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胡查平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
——社会技术能力的影响作用研究述评
汪涛,胡查平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目前,有关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中社会技术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但社会技术能力作为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成功交付的资源和能力延伸不容忽视。文章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从社会技术能力的概念、社会技术能力作为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的重要资源、社会技术能力作为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的能力延伸及其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评述,认为未来有必要从如何提高社会技术能力视角进行探讨,以便为组织战略成功转型与获得丰富的社会技术能力创造条件。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技术能力丰富程度与可获得性,从国家层面讲,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倡导系统网络内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以推动知识共享与专业化人力资源培养;从社会层面讲,应要求系统网络内企业承担社会技术能力提供的责任,以实现社会技术能力获得的可能性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系统网络内的社会技术能力。
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社会技术能力;资源;能力延伸
近年来,在传统制造企业以往价值链优势日益受到挑战的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开始备受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认为制造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趋势,改变其当前价值链的关注点或商业视角,[1]进入具有高收益的服务业,即向价值链下游移动,走集成解决方案,将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性结合,为顾客紧迫性业务需要作出定制和精确的反应,[2]从而实现或维持制造企业的高额利润或稳定的业务收益,[3-6]为曾经以制造模式为主的制造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7]然而,许多在实施服务化战略转型过程中经常遭遇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成功提供的尴尬,比如不知如何有效地为顾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更不知如何实现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的最佳满足能力。因此,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也因集成解决方案成功交付问题而深感困扰,比如已经发现并捕捉到了市场机会,却因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有效性缺失而丧失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此外还可能会导致顾客对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的抱怨。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难题呢?利用蕴藏于社会网络中的社会技术能力帮助制造企业实现集成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让系统网络中拥有不同技能、知识的角色成员介入并支持,以实现集成解决方案服务的成功交付,充分利用网络中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成员在服务提供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手段。
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由于集成提供物的生产与交付已经挑战了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范式,使制造企业深陷于一个技术、知识、技能分散化的技术网络世界中,从而使以往可由单个企业或某企业独立部门实现的产品提供或服务提供能力受到了挑战。因此,相关文献对单个企业能力的关注转变为对系统网络能力的关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集成提供物的设计、开发与交付,系统网络内成员的角色支持与介入将对制造企业服务成功提供或交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将“社会技术能力”概念引入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研究,把社会技术能力作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成功转型的资源与能力延伸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拓宽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成功转型的研究思路,而且可以拓展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成功转型所需资源和能力的研究视角。
