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我们多民族的多彩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处在“边、远、老、山”区,自然条件很恶劣,国家一再扶持我们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是国家在采取政策和经济措施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们心理层面的因素,而心理因素对经济的发展往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还做得不够,下面我将对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心理要素和对策做简单的叙述。
关键词:心理要素;民族地区
一、影响民族地区发展的心理因素
(一)概念的界定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①无论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还是民族心理素质,它们都是建立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发展都和民族文化有密切关系,都研究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心理现象。在大部分著述中,尝尝不对它们做区分而是把他们作为同义语使用。如果严格区分的话,民族心理更接近于心理现象及其结构,而民族心理素质则主要指心理现象所具有的品质和所达到的程度。民族心理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有自己特定的属性:社会历史性;相对稳定性;共同倾向性②,总的来说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 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综合。
(二)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就是指贫困者缺乏改变自身贫困生存状态的信心、需要和热情,一味地将自身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外界的援助上的一种惰性心理现象。③
扶贫对象的心理依赖与国家和政府的扶贫初衷出现了相背离的现象。首先,由于这种依赖心理的存在,扶贫的工作成为社会政府的单方面的责任,而似乎贫困者自身无关。于是乎,必定造成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状况,扶贫工作就会表现为真正的扶持贫困者,一旦这种国家政府社会这种外在力量消失后,贫困者不知所措,依然处于贫困的状态。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实现消除贫困的现象,政府国家与社等外在因素又必须与扶贫对象内在因素进行互动。解除这种现状的对策就是要对扶贫对象的心理因素进行探究, 力求帮助贫困者解除心理的上原因,增强自我发展, 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三)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观念危机。这种残缺的发展观念不仅仅形成了当今社会发展上的产业结构畸,还促使当下的自主性困境的形成。路径依赖理论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他认为,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所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 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四)自卑心理
所谓自卑, 是人们对自己低人一等的一种消极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 并由此而产生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情感。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给自卑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 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二、 民族地區和贫困山区的人们的内在自卑感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与其他村落之间、城镇之间、其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生活上的多方面的比较
由于差异存在的普遍性和长久性,当这种差异程度超过其心理承受力的时候, 自卑便会在较弱一方的心中产生。同时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贫困县,每年国家都会给予补偿,在这种贫困县的称号之下,当地的人民自觉不自觉的把这种社会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他们自己很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很穷。久而久之,这种自卑心理就产生了。这种自卑心理首先作用于生产动力上,受“无奈、无为而不思进取”等群体性心理的影响。
三、 正对对影响民族地区发展的心理因素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弘扬民族自豪感
文化因素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民族地区在不同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是有些却成为阻碍民族经济发展的桎梏。前面分析到的自卑心理、惯性思维、路径依赖等心理因素导致求稳、求安、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使其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所以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就需要突出他们所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求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就是需要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弘扬民族自豪感。
1、凸显民族标识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重视,先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等政策,加大了对民族地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开发,各少数民族开始重视自己的民族标识,也采取相应措施并取得显著的效果。但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的原因,在民族标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民族标识的凸显一方面能够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保证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因此改进和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标识势在必行。
2、挖掘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经过若干年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积淀下来的智慧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精神财富。反映了民族进步发展的轨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这就需要挖掘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美食、文物古迹、民族手工艺等民族文化。
3、打造精品文化
民族文化的发展以文化精品为支撑,民族文化的繁荣以文化精品为代表。各个少数民族的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但是还未被完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因为没有实现其市场价值,而在经济发展中凸显不出其优势。这就需要积极组织各方面的人力资源打造文化精品。使其具有标志性、影响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从而也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首先,打造文化舞台剧,民族文化舞台化既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打造文化精品的重要举措。应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文化资源。依托当地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组织一批专业人士,利用现代媒介,大胆创新开发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歌曲,把它们搬上舞台,扩大人们接受的途径,从而扩大社会效应。其次,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政府需推出一系列打造文化精品的政策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比如说“关于保护与发展地方戏曲的通知”等。设立相关的奖项基金,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
(二)推进科技创新,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
为切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1952年出台的《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五年计划的若干原则性意见》中指出:“各省、自治区在指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权利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指定计划时既要照顾到少数民族的要求和愿望,又必须充分估计各民族当前发展阶段特点和各种不同情況。”这旨在说明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部的边、穷、老区。这些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原始的人力劳动阶段,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还非常贫乏。要改变他们当前的经济现状,普及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改变粗放型发展的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1、注重科技创新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出台之后,全国上下逐渐重视了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但是在我们国家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把科技运用于生产上所占的比率很小。现在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好好引进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然后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这是富国强民的必经之路。
(1)鼓励办学。结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专科生的职业技术学习,改变精英型的高等教育现状,提高区域内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2)加速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交通的畅通,加速通讯等网络建设,创造创新的环境同时也使得当地人们能更便捷的接触外面的讯息。
(3)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并且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积极的人才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潜能。充分整合社会、学校、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即研发创新科技也使其推广运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现象,从而导致产业的结构的变化。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适时的对产业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配置的效率,使得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过程。
(1)对于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从第一产业为主调整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状态。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就是利用它所拥有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第三产业。在不完全改变民族文化本来面目的条件下与市场相结合。打造旅游经典,把它推向世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做强主导产业,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通常会带来当地的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产业的迅速发展,间接的推动和影响工农业、城市化建设、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做好旅游,就是做宽做好这一产业链,抓住了结构的调整。
(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环保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亲近自然绿色出行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所以在旅游景点都尽量提供让人们心旷神怡的选景。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能够感到一丝的闲情逸致。
3、大力推广科技
科技必须要运用的实际中才实现了它的价值,引导人们运用可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强化政府的作用。这就需要在政策和人力上得以保障。为了科技的推广和普及,政府必须建立新的政策体系。组织一批专业人士,像广大群众讲解和推销先进的科技。可以以村为单位的进行推广,这样使人们能够真正了解到此种科学技术对他们具有的实际作用。
(2)与企业合作,拓宽推广渠道。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比较注重经济效益。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改革创新。
(3)提高人们的科技意识和运用科技的动手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办一个科技创新的培训班,组织人们对科技技术的学习。专门针对科技的讲解利用,提高人们的素质。也可以举办科技创新的专题讲座、技术夜校、多媒体培训等培训方式,使得他们真正成为致富能手。
此外还可以可以通过电视传媒等工具像广大人民进行推广,扩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2] 孙照红.优化民族心理 促进社会和谐.[J]湖南社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 吕学芳.民族地区扶贫对象依赖心理的主观成瘾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