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成虎
(华中科技大学 文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青年作为时代发展的前沿主体,对时代变化最为敏感,由于时代的牵掣和冲撞,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天然力量来自于青年群体,但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快速变化的社会实践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潮接连涌起,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支撑青年发展的社会机制日益多样,导致青年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当前,只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为青年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才能解决青年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谓“青年发展问题”是指“由社会环境、条件、制度等因素所形成的那些影响青年正常社会化发展的社会外在规定性”[1]。毫无疑问,当代社会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必然成为这种外在规定性的表现。经过三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问题和青年发展问题的“同构现象”[2]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既存事实。也就是说,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以数量和年龄为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可明显看出,它们直接与青年发展问题相关,如青年的婚恋、就业和教育等显性问题以及青年价值观取向、理想信念、人格心理等隐性问题。然而,在涉及青年发展问题的所有因素中,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是关键。
首先,当代青年价值观在呈现多元分化性特征的同时又出现趋同态势。(1)多元分化趋势成为当代青年价值观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遭受文化和社会极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其行为模式呈现多元分化趋势。青年以内生的价值判断诠释生活意义、演绎生命价值,甚至以夸张方式表达自我存在。(2)趋同回归是当代青年价值观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这表现为:青年在一定社会制度架构(一般是同质程度相对较高的架构)下,需要通过基本相同的途径接受相似的社会主导价值的规范;社会各种合乎需要的价值选择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趋于一致。同时,在世界一体化潮流下,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环境等问题,将更多的同质性问题融入全世界青年发展的问题中。
其次,主体价值标准与社会主导价值规范的矛盾开始显现,是当代青年价值观嬗变的另一表现。主体意识开始觉醒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青年一代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阶段,其主体价值在自我实现驱动下快速张扬,感官上的满足、物欲的刺激和我行我素的乐趣是他们在探寻“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中获得的全部。有人将这些问题归因为理想失落、信仰分裂、责任感式微、精神危机、价值追求漠然等,并认为这些就是中国当代青年问题的集中体现。本文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虽然这折射了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部分现状。事实上,中国当代青年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逐渐增强,以大学生为例,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明确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3]。但必须承认,随着青年一代主体意识的觉醒,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个性张扬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缓和这种矛盾的过程中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是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引起当代青年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很多,社会思潮的汹涌澎湃是主要动因,这主要体现在现代西方思潮蓄势卷入与当代中国本土社会思潮共潮共涌,对当代青年群体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西方世界多元社会思潮借势传入,与中国本土思想激荡碰撞,从观念和行为上影响青年一代,使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西方技术文明、消费文化、网络文化已内化为少数青年的自觉意识,行为高调、个性张扬成为他们理所当然的追求,这就使我们容易理解部分青年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与当代中国主导价值观相背离的如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和在少数青年思想中体现出来的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明显带有西方痕迹的政治思潮。同时,中国本土诸多思潮也持续发酵生长,与西方社会思潮既排斥又融合,孕育而成一些所谓“新新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粹主义等,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普世价值”的思想雾霾笼罩着我国思想文化界,严重影响了青年人正常的思想行为。正是在中国时空表达下国内外社会思潮的交锋与耦合,导致中国青年群体难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使他们“在思想信念上出现动摇,并呈现出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无中心,内心冲突剧烈”[4]。
当前,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实现大众化,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身内在要求和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从当代中国现实国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它既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也是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当前迫切需要掌握的精神武器。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青年中已经造成了正面的社会舆论,这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意识形态,一旦与青年所具有的求新纳异、善于思考的特质结合起来,将会对其价值观产生积极的牵引作用,青年文化体系也会在这种科学理论指导下得以重构。当青年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广泛认同时,新的社会青年运动将会应运而生,必将极大促进青年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理论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以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有利于他们产生积极的人生信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新世纪以来,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方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青年的民主观念、主体意识、法制思想等虽然有所增强,但部分青年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倾向,极少数人甚至萌生了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如果这些错误思潮在他们头脑中持续累积,最后内化为价值观,不仅对其自身贻害无穷,而且对我们整个民族、社会都将是危险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当前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青年,才能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杜绝道德失范,重拾自我,增强责任意识。