本文希望通过梳理社会技术能力相关文献,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实践提供参考,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分析了社会技术能力的概念和内涵、社会技术能力作为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提供的资源、社会技术能力作为制造企业集成方案服务提供的能力延伸、社会技术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的影响,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对社会技术能力确切定义的相关研究,在以往的文献中并不多见。因此,要对社会技术能力加以定义或理解,可从产品生产的社会网络理论视角来探讨。首先,新制度学家科斯[8]研究了究竟何为产品,他基于制度理论对产品的社会意义进行了界定。科斯认为,产品实际上是由当时的生产制度结构决定的,它代表了特定工业系统中一种治理生产或交换的制度安排。[9]根据科斯的观点,产品的生产或交付依赖于其所在的特定工业系统,该系统为产品生产或交付提供足够的资源与支持。而学者凯伦(Callon)[10]把产品定义为旨在协调一个各分散角色的网络行动计划,认为一个产品的定义其实就意味着其社会技术背景的定义,它包含了许多栖息于该网络中的其他目标客体和参与其中的不同行动者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可将产品视为一个使行动计划具体化的载体或中介,把自身嵌入一个特定的技能网络中,它的成功生产或交付将牵涉到网络内或跨边界成员相关技术能力(技能和知识)的支持。然而,尽管服务与产品存在形式上的区别,如无形、异质、不可储存、消费同步等具体差异,但服务与产品本质上存在类似性,它们都是能够满足特定顾客某种潜在需求的东西。同时,基于产品的服务提供本身就是一种融有形产品与服务于一体的集成提供物。因此,服务提供或交付究其本质也是一种生产制度安排,网络行动计划是一个使行动计划具体化的载体或中介,更蕴含了该网络中不同技能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基于产品的服务提供或交付(集成解决方案服务)同样需要网络成员相关技能、知识的支持与介入。正如加德雷(Gadrey)[11]在服务成功交付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服务提供包括不同形式的社会技术能力的动员和部署。同样,凯伦和穆涅萨(Callon&Muniesa)[12]两位学者在服务是否可以交易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社会技术能力问题。他们指出,服务交易或提供其实是对其可获取的社会技术能力的边界进行定义,使被交易的对象更加具体,以及对所获取的社会技术能力治理模式进行详细描述的过程。因此,服务提供或成功交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中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角色成员的支持与介入的影响。[13]可以推论,社会技术能力源自于网络中利益相关成员的介入与提供,如服务性生产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产品制造商)、零售商、软件制造商、生产性服务提供商(金融、法律、保险、会计、管理咨询、物流、分销、售后服务)、用户等。这些网络成员都是支持产品或服务提供与交付的社会技术能力的基本载体。
因此,根据上述文献对社会技术能力的理解,社会技术能力是指网络中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基于各自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在自我利益驱动下,为使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顺利生产或交付而提供有助于产品服务系统生产或交付的各种专业化的人力技能、知识或技术设备。因此,这种源自于生产网络中各参与者、有助于产品服务系统顺利生产或交付的各种专业化人力技能、知识和技术设备,可称之为社会技术能力。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是组织适应竞争或需求环境的一种蜕变。[14]向顾客提供或开发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是对组织当前资源或能力的挑战,而社会技术能力能够针对组织转型资源缺乏或能力不足提供相应的补偿。正如加德雷(Gadrey)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研究中发现的那样,某特定产品系统的生产或服务提供实际上就是系统网络行动者优势资源、技术性参与的结果。[15]它暗含了诸多各社会技术能力角色扮演者的参与,这种参与可理解为社会网络中社会技术能力扮演者以资源性的方式为组织产品服务系统提供或交付提供支持。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深嵌在与拥有不同技术、能力或资源的参与者相互连接的技术网络之中的单个组织来说,其拥有资源的程度相当有限,单个组织必须倚重于与之相关的技术网络中参与者的资源提供,才能维持组织的存续。以往组织运行的实践规律与法则证明,该技术网络能够为组织存续提供各种发展性资源。组织为了生存或发展,需要从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组织那里获取互补性资源。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单个组织对社会技术网络的倚重或依赖,其主要原因首先是组织自身在某特定专业领域资源缺乏或某种能力不足;其次就是系统网络中栖息着组织需要的社会资源,并且能够为组织提供所需资源。
