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段淑云 张庆华 陈敏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医院 南昌 330003)
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王超 段淑云 张庆华 陈敏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医院 南昌 330003)
目的:调查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的科室、职称情况及暴露源的种类和追踪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临床职业暴露(锐器伤)登记表》上报的84名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锐器伤)进行资料分析。结果:84名临床护士发生时的职称依次为实习护士(33.3%)、护师(30.95%)、护士(23.81%)、主管护师(9.52%)、副主任护师(2.38%)。发生锐器伤的科室分布为:外科(64.28%)、内科(16.67%)、急诊科(9.52%)、妇产科(7.14%)、放射科(2.38%);锐器伤主要暴露源依次为:暴露源不明(42.86%)、乙肝(30.95%)、梅毒(11.90%)、丙肝(4.76%)、乙肝+丙肝(4.76%)、乙肝+梅毒(2.38%)、艾滋病+梅毒(2.38%)。结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和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临床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锐器伤的监测工作。
锐器伤;临床护士;职业防护
锐器伤是指被各种原因的缝针、刀片、针头、安瓿玻璃等导致的损伤。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病例中90%是由针刺伤或其他外伤引起的。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在工作中不慎被乙型肝炎(HBV)、丙肝(HCV)、艾滋病(HIV)等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有被感染HBV、HCV、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其感染率分别为6%~30%、1.2%~10%、0.2%~0.5%[1]。据报道,锐器伤尤其是污染的针刺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现将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临床护士锐器伤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如下。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曾被锐器损伤的在岗临床护理人员84名。
1.2 方法 将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后填写医院设计的《临床职业暴露(锐器伤)登记表》进行分析统计,登记表的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暴露方式、利器种类、暴露经过、暴露源严重程度、暴露后处理情况、血清学检查及结果等。
1.3 统计方法 以百分比法。
2.1 发生锐器伤护士职称情况 84例次锐器伤的护士职称构成比为:实习护士28例(33.33%),护师26例(30.95%),护士20例(23.81%),主管护师8例(9.52%),副主任护师2例(2.38%)。
2.2 发生锐器伤科室情况 84例次锐器伤发生的科室分别为:外科54例(64.28%),内科14例(16.67%),急诊科8例(9.52%),妇产科6例(7.14%),放射科2例(2.38%)。
2.3 锐器伤发生暴露源及追踪结果 见表1。
表1 84例次锐器伤暴露源及6个月后追踪结果 例(%)
3.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锐器伤暴露主要集中在低职称的护理人员中,特别是实习护士、护师、护士被刺伤的几率很大。分析可能与实习护士参加工作较短,各项诊疗操作不熟练还未建立自我防护意识有关;而护师发生锐器伤的几率仅次于实习护士之后,几率较护士高,分析可能与护师工作年限长,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对于操作较熟练,对于锐器伤暴露总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工作中锐器伤不可避免,戴手套操作不方便,没有意识到锐器伤的严重性。
3.2 接触锐器多的科室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锐器伤的发生与工作科室、接触锐器的频率有密切的关系。全院外科较内科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更高,分析一方面与外科侵入性操作多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外科护士性格普遍没有内科护士心细有关。从科室分布来看,外科、内科、急诊科护理人员做护理操作时发生锐器伤几率较大,这与患者不配合、躁动、突然体位移动或遭碰撞较易造成损伤有关。
3.3 正确执行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能有效避免发生感染 本院统计的84例次发生锐器伤的护理人员,均在暴露后立即采取了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并根据暴露源情况给予了预防用药,锐器伤后分别在0、3、6个月进行了追踪,所幸护理人员无一发生感染。
3.4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 有资料显示戴手套后,即使遭遇针刺,其感染发生率较未戴手套操作时下降50%。本次调查中外科系统锐器伤明显比内科系统高,有很大一部分是护理人员在进行缝合时被刺伤,在对于已知暴露源为传染病患者或自己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却未戴双层手套,另外有些科室护士长认为戴手套增加了科室的成本。
4.1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加大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的力度,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如实习护士岗前培训必须加入职业暴露防护的内容;对于临床主力军护士、护师的职业暴露防护培训要不断地强化、考核;外科系统的护理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强化“标准预防”概念,用知识有效地保护自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
4.2 在各项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 护士如被各种锐器刺伤后,接触到含病毒浓度的血液、体液时,只需0.004 mL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护士感染[3]。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要求所有的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如取下的锐器应立即放入锐器盒中,手术室中器械使用弯盘传递,职业暴露后正确执行局部处理操作等。
4.3 加强锐器盒的使用 科室要配备充足的锐器盒,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及时丢弃于盒内,锐器不要放在弯盘内进行二次分检,特别对血源性疾病病人使用后的锐器要谨慎处理。为不配合的患者治疗操作时,应有助手协助和必要的约束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4 加强职业暴露的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职业暴露的监测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上报。目前我院在锐器伤的管理上制定了登记上报制度,制定了锐器伤的处理流程。但对暴露源不明的病原学监测制度尚不完善,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
[1]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 (3):216-217
[2]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3]谢懿,何绪屏.68例锐器伤和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7,7(11):112-114
R47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2.053
201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