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倚坐姿势探究

2014-02-03 19:39魏奕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海通乐山三江

魏奕雄

我们通常见到的佛像,大都是立姿或结跏趺坐。而通高71 米的乐山大佛,依崖而凿,露顶开龛,垂足倚坐,不但高大雄伟,而且庄重沉稳。当初海通禅师为何没有采用佛像中常见的立姿或结跏趺坐姿势,却要设计成这样的垂足倚坐姿势呢?

首先,是地理位置因素。青衣江、大渡河、岷江相汇于乐山城郊凌云山前,每当夏季洪水泛滥,舟毁人亡。据传海通凿佛的目的,就是为了镇住“水妖”,所以把凿佛地点选在三江汇合的凌云山。而要使大佛镇住汹涌澎湃的三江水,必须让它的形象沉稳无比,才能显现出端庄威严、泰山压顶之势。

其次,倚坐比立姿和趺坐更为稳固。如果取立姿,佛身肯定比现存的大佛细而单薄,在巨大山体的相称下,就显得纤弱了,在三江狂澜面前,稳固感必定大大减弱,就缺乏压倒一切的雄浑气势了;若是取结跏趺坐,体态倒是可以比现存的大佛身躯更粗壮些,可是佛身与双腿离水太近,给人以三江激流似乎随时可能冲击佛体的不安全错觉。唯有这种垂足倚坐的姿势,形成佛体上小下大的塔式结构,脚、膝、肩、头依次缩小,左右对称,让高大雄壮与安然稳固相统一,真正是:“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显示出“临流都坐断”的雄浑沉稳气概。这样的坐姿不管人们从哪个角度来观察,都觉得它稳如泰山,从心理上诱发出大佛能镇住“水妖”的信仰作用。

再次,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让大佛取倚坐姿势,跟当时盛行正四足椅的坐具也有关。正四足椅有靠背,它综合了东晋南北朝以来不同坐具的各种优点,坐时能将双足轻松自如置于座前,靠背支撑着躯干保持松弛状态,安稳而舒适。乐山大佛背不离山体原岩,再取倚坐姿势,加上双手抚膝,使两臂略向前方倾斜,便于雨水流泻,对保护佛体大有好处。当然,作为佛像的法座,是不会塑成四足椅的,而是莲花座、金刚座或狮子座,虽然现存的大佛臀下看不到椅子造型,但其高度则完全是按正四足椅的比例来确定的。

应该说,海通在规划这尊硕大无比的“装饰品”时,十分注意它的科学性。他让“百丈金身开翠壁”的大佛取倚坐姿势,莲身凭岸起,佛头与山齐,那“威严高拥千层座”的高大与稳固,既成为科学设置的航标,又从宗教信仰层面,给予行舟于三江激流的船夫们以战胜惊涛骇浪、险滩暗礁的信心和力量。它是海通禅师宗教情怀的良苦用心。

猜你喜欢
海通乐山三江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三江并流
以标准化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乐山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彰显乐山旅游的文化灵魂
爱它,就放它回家
海通集团内审质量提高途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