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带动沿途城镇商贸、加工和服务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道经济。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这条经济通道逐渐暗淡。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当前我国统筹向东向西开放、深化与沿线国家在经贸、人文、科技等多领域合作交流的形象概括,是对两千一百多年以来丝绸之路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丝绸之路通道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通道经济理论可以追溯到佩鲁和布代维尔的增长极理论以及沃纳·松巴特的“点—轴”开发理论。增长极理论从经济角度是指主导产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地理角度则是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宜于经济发展。“点—轴”理论对经济布局有重要影响,[1]是对增长极理论的延伸。沃纳·松巴特的“点—轴”开发理论强调了点轴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机制。[2]发展通道经济,将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利器。“点”是通道经济中的增长极,具有自身极化效应和向轴扩散效应。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强区域的产品、资金、人才、信息流动,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3]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是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大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根本上就是通道经济的发展。这条经济通道被誉为陆上丝绸之路,具有特色化的文化资源禀赋。例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南要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伊斯兰文化、民族产业的独特地标。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要实施五位一体、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以通道经济方式发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上开拓民族产品的广阔市场。
通道经济必须以地理的联结为前提,依托交通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中心,以经济合作为纽带,布局和规划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向通道集散,促进区域间、城乡间、产业间的经济联系。[4]我认为,通道经济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属性:
(1)通道经济在本质上属于流通经济。通道是人、物、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的主渠道,通过提高区域的流通能力,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讯通天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通的经济效益,挖掘第三利润源。
(2)通道经济在形式上呈现为开放型经济。交通运输体系将区域内外联结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打破区域割据、行业封锁,促进区域间互相开放和经济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快速流动,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放经济格局。
(3)通道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业与之协调。道路畅通是通道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作为通道经济更需要信息化支撑和系统化服务与之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延伸通道经济的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链,是通道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4)发展通道经济的目的在于带动通道沿线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通道沿线区域要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通道经济产业链,提高行业自主发展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通道经济的建设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运输通道,强调流通费用的经济性;二是经济通道,强调依托交通通道优势发展区域经济。高新才等[5]对中国西北城市区域的分散性特征进行了描述,提出沿欧亚大陆桥及相关重要铁路支线和黄河主干线构建西北城市经济带的设想,使得分散型的城市彼此关联,发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促进西北地区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多产业结构和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黄云[6]从民族经济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区要克服边境与内陆地区的屏蔽效应,打破过境运输的局限,通过跨国经济通道来发展民族经济。李琼[7]在论述渝东南通道经济的发展问题时指出通道经济是双面的,如果物质资源向发达地区汇集的集聚效应大于发达地区的要素向落后地区传递的扩散效应,则民族地区的发展资源将被转移出去,出现区域经济发展轴线上的“凹陷”。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通道经济,必须借助通道建设,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加速资源、资金和人才的集聚,带动工业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提高社会效益。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贯东西、连接欧亚,途径中国和中亚、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域辽阔,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及合作潜力巨大,将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就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发展通道经济,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发展通道经济,全面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和层次,加快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于我国掌握发展先机、赢得发展空间、提升发展位势意义重大;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发展通道经济,将全方位深化我国与沿线各国文化、旅游、科教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不仅能够巩固、扩大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而且能够传播弘扬华夏文明,强化彼此认同,奠定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我国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发展两端开放的通道经济,将充分释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点”的巨大潜力,把内陆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活力,从要素供给和市场拓展两方面增强丝绸之路“轴带”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助于实现我国“沿海”、“内陆”、“沿边”全方位的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0亿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作用强。以伊斯兰文化为例,这一区域中有13亿穆斯林人口,与众多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文化相通、血缘相亲,因此,当前着力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必然是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经贸通道、文化通道,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有助于中国与中亚、西亚等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和商贸往来。
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辖地区大多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通道经济,有助于加快其开放步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提升综合实力,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有助于加快民族优势产业发展,形成地区相对比较优势,打造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匹配的地区经济增长极,通过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大开发、大开放,开创多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局面;有助于促进穆斯林地区对伊斯兰文化的共同认知,弘扬伊斯兰教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理念,为全世界树立民族和睦相处、宗教和谐并存、经济蓬勃发展的成功典范,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民族团结。
陆大道[8]提出,“点—轴”系统中的“点”是各级中心地,是各级中心城镇、各级区域的集聚点;“轴”则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不同中心城镇而形成的联络线和经济密集带,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潜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以及向西开放步伐的加快,将使这一区域当中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民族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本文以伊斯兰文化为例,分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通道经济的诸多优势。
