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捷
(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 四川 乐山 614000)
1996年,乐山省级经济开发区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更名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规划面积120 平方公里,实行“一区三园”的发展模式,以约80 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为中心,联动峨眉硅材料产业园、市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五通桥循环经济产业园,共同发展。“一区三园”之间,独立运行,分属各自行政区划管辖。2013年10月,乐山市委、市政府把市中区车子镇、安谷镇委托乐山高新区管理。这一决策带来了乐山高新区行政区划上的再次调整,更带来了园区管理职能上的重大转变。如何推进“两化”互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乡统筹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快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乐山高新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一新课题。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统一发展思路的作用。乐山高新区在确立了“推进 ‘两化’ 互动、统筹园区发展,建设‘千亿园区’ ”的总体定位后,提出了打造生态科技产业新城的建设目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新区组织镇、村党组织负责人认真分析了乐山高新区面临的七大机遇(一是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互相融合引领产业大趋势;二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产城融合成为主要发展动力;三是成渝经济区强势崛起,区域产业迎来新一轮重大机遇;四是全市实施“千亿交通枢纽工程”,重大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五是优势产业的逐渐回暖,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六是招商项目的落地,为园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七是始终有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三大挑战(一是指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多;二是与周边地区竞争中差异化优势不明显;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任务艰巨)及当前制约高新区发展的体制困境及难题,形成了整体推动开发建设和进一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标高奋进的统一认识。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园区开发的作用。在乐山高新区规划的100 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按照“一区多园、产城融合”的建设思路,托管后的乡镇也纳入了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强力推进征地拆迁,成为拓宽高新区发展空间的首要任务。目前,镇、村党组织一方面按照规划统一部署,积极参与资料收集工作,确保拆迁进度;另一方面积极协调项目建设部门、专业拆迁队与被征地农民三者关系,确保项目开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科学调配。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化解征地拆迁矛盾的作用。大规模推进园区开发必然带来原有住户利益结构的调整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开发引发的社会矛盾在所难免。为及时化解可能引发的各类矛盾,顺利推动项目建设,镇、村党组织负责人主动深入农户开展调查,提前宣传相关政策,介绍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协调处理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具体问题。近年来,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走访谈话、基层夜话等方式与群众开展面对面交流,帮助失地农民开拓创业致富门路,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了园区和谐稳定局面。
1.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优化干部成长环境,加大选拔培养力度,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完善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乡镇之间年轻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等年经干部上挂下派工作。通过换届选举,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学历均为高中以上,平均年龄43 岁,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结构。选准配强了一批党支部书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以更加勤奋、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抓基础、聚人心。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关键靠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按照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文件精神,继续争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努力提高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为加大基层党组织间的互动交流,利用乐山高新区网站及时发布园区党建工作动态,建立乐山高新区党务工作QQ 群、微信、微博,将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流动党员联系起来,有效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大大增进了各基层党组织之间,及各基层组织与上级组织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3.加强基层民主自治,拓宽群众参与党务的渠道。镇、村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行党务公开,积极拓宽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程度,使党建工作始终以党员为主体来展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提高了重大决策议事的公开透明度,设立村(居)务公开栏,党员群众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通过召开党组织生活会,组织党员群众座谈交流、参观考察、学习培训等形式,提升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意识、村务管理能力和创业富民思路,以村民自治提升村务管理水平。
1.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夯实文教卫生事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园区各级党组织把落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纳入到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截止6月,投入资金320 余万元用于教育均衡化建设,积极实施教育建设项目,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力建设农家书屋,村级农家书屋采购书籍3700 套。人口计生工作巩固提升,上半年新生儿出生人数207人,计生生育率95%。投入68.90万资金对两镇卫生院进行维修和购买设备。
2.着力法治示范创建,营造园区良好法治氛围。各级基层党组织抓住法律“七进”,法治示范创建工作契机,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建设法治高新区。结合法律大讲堂、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等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法治精神,努力扩大普法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通过打造法治示范村、镇,法治示范企业,推进依法治理,提高了法制化管理水平,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升了园区法制化水平,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3.着力群团组织建设,丰富园区精神文化生活。发挥好“党建带群建”的作用,着力构建“大群团”工作格局。6月初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车子镇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组建了政策科普宣传、爱老助残等5 支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作用。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妈妈”、“最美家庭”评选。组织区内140 余名团员青年、在校学生到蜜蜂博物馆参观学习,会同高新区消防大队特勤中队两镇中学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园区机关、企业和镇村的文化生活,增进了党员群众对共谋园区发展、共建和谐社会认同。
个别单位和个人没有把党的建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缺乏研究、指导不够。有的把经济建设和党建工作割裂开来,重经济轻党建、重组织建设轻思想建设。表现在抓党建工作思路不清,活动载体不明,组织措施不力。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党建工作也就抓好了,用经济建设代替党建工作。
由于高新区体制机制不健全,内设机构不完善,镇机关干部调动交流少,外出参观学习少,思想比较保守,求稳心理突出。农村干部受文化、阅历和生活环境限制,明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存在老龄化现象,老党员由于年迈体衰,丧失劳动和工作能力,参加组织生活存在困难。年轻党员虽在文化素质、理论水平等方面占优势,但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党员的流动性增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难度加大,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个别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村组,面临“村改居”,缺乏活动阵地。其他村(社区)虽有专门的活动阵地,也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建立了管理制度,配备了管理人员,村级活动中心的卫生状况和办公条件得到改善。但个别支部软弱涣散,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活动次数开展较少、周期较长,致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
1.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全面深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理顺区、镇、村共管的体制,要在基层党委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各部门齐抓共管,统筹协调,给予支持,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2.建立激励约束的物质保障。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来源问题,保障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改善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保护党员干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建立科学培养的人才保障。注意培养村优秀青年、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担任基层党组织干部。继续推行“双岗双惠民”工作制度,派遣党政机关干部帮助村(社区)做好基层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基层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1.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帮助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认清形势,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针对个别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深入、不细致等倾向,大力进行整改。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2.大力加强政策法规学习。深化“依法治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与基层实际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倡导运用法律手段疏导纠纷、化解矛盾。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的农村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政策的严肃性。
3.大力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加快培育高新区科技创新优势,加大政策激励,大力提倡基层干部学习现代农业产业知识,提高科技化水平,提高村干部致富的本领。培育一批技术骨干、科技能手,激发农村党员带头创业的积极性,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1.创新活动载体抓党员作用发挥。探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期化的有效形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种服务岗位,通过广泛开展服务群众的各类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创新组织设置灵活建立党组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在地理位置相近、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的村,建立联合党支部,达到富村带动穷村的效果。在加强本地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的同时,着力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实行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
3.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日常管理。强化党员发展责任,变被动坐等为主动培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优化党员结构。大力推进村级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实现活动经常化、作用正常化、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和农村基层组织民生管理新机制,规范村级有关决策会议的职能和议事规则,定期就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