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珂,张乃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有印,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积极贡献。”基层党组织处于党组织体系的基础地位,其所承担的功能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党的工作实践中,不同领域的基层党组织承载着不同的实践功能,不同层次的党组织也往往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在功能发挥上有所侧重,其履行功能的范围、内容方法和着力点也存在差异。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等院校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是高校党委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所在,更是党联系高校师生的桥梁纽带。高等院校承担着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高等院校内部和外部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加强和改进联系服务师生机制、创建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有利于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党员的宗旨意识,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办学水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当前形势下,高校事业发展迅速,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院系专业调整、教学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学生管理及就业等改革无不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此背景下,高校师生对校内外的改革发展高度关注,要求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权意识日益强烈,要求实现自身价值、满足自身发展的心情也愈加迫切。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压力日益加大;而生活压力也随着物价持续上涨、高房价、就业难等问题随之加重,一些高校师生遇到了实际困难。这些新情况,对高校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面对这些新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做好高校群众工作,从而能够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动员广大师生参与和支持高校改革。然而,就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运行现状和组织环境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就宗旨意识而言,从高校党委到高校基层党组织,都应遵守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这一宗旨,但进入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实践层面,就产生了差异。有些高校,在基层党组织经常性深入师生、倾听师生心声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即使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由于制度条款过于宽泛,内容不够具体,对工作实践的指导性不足,执行起来弹性较大。在监督和考核不到位的前提下,很多制度就容易成为虚设,从而导致基层党组织职责不明确,作用发挥不充分。
走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而言,也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群众工作模式。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中,最常用的是集体座谈、个人谈心等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交流直接、沟通充分,但是受制约的因素也较多,从而影响了联系的频次和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的普及,E-mail、QQ、飞信、微博、微信等现代沟通联络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凭借。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师生的渠道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是教育单位,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权力部门,虽然在教学管理、事务审批、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方面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但文牍主义、以会议落实工作,部门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导致官僚主义之风在高校管理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领导调查研究不深,听取一线师生的声音不够;职能部门存在一些部门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管理僵化、服务基层师生不够、推动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不够扎实,群众观念淡薄,对师生的呼声和诉求反应不够敏感,不愿做、不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
高校的党代会制度、教代会制度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但在工作实际中,有些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的作用,甚至一些直接关系师生员工利益的重大决策并没有通过民主程序,使得师生员工不能充分参与民主管理,进而导致民主监督缺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民主程序充分表达声音、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的制度设计往往形同虚设,反过来挫伤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之所以造成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有些高校党组织负责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高校基层党建重视和投入不够;有些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还有待完善,缺乏成熟稳定的党内科学决策机制,党代会和党的全委会制度未能真正落实到位;有些高校党组织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还未建立,基层党组织运行缺乏活力;有些高校党组织未能与时俱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已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性”,注重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效果,如果党建工作不讲“实效性”,不仅无助于党的自身发展,更有害于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体现有效性”的角度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克服种种形式主义,以实实在在的效果为目标,在创建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丰富党建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方法机制等方面予以积极探索。所以,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师生机制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开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功能,把基层党建的主要任务定位于促进基层师生群众的利益表达、有效服务党员和群众,通过切实有效的服务凝聚广大师生员工。二是尊重党员群众的理性诉求,通过完善不同维度的沟通协调,促进不同基层群体的利益表达与整合。三是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主体的素质能力,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四是探索积极有效的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方法,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效能,形成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常态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广大师生联系最直接、最经常、最密切,是党组织密切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高校师生是其主要服务对象,基层党组织应该为广大师生做好联系服务工作。具体而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内涵主要体现在:服务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服务党员成长进步、模范带头。就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而言,高校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师生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在经过系统、严格的培养之后,一部分师生加入了党组织,成为预备党员或党员,从而享有一名党员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高校师生党员整体具有知识水平高、青年比例高、思想文化活跃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党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同时,如果对高校师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对党员权利义务认识不够、党性意识不强、纪律性涣散等问题。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和加强教育培训力度,让高校师生党员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严明党组织纪律,从而使师生党员产生提升自我,争当先进的思想动力。
基层党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和党员加强联系的有效载体。但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运行实践中,很少开展组织生活或者开展的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基层党组织纪律涣散,组织活力不够,时间一长,党员和党组织的关系就相应弱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以党组织生活为着眼点,认真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党员的权利,确保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坚持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制度,通过持久、切实、有效的组织生活,让大家增强自己作为党员的角色意识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进而密切党组织和党员的联系。
在网络时代,信息化在我国的党务政务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言,高校师生党员大都具有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所以推动联系服务方式创新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站建设、网络服务流程设计、远程服务沟通等手段,积极探索网上党校、网上支部、网络课堂等多种网络组织生活模式,拓展“三会一课”等传统组织生活的内涵等加强服务方式创新。为党的政策宣传、诉求表达、联络沟通、信息反馈等提供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党员全员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党员发展、教育培养、考核监督等各项工作的动态管理,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降低基层党组织与师生党员联络成本,又可以实现双方的充分沟通交流。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中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校师生自身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发挥自身扎根于广大师生员工的优势,加强党支部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沟通,及时聆听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声,掌握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一些党员和师生的实际困难,为党员师生解除排忧解难,特别要关心青年教师党员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完善党员谈心交心制度,访贫问暖、困难帮扶制度,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畅通党员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处理党员提出的求助申请;建立困难党员和师生的台账,定期开展帮扶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广大师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缺乏评价机制,就不易明确导向。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怎么样,广大师生最有发言权。所以,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把广大师生是否满意作为创建服务型党支部的根本衡量标准,探索积极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考核指标,定期组织服务对象对基层党组织进行评议,上级党委依据这些评议结果奖优惩劣,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定期评优活动,通过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建立起对基层党组织的激励机制。此外,基层党组织应注意培育和挖掘成绩突出的典型基层党组织和模范党员,发挥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感召力。
[1]朱佩明.强化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思考[J].探索,2009,(6).
[2]王劲松.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与高校党建工作探讨 [J].党史文苑,2011-02.
[3]毛荣生,王青云,彭曦,曹姝.论高校党组织群众工作方式的创新 [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08.
[4]徐丽芳,江文琳,余珊燕.关于建设服务型高校党组织的调查与思考——以汕头大学为个案研究 [J].山东青年,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