戴维·波普诺说:“文化是一群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和规范及其物质形式。”[5]所谓青年文化就是指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代表这个群体发展方向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规章制度及其物质形态。将青年文化的精神形态、制度形态和物质形态有机统一起来就构成了青年文化体系,它由青年的社会意识、理想信念、秩序准则、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政治思想等要素组成。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对青年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引领,又对青年文化体系进行解构和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通过构筑青年的精神世界,规范青年的行为世界,增强青年的主流文化,削减青年的反文化和亚文化。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教育,青年群体对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时代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正确的认识,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近年来,广受青年群体追捧的以复制化、平面化、碎片化等为特征的网络文化逐渐流行起来,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了强大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多媒体时代当然不能置身其外,必须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快捷、方便的优势,以虚拟空间为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争夺互联网的话语权,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青年现实行动选择提供了科学指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重大社会变革会接连发生,而青年往往既是重大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经常受其影响。联合国大会于20世纪90 年代通过了《到2000 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在该决议预言中就鲜明地指出:“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即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6]青年作为时代的敏感群体,在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最先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魅力。这是因为,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贴近青年、最为青年所关心,能够促使青年思想觉醒,焕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青年现实行动选择提供了科学指南。青年运动兴起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法国学生掀起的“五月风暴”和美国青年黑人运动等为标志,青年运动达到高潮。这些世界范围内的青年运动背后都有着诸多的社会思潮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中最先进的社会思潮催生了种种积极的青年运动,从而引发了包括中国五四运动在内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青年运动,青年在这些运动中都获得巨大的发展,是这些运动的直接受益者。
马克思主义影响青年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正确引领青年的价值取向,科学重构青年文化体系,催生积极的青年社会运动,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其内在途径来实现。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发展,必须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吸引青年群体,就在于它聚焦青年利益,集中化解青年思想困惑,对青年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给予科学解答,甚至关于青年的个人问题都给予合理诠释,顺应了青年心理发展规律,获得了他们的理解和信赖,对他们思想、价值观、心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然而,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一些反动、腐朽的社会思潮充斥着中国的思想领域,也引起了一些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青年学者的兴趣。目前,他们关注的焦点开始扩大到青年学生,甚至青年农民工也成为他们代言的对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大的青年群体接触这些社会思潮的几率大大增高,受其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所以,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关注青年的利益诉求,做他们利益的代言者,积极主动化解青年的思想困惑,做他们思想的解惑人,才能占领青年思想工作阵地。
作为社会文化精英,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特殊作用,在创造和传播思想文化上,他们起着积极引领作用。文化精英由于在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上拥有特殊优势,他们对现实社会问题有着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并有着独到见解,他们努力为政治精英提供理想的政策设计,为社会大众提供伦理规范和精神享受,从而培育强势精英文化,形成主导话语权,而青年知识分子是精英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体。实践证明,精英文化如果得到民众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往往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冲击和巨大震动。所以,当前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同样迫切需要在知识精英中实现大众化,并且需要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英。马克思曾经就他的理论在“有教养者”中传播的重要性指出:“这个运动在‘有教养者’队伍中的传播,不亚于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传播。”[7]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我国社会“有教养者”的主体,在创造精英文化的同时,如果他们中大多数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英,马克思主义就会借着精英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强化主导社会话语权,积极向上的主流社会思潮就会长久居于强势地位。青年价值取向也就得以有力的科学的引领,青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也就更有了保障。
然而,我国学术界、文化界部分知识分子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对各种消极社会思潮表示欢迎,有调查显示,“有多数教师认同各种社会思潮的某些观点。教师对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普世价值的某些观点的认同度都超过半数以上”[8]。当前,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和一些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特别是一些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精英文化的主体,是创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如何、信仰怎样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通过向民众渐次推进和逐渐渗透,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在最广泛人群中实现大众化,是一条有效影响青年发展的科学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民众广泛传播和网络媒介深入渗透对青年发展有独特的影响。首先,能与青年群体实现“面对面”交流。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超八成网民使用手机上网[9],其中80%以上是青年。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可采用大众化思维模式与适合青年人心理发展的艺术处理手法,以最通俗化的方式与浅显质朴的青年群众语言将深邃的理论说明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走进青年。其次,以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和渗透具有隐蔽性。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内涵不因网络文化表面上呈现纯粹娱乐性而消减,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网络文化其隐蔽性显而易见。因此,当这种快餐式的网络文化被广大青年群体尽情享受时,马克思主义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们,并渗入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最后,网络媒介和大众传播有极强的渗透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因其容量巨大而对青年群体产生强制性和操纵性力量,网络时代的青年难以逃避其影响与操控。青年具有思维敏捷、好奇心旺盛以及获取知识、信息渠道多的优势,对各种社会思潮总是抱有极大的容纳度,马克思主义一旦获其认可,一定会在这一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进而渗入社会各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青年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但影响过程、渗透途径、作用方式又十分复杂,过程必然充满了迂回和曲折。