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风情浓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区域,分布着我国多个伊斯兰文化中心,例如,清朝以来,甘肃临夏就是西北穆斯林经堂教育的中心,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分支俱全,是中国伊斯兰文化孕育和传承的圣地,清真寺、拱北等伊斯兰风格建筑遍布全州,独特的文化背景、鲜明的生活习俗、风格迥异的民族建筑,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画卷。
为壮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特色产业,我国建立了多个国家级民族文化产业园、穆斯林物流园区和重点经济(工业)开发区(园)等,它们已经成为丝绸之路各地区发展产业的重要平台,很多地区已经获得一定的产业基础。例如,甘肃临夏拥有以圣泽源、康美、八坊清河源、燎原乳业、学和、兴强等为龙头的民族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以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是运输通道,这条通道上的诸多地区因为运输节点的身份,通过物流模式繁荣地区经济。例如,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临夏是西部牧区和中原农区的交错带,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交汇地,向西经河西走廊,从新疆通往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从东南入川,经泉州通往东南亚,直至欧洲,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汉唐以来,通过这条陆上丝绸之路,我国就与中亚、西亚、东南亚有商贸往来。改革开放初期,按照“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战略部署,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辖地区大多在北京、南京、深圳等地设立办事处,还成立了穆斯林工贸公司等。目前,穆斯林民间贸易遍布中东的伊朗、埃及、沙特、土耳其,非洲西部的安哥拉、尼日利亚,中亚五国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现有归侨侨眷2600多人,海外华人、华侨1500多人,拥有一批通晓阿拉伯语、熟悉国际穆斯林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的经商人才,国际商贸发展优势明显。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通道经济,必须以具有强有力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点”为着力点,以有形通道建设为载体,以高效通道服务为助力,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通道,实现地区间、城镇间的专业化协作,形成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和“点—轴”模式的经济发展空间和结构形态。
贸易集聚中心是通道经济中重要的中心“点”。“点”的集聚能力和扩散效应强弱直接关系着通道经济发展水平。很多地区商贸流通已具备面向省内、藏区等区域市场开放的基础,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开放程度不够,未形成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流通网络亟需完善,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民族产业贸易集聚中心亟待形成。
(1)优化贸易中心布局,强化商贸辐射功能。加快形成以商贸核心区为主体,物流园区为支撑,中小专业市场有效补充的商贸体系。以实地调研的临夏地区为例,其应当以百益国际商贸中心、天元国际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商贸综合体为重点,将临夏打造成面向中亚、西亚、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商贸中心;加快推进临夏穆斯林物流园区、大河家物流园区、三甲集皮毛物流园区建设,强化仓储加工、物流集散、信息服务等功能,发挥集散效应,建成立足西部、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通有序、富有活力的商贸集散区;以各县的重点集镇为补充,建设培育功能完善、辐射范围广、沟通方式新、带动作用强的批发交易市场。
(2)完善贸易服务体系,提供多元贸易服务。加强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劳务输出服务的平台和渠道建设,增强商贸软实力。提高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加大与其他专业市场和地区市场信息共建力度,提高商品市场信息透明度,提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贸易现代化水平;加强渠道建设,设立海关、商检、工商、税务、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媒体宣传、会计、翻译等专业的现代中介服务;准确把握劳务输出的结构和方向,及时发布国际劳务需求信息,积极开展国际劳务输出。
(3)力推现代商贸业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成立电子商务服务公司,引进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团队,构建B2B、B2C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助力商贸流通业发展。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论坛、产业会展等,坚持共享、共赢,推动现有会展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迈进,突出专业化办展、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拓展,提高展会吸引力,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论坛、文化产业大会和民族产品展销会,加强对外宣传,谋求更广更深的经济合作,提高通道经济影响力。
通道是复合型发展轴,一是需要多式运输方式的同步发展,以满足对运输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做好交通通道建设;二是通道建设必须满足流动客体的多样性要求。高斌、丁四保[9]在对我国“点—轴”开发模式发展实践的分析中指出,我国许多交通轴带上存在着对“点”发展无效的“过境流”,要规避这种现象,除打通交通通道外,还必须强化通道中商品、人员、信息和服务的流通功能,搞好经济通道建设。
(1)交通通道建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地缘优势突出,但交通能力有限,亟需完善多种形式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通道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畅通。全面加快公路、铁路、航空、内陆港建设步伐,构建“向西、向南、向东”的现代化立体交通通道。
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完善渝新欧陆上货运运输体系,打通陆上大通道;强化西部地区与泉州、厦门、连云港等港口城市的经贸合作,建设内陆港,借船出海,打通海上大通道;加快质、量并重的机场建设,开辟西部至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重点城市的航线,打通空中大通道。
(2)经济通道建设。充分利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和地区地缘相近、文缘相承、商缘相连、语言相通的文化优势,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间的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瞄准两个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形成面向中亚、西亚、东南亚,辐射欧洲乃至更广大地区的商品大通道、人才大通道、信息大通道、贸易服务大通道。
积极争取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立贸易区,尽快与伊朗库姆省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友好城市互办产业周、互设产业园,打通商品大通道;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商贸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语言教育机构的发展,创新联合办学模式,积极培养和输出产业技术、商贸技术、语言技能等人才和劳动力,形成人才大通道;加大科技与人才投入力度,推动建立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形成民族产业区域创新战略联盟,聚集国内外创新要素,促进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推进信息平台对接,提升市场信息开放度、透明度,提高信息准确性、及时性,打通信息大通道;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培育和发展金融服务业,增强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加强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服务协作,建立贸易协作机制,积极发展贸易中介服务,打通贸易服务大通道。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发展通道经济既是根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发展通道经济,必须发展壮大民族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要增强贸易集聚中心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拓宽交通通道,强化信息通道、人才通道、贸易服务通道功能,推进“点—轴”渐进式扩散进程,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本项目系连云港市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RK1304)的阶段性成果。
[1]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2]周茂权.点—轴开放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经济地理,1992,12(2):49-52.
[3]王瑛.发展通道经济的理论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4(10):45-47.
[4]莫晨宇.广西发展通道经济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7(9):44-47.
[5]高新才,张馨之.论中国西北城市经济带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1-18.
[6]黄云.跨国运输通道是民族经济外向扩展之道[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1):87-91.
[7]李琼.发展通道经济 促内陆兴边富民[C]//兴边富民行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8]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科学出版社,1998:137.
[9]高斌,丁四保.点—轴开发模式在理论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