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创新呼唤柔性领导力

2014-02-03 06:18贺善侃许妙红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领导力柔性领导

贺善侃,许妙红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社区治理创新呼唤柔性领导力

贺善侃,许妙红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社会治理的创新从社区治理的创新入手。实施柔性领导力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的内在需求。柔性领导力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实现社区治理创新内在要求的功能。鉴于社区治理创新基本原则对柔性领导力的需求以及柔性领导力在社区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现代社区治理中的柔性领导力对于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创新;柔性领导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日益显示出重要意义。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社会治理的创新从社区治理的创新入手。实施柔性领导力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的内在需求。

一、从“管理”到“治理”: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1]这是在2011年5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等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2]这一基本思想同样适用于社区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凸显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依据传统思路,一提起“社会管理”,往往主要侧重于政府对社会事务的主导,把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管理活动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甚至认为政府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责任。“社会治理”则不同。“治理”强调的是主体多元性,治理的过程是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平等、密切合作的过程。社会治理虽然依然需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但更强调“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原先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各种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志愿者团体来承担。政府的主导作用仅仅是宏观的规范、调控作用。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策略一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要坚持“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1]即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社会治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层政府的服务责任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十八大报告在提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时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3](P38)虽然还是提“社会管理”,可在实质上已经体现出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社会治理”理念。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两大维度。一是公共服务的对象,即能让大众都能公平公正地享受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产品。二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即公共服务提供者即政府如何保证公共权力坚持公共服务方向。其中,坚持政府公共权力的公共服务方向是关键。

创新基层政府的服务责任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做好如下方面。

首先要变以权力为本位为以公众为导向,致力于服务群众和满足公民的需求。在我国以往的社会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追求效率胜过追求公共服务质量,存在着重权力配置而轻责任归属、重权力行使而轻责任追究等错误倾向。加强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机关的服务型功能,就要改变权力和责任相脱节的现象,强化政府和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和责任机制,履行好服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责,做到敢于负责、勇于接受监督,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只注重对上负责而忽视对下负责的状况。

其次,要创新政府的扶贫救助和财富调节机制。社会发展理应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财富调节机制和救助机制,要以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公平环境,有助于资源配置优化和社会长期稳定为原则。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处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切实保障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的成果。

再次,改革现有的政府运作体制,将社区的经济服务类、社会事业服务类、社会环境服务类等公共服务,纳入一种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民百姓分享公共服务产品的系统,形成一种系统制度体系,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一,制定好经济服务类制度。政府不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不应该既是市场经济中的“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而应成为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的服务者。其二,制定好社会事业服务类制度。要了解市民百姓对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的需求,由下至上(而不是由上至下)、上下结合地形成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制度安排。

最后,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问责制,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问责的重要指标,强化对弱势群体、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问责。构建全流程、立体式的问责机制,使社区有关基本公共服务的决策、执行都纳入问责范围。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策略二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1]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基层领导要提高政策水平,善于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当今社会矛盾的形成往往有多方面原因,既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既有基层干部素质较差、管理方式落后、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一面,也有群众要求过高、不顾大局的一面;既有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冲突的一面,也有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的一面。要实事求是、深入细致地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有的放矢地化解矛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对群众合理并有条件满足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及时解决;对群众不合理或虽合理但目前还不能达到的要求,则也要及时疏导,讲清道理。要建立有效的快速反应系统、执行系统,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防控。做好充分的应变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度,迅速行动,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其次,要把关注民生作为社区治理的主要任务。社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沿。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如动拆迁、再就业、物业管理、居民区环境、老年人问题等等,大量发生在基层或与基层有关。做好基层群众工作,事关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切实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照顾到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再次,把对社会结果的公平调节、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平等社会关系的维护作为建构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建构和实施以公民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策略三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1]

其一,应当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健全信息公开、听证、检举等公共参与制度,建立各类群体与政府、公共领域的沟通渠道,使之成为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协调的主渠道。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应通过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消除社会隔阂,促进社会和谐。

其二,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应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的科学机制。重点向基层组织倾斜,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在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多元化已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趋势。如何使民间组织能够反映“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在协调利益关系中扮演积极角色,是社会治理和社会安全的重大课题。

总之,社区治理创新的根本在于转换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的自治水平,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区。

二、柔性领导力:社区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从“管理”到“治理”,体现了领导理念的根本转折:“管理”在主体上单元化、思路上从上而下、手段上偏向刚性化,“治理”则强调主体多元化、思路自下而上、手段更偏向柔性化。从“管理”到“治理”,呼唤柔性领导观的确立和柔性领导力的强化。

