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杰 王黎洲 周 石
医学影像学教学问题及改革对策
宋 杰 王黎洲 周 石
医学影像学教学涉及超声学、微创介入术(DSA)、核磁共振成像(MRI)、CT和X线片等多种学科,影像学检查在疾病治疗和诊断中的运用,也是医学类院校的基础性教学课程,在医学专业学生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何种措施保证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复杂深入的医学影像学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逐步成为了医学类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分析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医学教学;影像学;改革对策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技术,使其掌握影像学检查的相关技能。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发展与完善,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日渐凸显,其相应的改革措施也逐渐得受到了医学影像学教师的关注[1]。
1.1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1.1.1 目的是临床 医学影像学检查和诊断的基本作用在于为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可靠信息。医学影像学检查和诊断基础知识的学习较为容易,但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医学影像学检查和诊断的方法与价值,影像学医师需要全面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学科的临床知识,并系统把握各种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从而做到对各种疾病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和治疗,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2]。
1.1.2 关键是病理 各类疾病均有较为典型的生理和病理改变,不同的脏器和(或)组织生理病理改变会产生不同的超声波反射,使患者的声像图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判断,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声像图检查情况还应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互结合,从而提高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3]。
1.1.3 基础是解剖 影像声像图能准确反映患者各个身体组织的声阻抗分布情况,各类检查技术均以人体各个断面和各个部位的成像为基础。所以,要准确判断患者病变的发生位置,了解异常声像图与正常声像图间差别,临床医师应建立立体观念与平面观念,全面掌握断面正常的解剖结构[4]。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渐加强 随着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在各类疾病检查和诊断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认可,从传统的宏观结构检查,逐步发展成了生化水平与反应分子相结合的综合性检查技术,诊疗相结合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单纯诊断;同时,医学影像学不仅应用于形态变化的检查,更多地应用于功能变化的反应。超声医学、放射性核素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CT是医学影像学领域内发展速度较快的4种检查和诊断方法,具有可多次重复检查、无创伤、检查成本低、价格低廉、设备体积小等多种优势,在疾病诊疗领域得到广泛认可[5]。随着各类电子探头的相继出现和发展,计算机的前后处理能力的加强,逐步实现了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数字化处理,可提高患者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转录、编辑、储存能力以及声像图质量。目前,临床上的超声检查途径已实现了体外向血管内、腔内的逐步延伸;超声检查设备也从最初的超声检查室逐步走入了急诊室、监护室、手术室等多个科室和部门。三维超声、介入超声、体内超声、心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经颅超声、胎儿超声等检查技术也实现了飞速地发展[6]。
1.3 医学影像学教学内涵逐渐丰富 自伦琴1895年首次发现X线技术以来,在放射学技术发展的百余年间,该检查技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微创介入术(DSA)、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MRI、CT和B超等介入放射学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现和发展,为现代医学领域影像学诊疗技术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2.1 医学影像学教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但学时数较少 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难以实现教材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特别是在X线、MRI、CT教学方面,教学目标的设置无法与教材内容相互融合,发生教材与教学实践相互冲突的问题。但是,超声诊断学是影像诊断学系统内的关键环节,虽然存在明显的自身特征,但超声诊断学特别是超声心动图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相比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课程,该学科具有动态观察、多切面、连续性和实时性等明显特征,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病变部位的影像学特征。所以,超声检查的操作技能具有关键性作用,通常情况下,对于相同的患者,受不同切面大小和操作方法的影响,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超声诊断学正是以这一特征为基础实现的实时、动态检查[8]。
2.2 现有教学模式和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目前,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核心课程为《医学影像诊断学》,该教材的编制以疾病为主线,对各个疾病病变情况和累及器官的影像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介绍,教材的主要目标在于保证学生对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一教学模式和教材的设定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学进行系统的认识,并掌握相应技能;但临床常用的4大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很长时间以来在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和学科设置方面均形成了独立的学科门类,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深化对于医学影像学临床体位重要性的认识,方能保证影像学诊断技术实现快速发展[9]。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医学影像学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教材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不能体现出影像学检查人员专业独立性,需要进行体制改革[10]。
3.1 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创新教学模式 超声诊断学所形成的声像图是一个动态病灶反应过程,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主要优势表现为:首先,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助于学生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地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盲区,使所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消除传统示教病例存在的缺陷,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图像,取代传统教学中乏味、单调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最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在我国现有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同时,医学影像学教学基本涵盖了所有医学领域,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保证学生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节省教师制图和书写板书的时间。
3.2 形成优化课程群,加速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科建设 为满足医学影像学检查专业人员以及学科发展独立性特征的需要,医学专科院校应强化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科建设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医学发展对于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医学专科院校应在影像学教学体系内,设立分子影像实验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和放射诊断学教研室,并实施以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代表的影像学实验研究,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逐步更新教学模式与内容,最终形成一个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放射诊断学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系统。
3.3 修订和完善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医疗单位影像学检查科室提供具备临床实践能力与理论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学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在于,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其实践能力。因此,医学影像学教师应适当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1] 吴仁华,杨绵华.多伦多大学医学影像学教学对我国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72-74.
[2] 董生,廖华强,金涵弢.整合理念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476-477.
[3] 钱懿,王俭.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与临床结合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148-149.
[4] 谢独,张昌政.影像学教学中强化临床诊断思维的探索[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26-127.
[5] 黄从刚,赵云.浅谈多边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 (3):104-105.
[6] 刘成.当前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农垦医学,2013, 35(2):188-190.
[7] 杨振宁,苏静.以学科为基础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11-112.
[8] 赵燕凌,张瑞平,张进.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306-308.
[9] 吴仁华,杨棉华.多伦多大学医学影像学教学对我国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72-74.
[10] 祝因苏,施海彬,洪汛宁.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76-1278.
R445;G642.0
A
1673-5846(2014)09-0180-02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贵州贵阳 550004
宋杰(1973.10-),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周石,Tel:13595145777,E-mail:song3jie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