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春 孙玉会 孟宪静
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皮疹观察及护理体会※
张晓春 孙玉会 孟宪静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皮疹特点,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及预防提供依据,为护理该疾病积累经验并探讨手足口病皮肤黏膜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013年5月~10月收住院的120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皮肤黏膜护理等护理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年龄以1~3岁患儿最多(65.83%),男女比2.16:1,发病高峰集中6、7月份;120例患儿均有典型皮疹,以手、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和臀部,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再发感染全部临床治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为1~3岁儿童,病情以轻型为主,预后良好,对手足口病皮疹进行良好的护理,能减少患儿的痛苦,利于疾病恢复。
手足口病;皮疹;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目前国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 EV71病毒[1],表现为手、足、臀部皮肤皮疹和疱疹,口腔和咽部疱疹或溃疡,部分患儿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自2008年3月底以来,我国手足口病疫情开始加重,死亡率增高,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疾病的防治已引起卫生管理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现将2013年5月~10月收治的120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特征和皮疹的临床护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儿中男82例(68.33%),女38例(31.67%),男女比例为2.16:1;1~3岁79例(65.83%);>3岁41例(34.17%)。
1.2 时间分布 5月份发病24例(20.00%),6月份发病44例(36.67%),7月份发病40例(33.33%),8月份发病12例(10.00%)。
1.3 皮疹部位及特点 120例均有皮疹,皮疹无痒感、无脱屑,消褪后无色素沉着,出现无先后顺序。一般皮疹出现时间短、数量多的典型病例病情轻、病程短,相反皮疹出现时间长、数量少的不典型病例病情较重、病程长,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1.3.1 手部皮疹 手部皮疹98例(81.67%),皮疹特点:多分布于手掌、手指屈侧,为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疱壁薄,疱内液体少,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1.3.2 足部皮疹 足部皮疹77例(64.17%),皮疹特点:多分布于脚掌、脚趾屈侧面、踝关节附近皮肤,皮疹形态同手部皮疹。
1.3.3 口腔黏膜皮疹 口腔黏膜皮疹64例(53.33%),皮疹特点:多分布于软、硬腭、舌体、颊、唇内黏膜,为溃疡性疱疹,疱疹融合破裂为口腔溃疡伴有疼痛、流涎,影响患儿进食。
1.3.4 臀部皮疹 臀部皮疹49例(40.83%),皮疹特点:多分布于肛周,以红色斑丘疹多见,形态同手部皮疹。
1.3.5 其它部位皮疹 双膝皮疹13例(10.83%),皮疹特点:多为红色斑丘疹。
1.4 伴随情况 伴发热者66例(55.00%),热型无规则性;并发心脏损害心电图异常32例(26.67%);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电图异常9例(7.50%);合并其它病原体感染47例(39.17%);重症1例(0.83%)。
1.5 治疗与转归 患儿住院期间治疗以抗病毒为主,选用利巴韦林、喜炎平抗病毒,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定有继发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补充B族维生素,康复新、开喉剑口服液促进黏膜愈合,遵医嘱行口腔护理,病程一般5~7d,有并发症者病程相对延长为 7~15d,经住院治疗后,120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2.1 皮疹的观察 严密观察皮疹情况、有无新发皮疹,是否合并皮肤破损,是否继发感染,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
2.2 皮肤护理 对皮疹及其周围皮肤应注意清洁、消毒,保持干燥,具体操作如下:①皮疹部位每日用温水清洁后,外擦芦甘石洗剂每日2~3次,疱疹破裂者,局部外擦 1%龙胆紫或抗生菌软膏,避免感染;②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抓皮肤,瘙痒时可局部抚触,减轻症状;③有臀部皮疹时,随时清理其大、小便,更换柔软衣物,保持臀部清洁、干燥;④保持被褥、衣着宽大柔软并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末梢循环不良患儿,注意保暖,观察末梢温度、血运情况;⑤适当减少洗澡次数,仅用温水洗浴,不用沐浴液等洗浴用品。
2.3 口腔黏膜的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以温凉为宜,注意营养素搭配;鼓励患儿多饮水,对可自行漱口的患儿每次进食前后予温开水漱口,避免用刺激性溶液漱口,不能漱口患儿喂食后喂服温开水,拒食、厌食患儿,及时补液,纠正酸碱失衡;糜烂、溃疡者行口腔护理,局部外用康复新、开喉剑促进黏膜愈合。
2.4 伴随情况的护理 伴发低热至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多饮水,部分患儿不喜欢饮水给予喂服淡豆浆或稀释奶(4:1或3:1奶),如体温超过38.5℃,遵医嘱予以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降温后每 15~30min监测体温,并详细记录体温变化及患儿的反应,注意观察发热的过程中有无畏寒、四肢抖动等伴随症状,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时处理。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
2.5 一般护理 患儿的日常用物用500mg/l的84消毒液浸泡 30min,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后使用。隔离病房内的医护人员按照二级防护标准进行防护,其分泌物及排泄物用含氯制剂浸泡1h后处置,有患者的病室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护理不同患儿前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再用苯扎氯铵消毒液消毒双手。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好发,EV71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传播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2],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间接传播,还可经污染的物品接触传播[3];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本次纳入120例研究对象,1~3岁患儿79例(65.83%),提示极高发人群为1~3岁,全部入选病例均有典型皮疹,以手和足最多见,其次为口腔、臀部,出疹无固定时间顺序,病情严重程度与出皮疹多少无明显相关。因发病与儿童抵抗力低下、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幼儿园等公共场所为集中感染地,故指导患儿家属尽量避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4],加强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
[1] 李兰娟.手足口病总论[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8.
[2] Esposito S,Noviello S.A pilot study on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with fluoroquinolones[J].J Chemother, 2006,18(5):494-501.
[3] 黄春香,钱慧霞.手足口病防治的探讨[J].临床医学,2007,27(4):74.
[4] 李显,汪华.手足口病研究新进展[J].江苏卫生保健,2002,4(4): 178-180.
R473.72
A
1673-5846(2014)02-0144-03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河北唐山 063001
河北省科学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072761483
张晓春(1972-),河北唐山人,护士长,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传染病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Tel:133155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