柔性领导观的确立、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所谓柔性领导力,即“以非强制性方式,唤起被领导者的心理响应,变领导者的意图和组织目标为被领导者的自觉行为的领导力”。[4](P163)

柔性领导力在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效用和领导境界上均具有与刚性领导力不同的特点。

首先,在领导方式上,柔性领导力比刚性领导力更注重人性化。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领导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但鉴于实际情况的复杂多变,成文的规章制度难以覆盖各个领域、所有细节,尤其对于难以死扣规章制度的模糊事件和“两难”事件,再好的规章制度也往往“难以应对”。实施刚性领导,难免有时为了遵守规章制度而伤害感情,影响人际关系。每每碰到这种情况,单纯的刚性领导力就需要灵活的柔性领导力加以补充。柔性领导力具有刚性领导力不具备的优越性。柔性领导力比刚性领导力更尊重下属的心理,注意避免走非此即彼的极端,避免办事公式化,力戒对号入座、生搬硬套;力求人性化管理、个性化管理,注意人与事的巧妙结合,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探寻解决问题的最满意方案。

其次,在领导方法上,柔性领导力比刚性领导力更注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性。通过沟通、协调、激励等方式来实现下属内心的服从和认同是柔性领导的一个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柔性领导必然是一种互动式领导,包括建立在彼此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心灵互动、思想互动(交融)和行为互动。柔性领导的互动性体现了领导活动中主客体的高度融合和统一。这种融合和统一说明,柔性领导力不是高高在上、凌驾于被领导者的外在的、强制的领导力,而是得到被领导者真心拥护的、发自被领导者内心的领导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与被领导者高度融合的柔性领导力不再单纯是领导者的领导力,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有的领导力。这一效益是刚性领导方式所达不到的。

再次,在领导效用上,柔性领导力比刚性领导力更具有持久性。实施柔性领导力的前提是把外在的规定和目标转化为内心的服从和认同,是与被领导者高度融合的领导力,是受到被领导者真心拥护的领导力,因此,虽然柔性领导力效用的产生不如刚性领导力的效用产生得快,但是一旦被群众所理解、接受、并加以贯彻,其产生的效用,将是长时期的。在领导活动中,柔性领导力和刚性领导力的效用是相互补充的。刚性领导的着眼点往往在于领导意图和领导目标的及时生效。在刚性领导方式下,法规、制度或命令一经颁布、生效,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虽然领导者也希望大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遵守法规、服从命令,但其重点在于及时统一步调,维护秩序,即使下属暂时不理解领导意图,也没有商量余地。柔性领导则不然,它要求被领导者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和行为的自觉为前提。显然,在领导活动中,刚性领导力与柔性领导力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两种领导力相得益彰。

最后,在领导境界上,柔性领导力比刚性领导力更具高远性。从领导力的实质看,柔性领导力应该属于西方学者伯恩斯提出的“变革性领导力”,即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能对下属产生深远而不同寻常的影响的领导力。“变革型领导包括四大要素:一是魅力或理想化影响,包括榜样、认同、仿效、使命感;二是鼓舞干劲,包括高期望值、激励和团队精神;三是智力激发,包括创造、革新、质疑;四是个人化关系,包括支持性氛围、个别需求和个体发展。”[4](P49)显然,在领导境界上,柔性领导力比刚性领导力更高远。柔性领导力的目的不是仅仅在短期内取得实际效益,而是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塑造优秀的部属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贯彻社区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原则、公共服务原则和自治,就是贯彻具有柔性领导力特点的基层领导力。

其一,社区治理创新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科学民主的决策理念;强调承担以遵循公民意志、服务公民为宗旨的社会责任感;倡导以公共利益、公民权利为重的“公民满意”原则,凡此种种,无疑都是实行领导方式上的人性化。

其二,社区治理创新追求基层领导面向基层群众的回应性,以表达对群众诉求的全新关注;实现由政府本位向民众本位,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换。以人为本的基层领导机构不能是居高临下、敷衍塞责的官僚机构,而应该是肩负服务使命的服务者、社会公仆。它以民众的福祉为基点,以民众的需要为皈依,始终关心、维护和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以人为本的基层领导对社会的治理应是一个权力双向运行、上下互动、互通有无、平等沟通的过程。在此,不存在任何单方面的权威和单方面的发号施令,也不存在单方面的绝对服从。“这充分体现了领导角色的理论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高高在上转向领导共享,包括目标共享、利益共享、困难共享、成功喜悦共享;二是从追求‘个人冠军’转向旨在团队获胜,置身于团队中,而不是凌驾于众人之上;三是从居高临下解决问题转向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勇做先锋,与大家一起共同开创美好的前景。”[4](P55)这无疑是实施领导方法上的互动性。

