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美
(内蒙古医科大学 招生就业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9)
社会学习理论的精髓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习者的行为主要受观察学习和榜样者示范作用的影响,重点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个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由三元交互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三部分构成。三元交互理论认为,在环境、行为以及主体因素这三者之间,每二者都具有双向决定关系,任何个体机能活动的现实都是三元相互系统诸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观察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不仅通过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获得,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看、读、听来获得,并从观察到模仿学会部分行为模式。班杜拉认为,所谓发展的阶段是容易通过成人呈现的示范建议改变的[1],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情形。观察学习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复现阶段和动机阶段,四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层层递进。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个体在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样的水平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备的信息、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它通常可表述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或自我效能期待。班杜拉指出,当人们几乎没有评价自身能力的先前经验时,自我效能很容易受到相关榜样的影响而改变,缺少有关自身能力的直接知识,使他们更多地依赖于榜样所展示的信息[2]。
大学生就业教育教学目标是提升就业能力和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就业能力由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组成,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存在积极的影响。”[3]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三大模块的必修课程,部分高校还开设职业兴趣、职业选择、职业素养等多项选修课程,其中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涵盖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类型、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舒伯(Donald Super)的过程取向论等诸多内容,构建了“人—职匹配”“适配性”(Congruence)等不同的职业生涯理论体系。就业指导教育偏重介绍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社会用工及岗位特征对个体的要求、简历书写、面试礼仪及职业适应等内容。创业教育包括创业者素质要求、创新创业项目、寻找商机、现代企业管理等内容。纵观整个教学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理论体系较多,不同的教学模块涉及不同的理论体系,而职业适应、特质发展、创新精神等方面却又缺乏理论依据,并且有些理论体系操作性不强。比如,在职业探索方面,学生先要了解霍兰德的6 种职业类型,按照职业类型把自己对号归入某一职业类型,再将自己与职业进行匹配。在这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就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求职技能,但却忽视了学习经验和自我效能的作用。其实,学生并不关注哪一种心理学体系,而是希望获得一种能够指导职业发展并且得心应手的工具。因此,确立一个实用并且能够贯彻职业发展全过程的理论指导体系,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成效。
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还不能满足求职需要,存在着就业意识不强、实践技能不足等问题。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积极主动探索职业发展并进行必要的准备,临近毕业时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找工作屡次受挫,有的学生甚至会引发精神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和自我责任感,是学生就业、择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前提。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自我认知调节对其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奖励或惩罚,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这极大地突出了学习者的自我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启发学生意识到就业与择业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尽早做好学业规划,科学作出职业选择,从而谋划职业发展。
职业生涯抉择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和关注的是积极有效的行动。包括选择一个专业、选修一门课程、接受一次培训、选择一项工作、适应职位升迁等,说明这些学习历程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与国外教育相比,我国大学校园与社会似乎有一个隐形的屏障,大学生踏入社会的途径有限,获得的职业信息相对较少。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外部就业环境的认知不够全面,往往依赖测评工具和媒体报道等间接渠道获得职业信息,很多大学生初入职场时在人格和社会经验方面表现得十分幼稚。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去体验,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应鼓励学生采取适当的行动,即使不依赖实习、见习等校外活动也可以获得间接学习和替代学习的经验,主动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来某一职场的真实状况,以此来确定目标岗位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通过尝试后作出职业选择,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实施积极的行动计划,取长补短,提高就业竞争力。
个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大背景,同时又受到学校教育、家庭因素、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这一点上,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三元交互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学习经验理论都为就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指出个体内在的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外在的社会因素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等,会以一种交互影响的方式使个人形成特有的职业技能取向,形成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取向和职业能力。“只要个体、行为、环境三者间的活动一启动,那么个体的主体因素便会自然地参与到三者之间的互动活动当中去,不仅如此,其参予后所发挥的功用还会举足轻重。据此,广大学校和教师要突破传统的遗传、环境、教育三因素观念,切实认识到活动及以此为基础的个体自主能力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4]因此,可以将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养等多个教学内容之中。