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守建
延伸工作手臂:网上圈地,地面结网
文 / 杨守建
解读:突出特色,在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中不断延伸手臂、创新手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中出现了两个最为突出的新变化:一是网络新媒体普及运用,日益成为青少年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二是青年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日益成为青年群体聚集的组织形态和普遍现象。
这种形势下,团组织要不断延伸手臂、创新手段,构建面向青年的新媒体联系节点、新的组织联系方式和和物理空间的联系节点,形成线上线下凝聚青年的工作局面。
新媒体是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战略工具。对此,全团已有共识,并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延伸手臂和创新手段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工作并不只是一个独立的单项工作,而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事关全局的工作。共青团的所有工作项目和各层级、各个方面的建设工作,都涉及到如何借助新媒体来延伸手臂、创新手段的问题。从团的工作对象来说,青年是网络使用的主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39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整体的81.1%。现实生活中,青年的学习、就业和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均受互联网的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从团的基本职能来看,无论是引导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每项基本职能的实现都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因此,从延伸手臂和创新手段来说,共青团工作的所有方面,都需要重视和运用新媒体工具。
我们认为,当前共青团的新媒体工作,应把移动互联网作为重点领域。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及传媒产业竞争的焦点。移动新媒体将在整个媒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6亿多网民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网民总数的81%,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近两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并且手机还将持续成为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着眼于从“人随网走”到“网随人走”新媒体发展现实,共青团的新媒体应用需要做出相应转变,重视发展针对青年的手机端应用。特别是要看到“用户体验至上”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共青团在应用新媒体开展工作时,也应重视这一原则,主动将信息、服务推送到青年的移动终端上。
青年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迅猛发展不仅表现在青年社会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更体现在青年社会组织的活跃度逐步提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社会力量。青年有通过加入组织以获得群体归属感的需求,青年社会组织为满足青年的群体归属感提供了新的途径。
从组织间的关系来说,主要有3种:合作、竞争和既合作也竞争。青年社会组织作为以青年为主要参与主体或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因具有草根性和自发性,天然具有同基层紧密衔接、高效便民、创新灵活等特点,因此,在某些方面或者某些组织,可能表现出比共青团对青年更具有吸引力一些特质。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年社会组织在吸引凝聚青年方面,会与共青团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但是,如果辩证地看,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对共青团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和机遇,它为共青团间接实现对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供了途径,共青团可以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沟通、服务和吸纳,通过这些社会组织影响、凝聚和服务青年。
调研表明,大多数青年社会组织都依靠网络新媒体实现聚集、运营和工作开展。由于新媒体总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因而我国的青年社会组织大部分成立时间并不长,大多还处于组织自身的逐步发展壮大阶段。在河南全省的一项调查表明,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的青年社会组织所占比例为31.9%,1年以下的所占比例为24.6%,成立时间在3-5年青年社会组织所占比例为19.2%。在青年社会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就重视和开展针对性工作,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为它们提供服务,更有利于青年社会组织对共青团的接纳,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广泛频繁流动是青年群体的突出特点,并且,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刚刚过半的现实情况下,大部分青年已经生活在城镇。青年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力。青年在流动过程中,实现在生活空间的转换,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需求的满足,主要立足于其所生活的街道社区这一物理空间。因此,如果能在他们生活的物理空间,构建由共青团主导的有形服务阵地,针对青年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就能通过这些有形“物理节点”更好地实现对青年的联系和服务。一些地方的团组织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如青年汇、青年家园、市民学校等服务阵地的建设。
在基层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对青年的辐射面不足的现实情况下,适应青年的社会流动、分布特点,建设有形的阵地,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实践路径。实际上,前些年共青团推出的“青年中心”建设,也是依循这一思路。要实现这一工作思路,关键在于这些工作载体和阵地空间的服务能力是否能适应和满足青年需求,以及青年在获取服务时是否便利。总的来说,面对广大青年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共青团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这一工作思路,最重要的是如何整合社会资源。
综合以上分析,在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中不断延伸手臂、创新手段,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着眼于青年的新变化,构建面向青年的新媒体联系节点、新的组织联系方式和和物理空间的联系节点,从而拓展团组织与青年的组织边界与联系界面,更好地联系、凝聚和服务青年。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工作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