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乐山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

2014-02-03 19:39郑贵林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乐山城镇城镇化

郑贵林

(乐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四川 乐山 614000)

推进乐山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全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任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和路径选择。联系乐山实际,当前,我们要在理念转变、工作转轨、发展转型、机制转换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具有乐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合力构筑“乐山乐水、宜居福地”的城市新形象。

一、理念转变,把握乐山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方向

思想理念是指导工作的重大原则依据。理念转变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当前,要特别强化五个理念。一是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民本思维,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应着眼于人的需要,制度设计、政策安排都应立足于提升人的生产生活质量,特别应着力为进城务工农民解决市民身份与市民待遇问题,防止“被城镇化”、“半城镇化”弊端。二是强化四化同步理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是“新四化”中的关键。要把城市和农村整体推进,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是强化优化布局理念。以乐山现实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着力点,以“12625”城镇体系为主体形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国土利用效率,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高效、协调发展。四是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以美丽生态、美丽城市、美丽景区、美丽园区、美丽乡村、美丽人文为重点,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化自然生态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五是强化文化传承理念。深度挖掘乐山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彰显地域城镇特色。

二、工作转轨,明确乐山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

工作转轨是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的客观要求。路径选择就是要构建科学优化的现代城镇体系。乐山市幅员面积大,人口中等,山区、丘陵、平坝特征明显,区域与城乡发展条件差异悬殊。“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最大市情,彝族地区城镇化率偏低是最大“瓶颈”。因此,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市情”出发,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原则,突出新城、新镇、新村、新寨统筹规划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发挥规划统领的权威性。要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加强规划衔接,主动对接国家和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把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多规融合”,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要严格规划执行,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和权威性,避免“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现象发生,切忌反复折腾和人为浪费。二是发挥“双百”城市的带动性。坚定发展“12625”城镇发展体系不动摇,实施“三区联动、沿江组团”,推进“千亿城建工程”,加快改造提升老城、规划建设新城、组团连线扩城。重点打造岷江东岸“历史城”、苏稽片区“文化城”、临港新城“产业城”、青江新区“商务城”等新区,增强城市规模效应和吸纳能力。峨眉山、犍为等应加快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区建设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内在品质。三是发挥特色小城镇的衔接性。充分发挥10 个省级试点镇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分类、分层、分步推进的办法,做大做强卫星镇和区域中心镇。要立足区位、自然、交通等条件,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型、工贸主导型、交通节点型、农产品加工型等独具形态的特色小城镇,避免“千镇一面”,加快推进17 个国家级重点镇规划建设。四是发挥建设新村(寨)的示范性。按照近郊建综合体、远郊建聚居点、彝区建新彝寨思路,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围绕体现山居风格、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特色、产村相融,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兴业、家富、人和的幸福美丽新村。统筹抓好住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全面建成12 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一批村民聚居点,加快推进40 个彝家新寨建设。

三、发展转型,增强乐山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后劲

发展转型是经济社会呈现新情况、新特点的必然选择。后劲有力关系城镇化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大问题。一要致力产城互动。坚决摒弃一些地方城镇发展粗放单一模式,防止城镇“空心化”、产业“孤岛化”,必须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路子。建设功能园区,按照“产城一体、园城共生”要求,引导企业退城入园,公共服务向园区延伸,把园区建成产业发展新高地、城市建设新组团、区域开放新窗口。引导外来建筑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投入乐山市场,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控制销售均价,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度假、休闲养老、健康疗养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壮大产业规模,新增就业岗位。二要保护自然生态。要依托乐山“三江汇流、山水相映、生态良好、风光秀美”的地理优势,实施环城拓绿、沿江建绿、拆房补绿、开墙透绿工程,彰显“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间”的独特魅力。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水系保护与市政建设的关系,立足乐山依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而居特点,结合“山为骨、水为脉、绿为韵、文为魂”理念,沿江沿河打造绿色生态廊道景观;处理好绿心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关系,建设自然生态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景色优美宜人的9.4 平方公里“嘉州绿心公园”;处理好景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快“山城一体”、“影城一体”,严格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控制建设规模和风貌。在大佛风景区外围,沿岷江东岸规划建设传统风格仿古建筑及园林群落,使城市建设与景区融为一体。三要传承历史文化。乐山是一座拥有30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蕴藏着丰富的佛禅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要将“名城、名佛、名山、名人”的符号元素有机融入城镇建设,准确定位城镇风貌特色,搞好城镇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群和重点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实现城镇建设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整体协调。加强乐山历史文化名城和苏稽古镇、罗城古镇、罗目古镇等名镇以及区域内文物的保护,尽可能保留传统格局、历史街区、建筑庭院、古树名木等遗存。大力弘扬“乐善至美,创新力行”的乐山城市精神,让乐山的核心价值、文化内涵和天赋形胜等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转潜在为现实,让宝贵的历史文脉永续传承,把乐山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四、机制转换,增添乐山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动力

体制机制障碍是事业发展的羁绊。推进动力来自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各项工作。一是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利用“扩权强县”、“百万安居工程”、“百镇建设试点”等政策优势,争取土地指标。清理闲置土地,努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用好土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实现同地同权同价。探索农村房屋产权流转的办法和途径,增加进城农民财产性收益。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研究国务院近期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结合乐山实际,抓紧建立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居住和安居乐业,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融入城镇,确保自愿落户的农民工顺利落户。三是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抓住全省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契机,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撑、高端有市场”思路,巩固保障房、棚改房、商品房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城市和小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支持居民有序开展自主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彝家新寨建设等,形成多样化、差异性的建设模式。四是改革投融资体制。要科学整合交通、水务、国土、城建等资金,集中财力支持城镇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规范BT、BOT、TOT和PPP 等项目融资模式,适当通过特许经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以及财政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五是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可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权益共享,努力做到人口流动到哪里,服务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

推进乐山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双百”战略不动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围绕把乐山建设成为“成渝西南中心城市、现代产业技术基地、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目标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乐山城镇城镇化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以标准化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乐山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彰显乐山旅游的文化灵魂
人口与就业
家乡的城镇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