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邵静
景观设计师与观赏者的精神对话
——浅论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文·图 ◎ 邵静
景观融入文化的内涵与意蕴已经成为当今规划设计的必经之路,大众观赏者们在美观动人的风景之中感受人文的色彩,同时与景观设计师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与互动,也必将成为未来的观赏期望,然而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景观与文化的交织以及对场地文化的挖掘提炼往往是一处技术难点,而当景观规划设计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设计之中后,有时却也难免牵强,带来了很多苦恼和困惑。本文将以客观准确的态度从设计师与观赏者两个角度出发,梳理文化与景观二者之间多维度的辩证关系,并关注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随着科学的不断介入,景观的概念也随之扩大。现代意义的景观(Landscape)已跳出了单纯视觉的约束,代表着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可见文化最初的生成便与土地植物息息相关,“而景观需要活生生的关于土地的知识情感”,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便不言而喻了。
如何在景观中体现文化,在学术研究领域早已不是陌生的论题,实践中同样如此,从第一代的景观设计师开始,已经需要面对并且考虑这个不容小觑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大众心理对于文化与精神层面追求的提升,这样的诉求更是亟待回应。然而当今业界仍然有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师将文化在景观中的塑造单纯地寄托在景观小品(如雕塑)上,并且认为这就是体现的全部和捷径,虽不知这只是其众多体现方式中的一个方面。景观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远远不止如此,设计本身在土地上留下的是一片真正的文化印记还是永久的疤痕,所提炼的景观文化是否能够引起观赏者们的共鸣而使其产生文化归属感,这是我们应该时常思考的问题。
图片说明1.文化在景观中的具体表现2.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
笔者将文化在景观中的体现分为两类,分别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图1)。文化在景观中广义的体现似乎只可意会,因为这种体现不仅仅需要设计师对于景观文化视角的把控,也包括其关于文化研究的深度,同时对景观观赏者的文化素养和背景以及审美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此的理想状态下,前者所要表达的文化片段,意象情感才能被后者所捕捉并感知。
日本园林设计师兼禅宗法师枡野俊明就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在京都“龙安寺的盛名就在于它的枯山水庭院。十五块岩石,三两个组成青苔围绕的小岛,被细细耙制过的白色沙石环绕,在岩石身后作为背景的是一面有着低矮木屋檐的油渍岩泥墙。无论你坐在哪个角度,只能看见十四块石头,只有靠禅宗冥想才能获得足够的精神启示,才能透过你的内心看见完整的十五块石头。”内心极度浮躁的人们根本无法用心地去体味这枯山水中的禅意,领会它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文化在景观中狭义的体现包括场景再现,设计因素的赋予润色等方式,同样需要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在杭州,“西湖之妙,在于湖裹山中,山屏湖外,湖和山相得益彰;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都能成美景。”体味以往古人关于西子湖的描摹,才会深谙她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韵味,身临西湖才能感受她如何被奉为抚慰众生的人间天堂,去想象苏东坡如何成就了西湖的堤岛,去发觉西湖承载的文化底蕴是怎样的深不可测,西湖之美因为历史上有迹可循,便可以修旧如旧般的神奇保留与再现,也不失为文化符号的用心留存与怀念。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景观设计师认为文化在景观中完美的隐喻过于艰难。因为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渗透还是实实在在地场景演绎,都需要太多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因素,看似飘渺难以把控,似乎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深层情绪,所以他们在场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便有意无意间忽视这个灵魂性的问题,但却不能无视。否则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创造出的景观作品成为权利和欲望的宣泄,成为承载暴发户气质的出口。
中国的现代景观之路如此开放,大众性是它的胎记,也是脱离其母体——中国古典园林的根本区别之一,观赏者在景观场所中体验到来自各方不同能量的碰撞,景观的力量和影响力有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无论是广义的标准还是狭义的规划都需要设计师与观赏者两个媒介的精神对话,景观有自己的表情,观赏者们读懂了风景的表情,便是二者的精神交流。看到的风景有时是忧伤的,有时是凋零的,有时则是繁荣的美。景观也是一个容器,它需要记忆,需要故事,需要让普通的大众置身其中之时感受到设计师内心的语言,感受正面的文化,这是理想,更是责任。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C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文化与景观无可厚非都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有地域性,景观强调场所精神,而任何场所都具有可读性,凭借我们的经验去解读和领会,就可以从场所中找到大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信息。
英国海德公园中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the Diana.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 Fountain)就是一处具有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采的场所,喷泉位于伦敦海德公园蛇形湖畔左岸,是为纪念1997年8月辞世的英国王妃戴安娜而建。
圆环形的水渠安置在开阔的绿地之上,形式上它光滑柔顺,与周围的地形和植物完全的融为一体,如设计师Gustafson所言,它恰似一串项链被温柔地佩在原有的景观之上。方案从一百多个艺术家的想法中脱颖而出,喷泉的形式反映了王妃的博爱与内外并蓄,比起其他的方案,最终的效果看上去似乎内敛平静,但是置身于富有历史感和承载地域记忆的场所中,就会激起我们对往昔的追忆和想象,感受到戴安娜王妃包容与宽厚的一生,场所记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笔者在规划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于纪念性景观的深度探索。项目是为了纪念新中国在金银滩研制两弹这个历史事件,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师将所要表达的主题升华为“和平”,并将此在场地上体现。
“纪念园钟摆式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路径上可以根据需要经营任意一点与高潮点之间的视线关系,路径是独立的和唯一的,行进在这条路上,目标在远方若隐若现,始终提醒游者它的存在,人们却无法径直往赴,无论路径有多曲折,只有完成路径全程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zigzag图式还存在一个针对原子城的很重要的暗喻,即试图告诉后人,中国自主研制原子弹氢弹之路是极其曲折和艰辛的,但同时又始终充满了希望,这种希望源自万众一心式的对自身信念的坚守”。使观赏者体验到场地空间与纪念性意义相结合的完美演绎。
所以在景观文化的体现与营造中,关注场所精神,挖掘场地内在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会成为文化在此沉淀的催化剂,关注日常,关注朴实的生活轨迹,诠释文化的自由与景观的包容。
景观可以成为城市的记忆。在城市中,人们居于有人之所,坐于可坐之处,喜欢相遇。而人造的景观自有生命,并与城市文化与文明的兴衰紧密相连,它总是能触动感官,却不需要以夸张来取胜,即使平凡的设计也并不平庸,因为文化不是传播更需要传承,正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是自我节制的典范。
对文化的尊重和准确的提炼是景观规划设计过程的升华,也是设计师难得的自我修行。追溯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回顾“园冶”,思考“天人合一”的境界,或是创造发现场所精神,提升景观的品质,都不失为文化在景观中的体现之路。无论在什么时代,人类对于美的历程始终追寻,从抽象到具体,从写实到写意,从感性到理性,最终文化积淀为形式,想象与思想积淀为感受,凡此总总,都需要景观规划设计师始终怀着崇敬的心去探索去研究。
邵静 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师,同济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