其三,社区治理创新的自治原则尊重社区群众和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权,在权力的价值取向和定位上,时刻以公众的价值目标作为自己惟一的价值选择,时刻维护人民利益。在执政理念上,强调“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领导机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权力的运行和行使上,始终强调手中的权力需要来自公民权利的制约;强调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自觉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强调除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为己谋私利的权利。这无疑体现了“领导效用上的持久性”和“领导境界上的高远性”。

柔性领导力在社区治理中大有作为。首先,开发社区的柔性领导力,可以促使基层领导树立群众观点和“以人为本”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沟通协调技巧,主动深入群众,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解居民之所忧,提高基层领导的亲和力。其次,开发柔性领导力可以促进社区领导干部转变领导理念,改进领导作风,合理放权,实现政社分开、政企分离,激励社区居民广泛地参与社区事务,培养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推进社区自治进程,还权于民,推动社区管理走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建设和自我发展的轨道。再次,开发柔性领导力,可以提高基层领导的亲和力和协调沟通技巧,促进和谐社区关系的形成。

三、努力开发现代社区治理中的柔性领导力

鉴于社区治理创新基本原则对柔性领导力的需求以及柔性领导力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现代社区治理中的柔性领导力对于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柔性领导力视角看开发社区治理中柔性领导力的迫切性

从当今社区治理的现状看,开发柔性领导力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迫切性。

近20年来,全国各地区陆续对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各城市在加强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工作基础,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从基础工作做起,逐步完善社区治理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总结以往社区治理经验可以发现,柔性领导力的实施是社区治理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诸如,社区治理过程中领导方法的人性化、社区领导服务意识的强化、社区领导体制的简约化、社会组织和居委会自治机制的日益完善、社区文化氛围的逐渐浓厚……,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柔性领导力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而当今社区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可从柔性领导力的不足找到缘由。当今社区治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方面。

首先,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社区治理的要求。传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所存在的弊端虽然随着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所克服,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依然比较严重。在社区治理中,政府该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社区的治理,在社区治理中该承担哪些职能,是关系社区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当前的社区绝大多数都是由政府发起、政府参与或政府规划,并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这就造成社区管理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社区工作内容日趋增加,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弱化,特别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管理体制不顺,社区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较为普遍。社区职能定位模糊,部分社区包揽了一些应该由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公民社会组织来承担的事务,而没有履行本应该承担的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事务。

马上将进入广佛线魁奇路至新城东段、21号线、知识城线的快速发展阶段,新线的筹备工作开展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总结广佛线西朗至燕岗段导向筹备的实践经验,摸索新线导向系统筹备的经验与规律,不断提高新线导向系统筹备的水平,为将来新线导向系统建设提供保障。

其次,过于刚性的领导方式不适应现代社区治理的要求。长期的行政化管理方式使相当部分的社区领导干部依赖科层组织和规章制度,习惯于用“硬性”方式进行领导。改革开放以后,尽管随着社区功能的强化,社区的体制和领导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些领导干部依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管理方式,习惯于独揽大权,不肯放权,怕放下去下边管不了、管不好。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高高在上,怕接触基层矛盾,不善于与基层群众沟通、交流,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差,公共服务意识弱,领导方式缺乏亲和力,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需求。

再次,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社会组织活力不足,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载体不完善、不丰富,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不够,不适应社区治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要求。

凡此种种,都与柔性领导力不足有关。这些无疑凸显了开发社区治理中的柔性领导力的迫切性。

(二)从柔性领导力视角看开发社区治理中柔性领导力的途径

1.重塑社区领导体制,逐步完成由单纯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过渡。

柔性领导力的实施离不开一个能适应柔性领导力的领导体制。这个领导体制应不同于传统的、以集权为特色的科层行政体制,而是有利于发挥灵活力、适应力、创新力,有利于权力下放、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平等参与、上下级之间充分互动的新型领导体制。显然,传统的行政色彩浓厚的社区领导体制不利于柔性领导力的实施。

支撑柔性领导力的新型领导体制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主体的转变。传统的行政领导主体是单纯的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而新型领导的主体更为宽泛,既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或者是社会中介机构,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公民的参与,把公众作为强化领导力的重要力量。

二是领导职责的转变。传统的行政领导职能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管理、行政命令,以服从权威为主要特点;而新型领导在发挥传统的领导职能的同时,更强调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从事公共事务。新型领导把公共事务放在首位,而不是把单纯的管理放在首位。

