专项研究,在国内关于标准书号在电子书等数字出版业态应用的相关措施与规定正式出台前,此研究领域还有待学界同仁探索。

[1]李鉴.统一书号和国际标准书号[J].出版工作,1985(2-5)

[2]伍鸣.由统一书号到标准书号——兼谈ISBN 的应用问题[J].图书馆学通讯,1980(1)

[3]尹天顺.由统一书号到标准书号——对统一书号的改革设想[J].河南图书馆,1982(1)

[4]郑松辉.中国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图书馆,1988(5)

[5]唐荣珍,孔威.我国图书的国家标准书号差错种种[J].图书馆论坛,1994(6)

[6]战文新,战文丽.CIP 数据与中国标准书号质量谈[J].图书馆学研究,1998(6)

[7]蔡喆.中国标准书号[J].大学出版,2002(3)

[8]晓寒.买卖书号的十大危害[J].中国图书评论,1996(11)

[9]张辉冠.买卖书号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出版,1994(3)

[10]刘妍.买卖书号出版运作及其形成、发展考探[J].出版经济,2001(5)

[11]章宏伟.卖书号问题的历史考察[J].新闻出版交流,1998(5)

[12]何皓.书号,作为出版宏观调控的手段[J].出版科学,2009(1)

[13]李江涛.书号实名制的实施给出版社带来的影响及其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9(2)

[14]孙利军.对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下书号实名申领制的思考[J].中国出版,2009(5)

[15]齐畅.书号实名申领在出版监管中的问题研究[J].出版广角,2013(11)

[16]杜恩龙.关于数字图书实行书号管理的若干思考[J].出版广角,2013(2)

[17]李镜镜,张志强.国内外电子书书号管理现状及建议[J].中国出版,2013(11)

猜你喜欢
学界电子书图书
图书推荐
学界亮点
谈谈电子书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电子书渲染的对象、要素及思路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