综上,由于单个组织自身资源或能力的不足,加之每个单元组织由于历史原因或特定发展路径只可能占据整个价值链的某个价值环节,其社会责任能力的行使需要网络中其他社会技术能力的介入,[16]通过网络中各角色的扮演或技术性组合实现产品服务系统的生产。因此,系统网络中的社会技术能力可以作为组织生产或计划安排中一种重要资源的来源渠道。根据学者凯伦(Callon)[17]的观点,产品是反映当时社会技术能力背景的基本介质或载体。特定产品是一个代表社会各分散角色的网络行动计划,它包含许多栖息于该网络中其他目标客体和参与其中的不同行动者所扮演的角色,是深嵌在一个特定社会技术网络之中的一种集社会技能、技术、知识于一体的基本介质。由此可以推论,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服务的成功提供同样具有与产品相类似的性质,即它是系统网络中社会技术能力介入的结果,是通过社会技术网络获得服务成功提供所需的资源。这是因为,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本质是定义或描述了与其设计、生产相连接的参与者的技术网络,[18]反映了其背后也即系统网络中拥有不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社会技术能力的介入和支持。因此,产品服务系统的生产或提供是各种社会技术能力的嵌入,体现网络中不同技能、知识和技术参与者各种优势资源的聚集。学者凯伦(Callon)[19]明确指出,当今的经济是一种技术经济网络结构,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单个组织均栖息或深嵌于该技术网络之中,与网络中的参与者或各种角色扮演者进行资源交换与互动,建立偶接或互依关系,特别是在价值系统分散化的市场经济中,资源交换是组织获得存续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单个组织自身很难拥有组织发展需要的所有资源,必须跨越组织边界去获得与组织生存发展相关的知识、技术与技能,通过互补性资源的交换来保持组织的存续。因此,组织欲行使社会责任能力(如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网络中的参与者提供技术性介入或支持。这是因为,网络中的每个参与者由于历史原因或特定发展路径能够聚集其他参与者所不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如组织拥有特定路径依赖的某种技能或知识等,从而使得价值系统分散于网络内不同的参与者之中,即每个参与者都拥有自己擅长的特定领域的知识或技能。系统网络中的单个组织可以依靠自身资源优势,与其他寻求该资源的组织进行资源交换,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社会技术能力可为资源禀赋不足的组织提供资源支持。
如上所述,每个组织不可能拥有组织发展需要的所有资源,而只可能占领整条价值链的某个特定位置,然后再通过该位置所拥有的优势资源与网络成员之间进行互补性资源交换,以获得生产和发展的条件。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向顾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已经超越了制造企业当前的能力,制造企业自身几乎不可能独立完成集成解决方案服务全部的生产流程,而是需要更多依赖众多企业聚集而形成的服务制造网络,通过技术性协作、优势资源互补来实现产品系统的交付。特别是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其集成提供物中服务成分的添加更使得集成解决方案的性质变得异常复杂、模糊且难以定义。[20]这将使制造企业自身资源或能力的短缺变得异常突出。因此,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提供物的开发、设计和交付需要与价值链其他环节的参与者实现协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中的社会技术能力可以作为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服务成功提供的重要资源。蕴含于网络中的社会技术能力能够为组织存续和发展提供优势资源的支持,并且能够充分扮演组织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社会技术能力栖息于社会技术网络之中。[21]作为一种组织产品服务系统生产或交付的资源,它充当着组织存续的资源依赖环境,为组织提供所需的知识、技能、技术设备等。而作为组织运行的能力延伸,它又担当着组织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储备库,为组织提供所需的各种专业化、社会化的组织“员工”。这些社会化的组织“员工”主要栖息于组织的外围,建构组织的生态环境。该生态环境中栖息的各成员不仅能够为组织提供存续和发展的资源,在特定情境下也扮演代理组织行使社会责任能力,而这种代理社会责任能力的行使或行为可以理解为组织的能力延伸。根据哈尔贝斯里本(Halbesleben)[22]等的研究,组织员工除了那些与组织存在正式隶属关系的正式员工外,还有一种与组织具有松散关系,且因社会责任行使需要而依据契约条款临时与组织建立关系的组织临时员工。这些临时员工在双方议定的权力范围内对正确行使社会责任负有责任和义务(如向社会或顾客提供卓越的产品质量)。因此,根据其对组织社会责任的代理行为,这些组织的外围员工可视为组织人力资源的一种形式或组织能力的一种延伸。与组织内部的正式员工相比,尽管它们在身份以及责任和义务的范围上存在区别,但它们同样以各种介入方式参与组织正式的生产活动。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它们的间断式参与,在议定的权利范围内行使有限责任,并且这种参与同简单的顾客参与或自身利益寻求式的参与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这是因为,契约式的参与对参与方具有很强的行为约束力,对形成的结果具有某种责任;而简单的顾客参与对结果不负有责任,且行为的涉入与顾客是否自愿存在很大的关系,不具有正式约束力。
