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青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识物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唤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实践教学,主要谈谈兴趣在激发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出发点,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我要学”“我能学”和“我学好”的素质要求。
一、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发现美与“我要学”
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论,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对美术教学起着指导意义。
为此,美术教师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兴趣的培养起关键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始终把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艺术美的发现和挖掘。如,在教学二年级“蔬果变变”一课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他们兴趣盎然,上课时,我首先选了几件学生制作得有特色的给予表扬,并普遍给其他完成作业的学生以鼓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播放了一段录像,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各种动物的外形、色彩、基本结构,随后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用蔬菜、水果制作的小动物,并把这些小动物分发下去,要求学生将它们拆散,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研究:一是这些动物的每一个部件是采用哪些手段做成的?二是小动物是如何组装完成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观察、探究兴趣。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就有了三个发现:一是采用了胡萝卜、茄子、苹果等瓜果蔬菜为制作材料;二是使用了切、削、割、刻和接的制作手法;三是用了火柴棍、大头针等衔接材料。这样让学生有了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跃跃欲试的表现欲望。
二、兴趣激发学生的独立性,实现欣赏美与“我能学”
在教学中,教师在培育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应注意从教到学的转化,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尽情发挥。在教学“漂亮的花边”一课时,学生用剪贴彩色纸修饰花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花瓶的下部装饰了图案,我让他们停下来,动动脑筋,很快在花瓶上半部补贴了花边,这时有一名学生仍没贴上花边,却饶有兴趣地剪了只蝴蝶,最后他告诉我,自己之所以没有在花瓶上边装饰,是想在上面贴上剪的蝴蝶,这个图形也可以两边重合,我也明白了他没有采纳我建议的原因。可见,教师在引导的同时,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容忽视。学生浓厚的兴趣投入是实现“我能学”的重要因素。
三、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现创造美与“我学好”
创造美是艺术造诣的最高追求。诚然,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不像艺术创造那样严谨,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技法,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
兴趣是创造的胚芽。在一次美术课上,我让学生欣赏鱼缸中的小金鱼,观察鱼的特征,我在黑板上画出了鱼的轮廓平面图,学生也画了起来,大多数学生画的和我的一样。这时有一位学生仍在观察,接着用小线条画了起来,这位学生说,他从小就非常喜欢金鱼,家中也养有金鱼,他非常喜欢金鱼在水中游动的样子,所以用弯曲的小线条表示金鱼游动的形态。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求知欲,充分感兴趣,在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学生自我创造的火花就会激发。
作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美?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评价方法。因此,教师在美术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心中学习的压力。其次,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对学生随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别是异样表现,我们都要关注。第三,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具备艺术性。美術教材中的内容趣味性强,四个教学领域中结构、内容创新多,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环节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与生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出学生对艺术的热爱,那么兴趣就犹如一把锋利的剪刀,裁剪出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