三是领导权力性质的转变。传统的行政领导权力是行政领导者的专权,难以受到公民的限制和监督;而新型领导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更强调“权力民授”的理念。公共权力为公民所有,受公民监督,新型领导必须承担公共责任,必须对公众负责。“权为民用”正体现了公共领导力的实质。

四是领导性质的转变。传统的行政领导重在效率,重在执行,而新型领导则重在服务。正因为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领导的基本职能,所以,新型领导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新型领导应让公众选择服务内容,判定服务质量,实行“公共选择”。

以上四方面的转变归根结底即是精减上面的领导职能,减少领导机关的工作量,把更多的权力下移、分散,还权于民;就社区治理而言,则需在领导体制上逐步完成由单纯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过渡。这正适应了柔性领导力的要求。

2.构建柔性领导团队,采用柔性领导方式:“率先垂范,共启愿景”。

柔性领导力的实施具有二个重要环节:一是率先垂范,二是共启愿景。

所谓率先垂范,即是身先士卒,保持领先。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K.史密斯(Douglas K.Smith)认为,在21世纪的组织中,如果要在领导方面取得成功,所有的领导者必须学会一种新的技能,那就是追随——追随我们的想象力和目标,追随我们为迈向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原则,追随所有那些将使组织理想实现的人们。他认为,追随,正是一种“保持领先”的方式。在传统的组织中,领导者和追随者是截然分开的,领导意味着制定决策和确定发展方向,而追随意味着服从;而在一个作为和谐整体的新的组织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领导和追随,“在一个有效组织中,人们必须既是思考者又是行动者,既要管理他人又要管理自己,既要在思想上做出决策又要在实际中做出具体的工作。”[5](P29)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懂得,组织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不是单个人,而无所不知的领导已经成为过去,因此,领导者应该学会追随他人,向他人学习;追随团队,带领整体前进。一个和谐整体的个人之间是一种相互追随、相互领导的关系。

所谓共启愿景,即齐心协力,朝向一方,共同奔向目标。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戴维鄂里奇(Dave Ulrich)指出:“有效领导的结果是很简单的,它一定要将理想付诸于行动中。理想表现为许多形式:战略、目标、使命、眼光、预见和计划。不管过程如何,领导者总能激发起人们对于未来的渴望。”[1](P37)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想象,而是去行动,而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善于将理想的意图化为团队的实践,与大家一起共同开创美好的前景。

通过这两条途径实施的柔性领导是一种“不知有之”的领导,领导者不是高高在上,不能脱离群众,而是身处群众之中,是为团队成员提供服务、提供支持、提供情景、提供条件;被领导者在感觉不到被管理、被引导、被带领、被影响的情况下,领导作用却已施加到了自己身上。柔性领导力的作用好比“磁场”的作用,无形而有吸引力、感召力。身处最基层的社区领导者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无形领导力,有了这样的无形领导力,社区治理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3.培育社区柔性领导文化环境,引导社区参与。

领导文化环境是一定的社会或组织中的复杂的信仰、期望、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综合,是为全体组织成员共享的无形的东西。它是在组织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发展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组织精神、道德规范、历史传统、组织制度等。

柔性领导力的实施尤其需要和谐的领导文化环境的支撑。刚性领导力主要是依据职权、规章制度和科层体制发挥效用,而柔性领导力则主要是依靠非职务性的影响力发挥效用,因而文化环境对柔性领导力的作用尤其重要。只有在健康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文化环境中,领导者才能依靠非职务权力来影响被领导者的心理过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使外在强制力转化为外在驱动力。发展社区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的领导文化环境,可以为发展柔性领导力提供文化支撑。

为此,作为城市基层领导者,要发扬人文关怀精神,把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作为进行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利用社区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把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优势,使之成为对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场所和手段;还需要通过举办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居民社区活动的参与度。社区文化活动无疑是践履柔性领导力的最好平台之一。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人民日报,2013-11-13.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EB/oL].新华网,2011-05-30.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贺善侃.解读和谐社会领导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美)F.赫塞尔本,等.未来的领导[M].吕一凡,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李冲锋]

Commun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 Demands Flexible Leadership

HE Shan-kan&XU Miao-hong
(Human Science College,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to innovat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While communities are the basic unit and the frontier of social governance,therefore to innovate social governance is to start from the innov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Flexible leadership is the inner demand for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ng community governanc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leadership decide the functions for realizing the inner demand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Since there is great demand for flexible leadership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 and flexible leadership is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mmun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to improve flexible leadership in modern community administr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

Social governance,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flexible leadership

C933

A

1674-0955(2014)01-0095-07

2013-10-18

贺善侃(1947-),男,上海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妙红(1987-),女,安徽庐江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领导力柔性领导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力21法则》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