因此,尽管它们与组织内部正式员工生产活动的参与形式略有不同,但它们同样为组织的生产投入了精力、时间、知识与技能,为组织正确、精准地行使社会责任能力提供了技术性的帮助,从而变相提高了组织的社会责任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系统网络内社会技术能力的提供者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延伸了组织的能力,拓展了组织社会责任能力的行使。既然这些技术性的网络成员是组织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表现形式,即社会化的契约式组织员工,其在权利和义务范围内代理组织行使社会责任,则这种代理行为可视为组织在特定生产领域参与竞争的一种能力延伸,而作为组织的某种能力延伸,必须能够在生产活动中扮演它应当担当的社会角色。如果这些因特定目的需要而与组织建立关系的契约式组织员工通过投入精力、知识、技能等形式为组织作出贡献,并且在需要的情境下可能单独代理组织承担社会责任,行使组织义务,这些契约式的临时组织员工就不仅仅是因为在特定情境下代理组织行使社会责任而起到组织能力延伸的作用,其实更多的是在代理组织行为的同时,还在不同程度地遵守组织运行的基本活动规则,如在权利或义务范围内执行与组织要求相适应的行为。因此,这些系统网络中不同社会技术能力的扮演者能够在特定情境下充分担当组织的一种延伸能力。它们通过与组织互动为组织的存续与发展贡献智慧,作出符合组织要求的各种努力,如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适应组织的价值观、规范和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因此从广义视角看,这些可视为组织社会化、契约式临时员工的社会技术能力的扮演者是组织行使社会责任能力(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一种能力延伸。这种能力将为组织向顾客提供卓越的产品服务系统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社会技术能力作为组织生产活动的能力延伸,主要是其在为组织存续与发展贡献智慧和技能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组织部分员工的角色,担当了组织员工的部分责任。从单个组织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看,单个组织资源有限,能力有限,这是每个系统网络中组织的普遍现象。如上所述,面对当今的技术网络经济现象以及价值系统的分割,网络中的每个组织都只能拥有自己擅长领域的专业技能以及历经时间积累而形成的专业操作知识,面对跨学科、跨行业的责任,系统组织都将面临知识、能力的困境。然而,对于组织依据竞争优势建立自身地位的事实,组织没有必要对整个价值链领域的知识、资源或能力进行掌控。根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研究,企业之所以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科层或市场内部化比外部市场更有效率。但当组织内部交易成本超过市场交易成本时,通过市场获得相关能力将成为组织的选择。因此,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自产相关能力将可能不符合组织的使命。利用深嵌在社会技术网络中的社会技术能力,不仅具有成本优势,也能在特定条件下代理组织责任的行使,从而实现组织能力的延伸。特别是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的转型,集成解决方案服务的提供已经超出了组织当下的能力,一系列的挑战将对组织社会责任的行使构成强大的阻力。因此,系统网络内社会技术能力的扮演者能够担当组织能力的行使,即能够作为制造企业能力的延伸。
之前的研究表明,产品服务系统的生产与交付牵涉到网络内或跨边界成员相关技术能力的支持,[23]并包括不同形式社会技术能力(Socio-technical Capacities)的动员和部署。[24]因此,社会技术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研究发现,在组织所在的区域或系统网络环境中,社会技术能力越丰富或可获得的可能性越大,企业绩效的稳定性更具有可预测性。正如前文所述,当企业资源匮乏或能力面临不足时,社会技术能力既可以作为企业行使社会责任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企业的能力延伸。可以作为资源,是因为对于一个深嵌在与拥有不同技术、能力或资源的参与者相互连接的技术网络之中的单个组织来说,其拥有资源的程度是相当有限的,单个组织必须倚重与之相关的技术网络中参与者的资源提供才能维持组织的存续。因此,其充当着组织存续的资源依赖环境,为组织提供所需的知识、技能、技术设备等。事实上,社会网络中社会技术能力的扮演者更多地在以资源性的方式为组织产品服务系统提供或交付提供支持。可以作为能力延伸,是因为单个组织不可能掌握整个价值系统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根据专业分工、价值分散化原理,每个参与者在系统网络内只可能拥有自己所擅长的特定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并且只能占据特定价值环节的某个特定位置,其存续是依赖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或特定领域专业知识与网络成员之间进行互补性资源交换以获得生产和发展的条件。这种互补性交换既可以是资源交换,也可以是社会责任的相互替代行使,即当组织缺乏行使某种社会责任的能力时,网络成员或社会技术能力的扮演者代理组织行使某种特定的社会责任。这种代理社会责任能力的行使或行为可理解为组织的能力延伸。在这种情境下,这些社会技术能力的扮演者可视为组织因临时需要而建立起的社会契约式员工。他们根据组织的需要,在权利或义务范围内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适当调整,通过与组织互动为组织存续与发展贡献智慧,作出符合组织要求的各种努力。
社会技术能力无论是作为组织存续的资源,还是作为代理组织行使社会责任能力的延伸,它们都将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根据加德雷(Gadrey)[25]关于顾客对产品服务系统需求的研究,认为产品服务系统需求之所以存在市场,是因为顾客要求技术支持与介入,要求获得某种特定技术能力的维持(如网络银行服务的提供)以及现场表现绩效(如组织员工的行为绩效与物料的最佳组合设计)。这种技术介入或技术能力的维持或现场绩效表现,将对顾客的决策或满意度造成影响。反过来,这种影响将映射组织的绩效。因此,社会技术能力的丰富程度或可获得性是组织绩效的另一量表,它对组织绩效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如果组织所在系统网络社会技术能力贫乏或可获得成本过高,卓越组织绩效的获得将遭遇困境,因为任何单个组织的资源或能力与理想预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系统网络获得相关资源或能力是任何单个组织的一项战略选择。