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 王明欢 张 璐 刘亚芳 姜春荣
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减轻疼痛方法的分析
周立群 王明欢 张 璐 刘亚芳 姜春荣
成功进行静脉穿刺,大幅度减轻患者疼痛,是患者对于医院的要求,也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得以体现的主要指标之一。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减轻疼痛的方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
静脉输液是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操作技术,也是主要的临床给药方法[1]。一次成功静脉穿刺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得以体现的主要指标之一[2]。本文就此对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减轻疼痛的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选择输液器 输液器的大小应根据注射药物性质的不同来选择。头皮针通常选择针尖锐利的5.5~12.0号,若输液药物较黏稠、药物刺激性强、输液速度快时,为了达到快速输液的效果,头皮针应该选择7号或以上。静脉留置针也应基于患者的病情需要来进行选择[3]。
1.2 选择消毒液 2次皮肤消毒后待干,以避免穿刺时消毒液未干,造成皮肤刺痛,并避免将消毒液带入血液中引起输液反应[4]。
1.3 选择血管 选择健侧肢体血管,观察血管弹性、静脉窦的分布,根据药物的性质和量选择合适的血管,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有计划地使用血管[5]。
2.1 护士应具备娴熟技巧 穿刺时,护士要用力均匀,心情保持平静,整个穿刺环境要保持安静、光线适宜,消毒皮肤待干后,用拇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针尖以20°~30°,用直刺法快速刺入血管。进针后为了让患者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同时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以平稳向前送针0.5~0.8 mm[6]。
2.2 保持血管充盈 病情危重,意识不清,需要抢救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差,血管不充盈,可以用手轻轻揉搓穿刺部位,使局部产热,同时可以利用反复扎、松止血带的方法,促使血管充盈。对于脆性高、弹性差、血管硬化的患者,即便成功穿刺,也不可将止血带用常规方法放松,而应该待止血带不再震动时,再将止血带放下。原因主要在于脆性高、弹性差、血管硬化的患者若采用常规方法来放松止血带,易引起血管破裂[7]。
2.3 观察血管及其正确固定 静脉穿刺肢体水肿患者时,要按压患者血管走行部位片刻,待清晰地显露血管后,再使得进针角度适当增大,控制在30°~40°为宜。对于血管硬化易滑动、血管充盈度差、消瘦、皮肤弹性差的患者,可以在穿刺部位血管两端用食指和拇指来进行固定,皮肤内快速刺入针头。
指端小血管适用于老年慢性患者,指端大血管适用于青年患者,穿刺部位应适当更换,以此来避免出现血管损伤,穿刺血管时务必遵守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输液完毕拔针时,或穿刺失败时,切忌不可边压边揉,应该用拇指指腹轻压棉胶贴,避免出现皮下疼痛、青紫的现象。对需快速静脉滴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局部热敷,适当垫高输液的肢体,使受刺激的血管舒张,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轻局部疼痛。输液过程中出现药液渗外渗,局部出现红肿,应立即更换血管,按压5min后,给予冷敷,防止出血,第2天采取热敷,可以用新鲜的马铃薯片贴在皮肤上,上面盖一层保鲜膜,最外层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促进药物的吸收[8]。
在成功静脉穿刺后,应尽量使倒手次数减少,将针柄用右手拇指及胶贴固定好。否则,易使患者血管被意外刺破,从而造成穿刺失败。将胶贴进行固定。针柄处横向固定一条胶贴,然后在针眼处再固定一条胶贴,接下来,旋转头皮针管一圈后,再在头皮针上固定一条胶贴。静脉穿刺时,血管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血管情况、病情、年龄而定,最佳穿刺血管通常为无静脉瓣、弹性良好、平行长度在2.5 cm以上的可视血管。同时,还应选择适宜型号的留置针,多采用较细的静脉留置针,以避免出现皮下血肿的情况,亦会大幅度降低血管内壁与套管接触的机会。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医护人员应随时观察输液情况,及时换药,保证输液通畅。及时封管并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防止肢体屈曲或压迫,并尽量避免穿刺肢体过度活动。
护士应通过多与患者交谈、沟通,使其充分信任护士,乐于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的恐惧的心理,使其放松,降低血管紧张度,确保穿刺成功。
[1] 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4,18(7):1290-1291.
[2] 杨素平.介绍一种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1(10):15-18.
[3] 李丽林,全彩梅.静脉注射外渗性损伤的治疗与预防进展[J].医学文选,2000,19(3):399-401.
[4] 宋晓波,岳建峰,张颖,等.大角度静脉穿刺法与常规静脉穿刺法的对比实验研究[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1-1.
[5] 曲希莲.“快速直入法”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1997(5):15-18.
[6] 马继红,李小平,周素鲜,等.动静脉穿刺置管与猝死[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2):89-91.
[7] 孙祥云.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探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 31(4):318-319.
[8] 黄佩娟,农荣闪.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几点体会[J].右江医学,2001,29(6):534-534.
R543.2
A
1673-5846(2014)09-0264-02
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