同时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和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为高校在实施就业教育过程中整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做好相互配合工作,即社会加强就业扶持和就业安置;学校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对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家庭积极配合;大学生自身采取积极的行动策略,从而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面的合力,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主张兴趣是学习经验的结果,学习经验本身会对个人的未来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发展,以及个人未来主修的科目、职业定位、工作方向的选择等方面有所影响。在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观中,生涯发展应该是按照既定计划与轨迹前进的。然而,有些人在意外的事件中独具慧眼,找出成功的契机。克朗伯兹等学者指出,对个人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意外事件其实并不特别,意外在人生当中无所不在。针对意外的偶然发生事件,他提出了“善用机缘论”:人可以试着从预料之外的事件中辨认出机会的存在,主动采取行动,开创不同的可能性,彰显个性发展并勇于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也是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不是高等教育人才的过剩,而是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组成部分中的高智力群体。但是以往的“天之骄子”如今面对就业也会遇到困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常感到不易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他们的理想岗位是好单位、好待遇、好地域,而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是基层一线单位。因此,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校就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应具有示范、激励和号召等效应。在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社会学习理论中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等形式,介绍学生身边从基层起步走向成功的榜样、成功人士成长历程等,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分享、音视频资料等授课形式,深刻触动并重复刺激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通过榜样效应激励学生勇于迈出职业发展的第一步;通过不断自我完善,逐步接近职业发展的更高层次,达到职业发展的理想境地。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需要认知三个要素:自我、现实以及行为。其中行为因素是自我与现实的中介。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对外部职业环境认知这一模块当中,学生通常把职业分为几大类型,而对各家理论学派的观点是什么往往不感兴趣,他们更关注的是与自我专业、兴趣等某一领域发展的相互联系。三元交互决定论告诉我们:个体在选择一种职业的同时,职业也对该个体进行选择,绝不是简单地二者配对,而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引导学生剖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决定的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发掘自身现阶段具备的能力、可能获得的工作机会的数量和性质、影响教育和职业的选择因素,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尝试,通过自我观察帮助学生厘清真实的自我,发现与自己兴趣、价值观相一致的外部职业群,通过激励手段使学生自觉进行深度探索。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人的能力、素质、知识水平、职业态度等综合品质。大学生血气方刚、胸怀大志、就业择业目标高远,有的学生面对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产生恐惧心理,这种不良反应存在消极的自我效能因素。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在于引导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步缩小自身能力素质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树立职业发展信心,通过学习达到能力的逐步提升,运用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大学生不断开发自己,拓展自身潜能,使自身素养接近职业目标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成功经验、替代经验,使学生认可积极的自我效能在自身成长中的作用,让学生看到和自己能力相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以此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感到自己也具备成功的潜质,树立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自信心,通过点点滴滴的提升,最终转化为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具有创新的智力基础,也具有创业的价值追求。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人数较多,但是创业成功率却偏低。其原因除了创业环境因素影响之外,究其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意志、能力和经验不足。因此,可将克朗伯兹的工具式学习经验和连接式学习经验理论运用于创新创业教学设计中,将原属于中性刺激与社会中产生积极情绪反应的事件连接起来呈现给学生,使中性刺激具有积极的反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指导学生“善用机缘”,帮助创业者逐步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积极的行为所导致的正向成果来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面对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采取有效的行动,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知创新创业可以给他们带来的帮助和转变,提供个人专业学习的实践平台,增强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在运用学习经验理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不能回避学习经验消极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消极情绪要及时给予正面的解释,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对当前教育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拓展,这一理论可以渗透到就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模块,其主要特点是体现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行动的重要作用,激发大学生主动探索未来职业,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逐步提升职业素养。在教学实施中重点要求教师在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指导下创新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生操作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达到提升高校就业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A.Bandura ,and R . Walters,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1963,p.209 .
[2]Krumboltz,J. D. (1998). A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counseling. In M. L. Savickas&W. B. Walsh (Eds.),Handbook of career counseling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 Palo Ale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3]乔志宏 王 爽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载《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 年第3 期。
[4]杨 洁:《社会学习理论给学校德育的借鉴》,载《中国高等教育》,2009 年第1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