作为功能性的组织,其不可能拥有支持组织存续和发展相关的全部资源,也不可能自产所有支持自己行使社会责任的全部相关能力,而社会技术能力能够对组织资源贫乏或能力不足提供补偿。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向顾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服务,这本身就对制造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挑战,而栖息在系统网络中的社会技术能力能够对制造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不足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实现制造企业集成解决方案服务的成功提供和交付。因此,从这个角度理解,系统网络内社会技术能力丰富且获得的可能性越大,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的稳定性就越具有可预测性。
关于社会技术能力的论述与研究,在以往相关文献中并不多见,但把社会技术能力引入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研究领域,其对顾客、组织的正面影响将是深远的。尽管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进行了社会技术能力的相关论述,但与快速发展的服务营销研究相比,该领域还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如何提高社会技术能力将是组织绩效管理的关键,特别是涉及到组织战略转型方面,提高社会技术能力对组织发展和存续至关重要。比如,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会涉及高度复杂的产品系统设计与交付过程,能够充分利用相关社会技术能力是企业的一大幸事。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从如何提高社会技术能力的视角进行探讨,为组织战略成功转型、获得丰富的社会技术能力创造条件。至少我们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社会技术能力的丰富程度和可获得性。
1.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倡导系统网络内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以推动知识共享与专业化人力资源的培养。比如,国家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交流机构,推动工业系统网络内企业定期进行技术交流活动,举办这种活动可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首先,系统网络内企业通过技术交流活动,可以知晓工业系统网络内有哪些能够为制造企业自身利用的社会技术能力以及社会技术能力的丰富程度。因此,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工业系统网络内社会技术能力的丰富程度以及获得的可能性来调整自身的生产作业行为。其次,这种技术交流活动通过彼此间的交互,可以实现某专业领域内专门知识的传播与流动,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从而有利于企业行使社会责任能力的提高。最后,可以实现专业化人力资源的培养。这是因为,根据价值系统的分散化原理,即深嵌于一个技术、知识、技能分散化的技术网络世界中的每个参与者只可能拥有自己所擅长的特定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并且其维持与存续需要依靠自身资源优势与其他寻求该资源的组织进行资源交换,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根据上述能力或资源擅长原理,将激励每个参与者关注专门化人力资源的培养以获得工业系统网络内社会技术能力的交换。
2.从社会层面来讲,要求系统网络内企业承担社会技术能力提供的责任,以实现社会技术能力获得的可能性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系统网络内的社会技术能力。这是因为,组织依存于社会系统之中,利用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维系生存与发展,并最终通过责任的承担将能量反馈到社会系统。根据凯斯·戴维斯(Keith Davis)的“责任铁律”(The Iron Law of Responsibility)观点,企业社会责任源于企业的社会权利,有权利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即企业在通过系统环境获取资源并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不论是工具性承担还是道义性承担,比如增加社会整体财富、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对系统网络内的组织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等。因此,对于一个依赖系统环境获取相关技术、能力或资源而保持存续的单个组织来说,它有责任向系统网络提供社会技术能力,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为单个组织不可能拥有组织发展需要的所有资源,而只可能占据整个价值链的某个特定位置,并通过该位置所拥有的优势资源与网络成员之间进行互补性资源交换以获得生产和发展的条件。因此,应当通过倡导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文化,营造一种有权利就有义务的社会责任理念,让系统网络内的企业能够自愿而主动地承担社会技术能力提供的责任,这或许也是一种丰富社会技术能力提供或获得的重要通道。
[1]Leandro Faria Almeida,Paulo A.Cauchick Miguel and Márcia Terra da Silva.A Literature Review of Servitization:A Preliminary Analysis[J].POMS 19th Annual Conference,2008,12(2):274-292.