青年关系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把促进青年全面和谐发展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一直以来,青年发展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为青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重点是健全和完善促进青年发展的各种政策制度,化解影响青年全面健康发展的诸多主观因素,努力破除阻碍青年发展的各种歧视性、不合理的条件和制度,积极营造充满信任、友爱、宽松的社会氛围,为青年发展创造一个机制科学、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将政府和社会对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爱护充分体现出来,以情感力量使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逐步增强。虽然国家目前正努力为青年正常成长发展提供各种制度设计,但青年发展是长久之计,国家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为促进青年和谐发展而制定一个可持续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上,为确立青年发展的优先地位提供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以实现青年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促进青年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引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确保马克思主义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方向。我们党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是把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放在社会思潮引领者的地位上。近年来,少数青年在各种社会思潮侵蚀下开始迷失,甚至对一些西方思潮顶礼膜拜,原因很多,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低是根本原因。在以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促使青年群体理解、认同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评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根本标尺,通过比较和辨别,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前,我们关注的焦点应当放在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倾向上,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
青年作为具体的社会的人,必然处于一定的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利益是解决他们生存发展问题的基本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不同社会群体往往接受不同社会思潮的牵引,并产生不同的利益和诉求,某一社会群体除了出于价值和思想的认同而接受某一社会思潮外,还出于更多的现实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对于该思潮是否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自身利益需求是否一致。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化青年”,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为当代青年思想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双重导向”。
另外,将促进青年和谐发展与社会生活衔接起来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要求。人的实践性存在和方式是哲学的生活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必然也有其生活基础。因此,青年生活实际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放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只有把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才能在价值和理想教育上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重视将青年社会生活与价值观教育衔接的同时,切记还要努力改造社会生活本身,并克服成人价值系统出现的知行不一的现象,因为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本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青年的精神家园。面对现代社会多元的社会思潮,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文化来引导青年思想发展,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青年文化体系。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全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培育先进的青年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应推动先进的青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倡健康向上的文化,着力改造腐朽落后的文化,坚决清除反动的文化,努力打造当代先进的青年文化体系。当前,我们要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按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坚持青年文化建设正确的舆论导向,把青年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创新文化、行为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丰富充实青年主流文化,构筑起立体式的崭新的青年文化体系,使其集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的思潮、高尚的情操、正面的行为于一体,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渗透、彼此促进,共同引导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青年承担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更为复杂,只有他们深刻理解、广泛认同和全心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为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1]郑大伟 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年第12 期。
[2]杨 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年版,第2 页。
[3]李俊卿:《关于北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调查研究》,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年第3 期。
[4]刘明君 陈再国:《多元文化冲突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9 期。
[5]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 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63 页。
[6]和 平 王 军:《世界青年运动史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版,第3 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4 页。
[8]张荣华:《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影响及对策研究》,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年第11 期。
[9]《我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 超八成网民使用手机上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4/01 -16/57448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