[2]、[6]Wise R.,Baumgartner P..Go Downstream:The New Profit Imperative in Manufactur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5):133-141.
[3]Gebauer H.,Friedli T.,Fleisch E..Success Factors for Achieving High Service Revenues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Benchmarking:An Int.J.,2006,13(3):374-386.
[4]Gebauer H.,Fleish E.,Friedli T..Overcoming the Service Paradox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Eur.Manage.J.,2005,23(1):14-26.
[5]Oliva R.&Kallenberg R..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3,14(2):160-172.
[7]Karmarkar,Uday.Will You Survive the Services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7):100-108.
[8]、[9]Coase,R.H..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4):713-719.
[10]、[17]、[19]、[23]Callon,M..Techno-economic Networks and Irreversibility[M]//In John Law(Ed.),A Sociology of Monsters:Essays on Power,Technology and Domination. London:Routledge,1991:132-161.
[11]、[15]、[24]、[25]Gadrey,J..The Characteriza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An Alternative Approach[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0,46(3):369-387.
[12]Callon,M.,Muniesa,F..Economic Markets as Calculative Collective Device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5,26(8):1229-1250.
[13]Hill,P..Tangibles,Intangibles and Services:A New Taxonom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Output[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32(2):426-447.
[14]White,J.Chris,Jeffrey S.Conant,Raj Echambadi. Marketing Strategy Development Styles,Implementation Capability,and Firm Performance[J].Marketing Letters,2003,14(2):111-124.
[16]、[21]Luis Araujo,Martin Spring.Services,Products,and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5:797-805.
[18]Callon,M.,Meadel,C.,Rabeharisoa,V..The Rconomy of Wualities[J].Economy and Society,2002,2(31):194-217.
[20]Slack N..Operations Strategy:Will it Ever realise its Potential[J].GEST魨O&PRODU覶魨O,2005,12(3):323-332.
[22]R.B.Halbesleben,M.R.Buckley.Managing Customers as Employees of the Firm[J].Personnel Review,2004,33(3):351-372.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Provision in Manufacturing Company:the Research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WANG Tao and HU Cha-ping
(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China)
There are few of researches on 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in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delivery,but 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f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delivery’s resources and capacity extensio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oncerned foreign literatures,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ppraises 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in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delivery from concept,important resources,capacity extension and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company.Based on thi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cquiring rich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in organizatio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the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ed on how to improv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and the rich of sociotechnical capacity,from the national level,we should formulate related policies to encourage,support and popularize technological communication among enterprises within the systematic network to promote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from the social level,we should ask the enterprises in the systematic network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to realize the possibility of acquiring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and enrich 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 in the systematic network.
Integration solutions services delivery;the Socio-technical capacity;Resources;Capacity extension
F272.7
A
1007-8266(2014)04-0070-07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顺应制度还是操控绩效: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合理性压力、营销战略和消费者支持”(项目编号:71272226)、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合理性理论视角”(项目编号:105-274049)的部分研究成果。
汪涛(1970-),男,湖北省襄樊市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营销战略、组织市场营销;胡查平(1973-),男,湖南省隆回县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制造业服务化。
陈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