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工会学院,北京 100048)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工会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主张主要从国家层面上和地区层面展开。
在国家层面上,美国国内有影响力的工会结成联盟,强调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尤其强调国家要积极保护制造业,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共同推进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美国工会是通过影响政党选举来实现自己的政策主张。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美国工会投入资金和志愿者支持民主党。工会希望通过政府干预经济实现自己的政策主张:如工会希望的2009年联邦健康保险立法获得通过;政府成功地推行失业救助计划;奥巴马总统和亲劳工的劳工局局长黑奥德和劳联-产联的领导同时出现在五一劳动节上;政府和工人运动领导人希望合作,以制定出更多加速经济恢复的政策。当然美国民主党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没有完全得到工会的支持。工会和其它进步组织希望奥巴马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与他们期望的政策是一致的,但是这些政策受到社会一些媒体和组织的批评,工人希望的这些政策没能得以实施。例如雇主自由选择法案 (Employee Free Choice Act(EFCA))。很多分析评论认为,这个法案使工人组织起来更加容易,但是这个法案在国会没有通过,工会会员非常失望。但是奥巴马政府还是在共和党和一些社会经济组织反对情况下,任命一批支持工会或亲劳工的人到联邦政府机构中工作。例如任命美国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和劳联-产联的前律师贝克尔 (Craig Becker)到联邦劳工关系委员会工作,任命黑奥德 (Hilda Solis Doyle)为劳工局局长。
由于美国工会组织率在各州差异甚大,因此美国劳工运动更多地是地域性的。2008年底,当经济危机开始的时候,约为1600万的工人,占工人总数12.4%是工会会员。美国大约一半的工会会员 (约为800万)集中在加利福尼亚、纽约、宾夕法尼亚州、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六个州。在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工会很少。美国每一个州有自己的劳工联盟,每个州工会对经济的影响都有自己的标准,这对美国工会采取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具有较大影响。同时,美国工人运动侧重于某一行业,比如公共部门占37.2%的工人参加了工会,而私营部门只有7.2%的工人参加了工会,工人运动影响力就不同。美国的工会运动不能形成全国范围的规模,这种现状限制了工会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美国纽约时代杂志的记者斯蒂芬 (Steven Greenhouse)在2009年总结说:“美国劳工运动与欧洲的不同,美国工人很少再上街了,即使失业率飙升,工资和福利锐减,美国工人也很少上街。美国工会的战略更多地体现在在议会上争取支持,而法国和希腊的工人更多地是罢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领导人利奥 (Leo Gerard)说:“比示威游行更加聪明的应对裁员的做法是推动国会和州议会制定更多的刺激计划,最大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德国工会联合会 (Confederation of German Trade Union(DGB))是国家级工会。德国工会联合会认为全球经济危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过去30年来私有化政策的后果。这种政策主要表现是管理不严、过于自由、低工资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私有化。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对经济危机负责,工人不应对此承担责任。德国工会联合会认为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监管非常重要,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避免下一场危机。2008年10月,德国工会联合会提交了一封报告,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消费和挽救就业,其中大部分投入到教育、健康、绿色能源和公共交通上。
德国工会要求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降低成本,减少裁员,而不仅仅是降低工资。德国工会倾向于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一是建立三方协议控制大面积裁员避免大规模失业;二是通过缩短工作时间并给工人提供培训保留工作。缩短工作时间并提供培训的措施在保留工作方面很有成效,有助于雇主保留熟练工人,一旦经济复苏就会大量需要这样的工人。目前德国工会在努力把这种协议延长。
德国工会积极要求增加工人的收入。2008年10月德国工会最有影响力的德国五金工会提出工程和技术产业工人的工资增长8%。他们认为工人收入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差距太大,经济危机尤其加大了这个差距。通过艰苦的谈判,最后赢得工人工资增长4.2%。同时,德国五金工会为应对经济危机,提出刺激计划,保证在2009年保留和创造两百万个就业岗位。
2008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呈现衰退。第4季度日本GDP成长率较前年同期下降12.7%。经济恶化使就业市场变得更加脆弱。为了应对日本雇佣情势的严峻变化,日本雇主团体“经团连”与总工会于2009年1月15日联合发表“雇佣安定与创出”的劳资共同宣言。建议政府降低失业给付申请要件,扩大雇佣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公共职业训练,协助失业者转业,使劳工的技能符合社会及企业需求,等等。日本总工会为了实现创新就业机会的主张,提出“180万人雇佣创出方案”:即以3年为期,创造180万个工作机会,使失业率降至3%以下。
印度工会认为全球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当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他们就会想法设法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印度工会认为,经济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和私人资本之间的基本矛盾。因此,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工会应当寻找共同的基础,建立合作以及采取共同的相关行动。经济危机对印度来说是灾难性的,印度94%的劳动力都在非正规经济中就业。印度工会努力维护工人的基本权利,如集体谈判权、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和健康以及培训等。为了使工人实现体面劳动,印度工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提高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印度工会也努力保护非组织化的、非正规工人的权利,保护边缘地区工人以及妇女们的权益等等。主要包括:争取能够创造更多就业的经济政策,提高非组织化工人的生活条件,争取对农业更多的投资,消除贫困,支持平等的、正义的包容性增长;对非组织化的工人和农业工人进行全面的法律保护和社会财富制度;组织游行和集会反对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就业和生活的危害,为妇女在工资、就业以及工作条件等方面争取平等权利;全面禁止童工;提高工人们的健康意识;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工人组织起来;对工会领导进行最低工资标准及相关法律的培训,等等。
巴西是多元工会国家,最知名的规模较大的工会组织是CUT/FS/UGT/CTB/NOVA CENTRAL/CGTB。巴西工会认为工人是经济危机的第一受害者。因为经济危机,工人失去了工作,减少了收入。2008年危机刚刚开始时,工会呼吁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稳定食品价格,减少食品以及其它生活日用品的税收。呼吁政府和其它社会成员参加三方协商以提高工业竞争力。同时也呼吁工人加快生产,减少劳动时间,在保持原有工资水平基础上,提出工人工资在最低工资标准上增幅30%。
经济危机强化了工会的团结。2009年1月巴西工会在里约热内卢集会,制定了《工会行动纲领》。行动纲领涉及国家经济。工会鼓励政府扩大失业保险,增加对工人培训基金的资金投入。要求政府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政策和行动保护就业,保证巴西工人的利益。同时,巴西主要工会组织向政府递交请愿书,请求政府保护劳工权益,促进就业,同时要求雇主不要解雇工人。雇主组织要求政府和工会接受缩短工作时间,减少工资。作为回报,雇主组织承诺不解雇工人。经过多轮谈判三方签订了协议。参照此协议,其它行业工会都签订了关于缩短工作时间和减少工资的协议。巴西工会在巴西社会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巴西工会努力建立社会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对巴西经济恢复做出重要贡献。根据经合组织对34个主要经济体的测算,巴西是少数几个能在2009年避免经济衰退的国家之一,这其中有工会的功劳。
国际经济危机是南非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引发了南非大量失业和其它社会问题。如物价飞涨,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下降,工人罢工等等。南非工会认为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国际经济危机让发展中国家来承担损失是不公平的。工会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危机。南非工会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强调要维护工人的短期利益,又要维护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南非工会采取的措施有:制定产业政策时要把创造就业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政策等方面;工会支持政府调整农业政策,支持政府提高边远贫困地区穷苦人的生活水平;呼吁国家更多地关注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要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民健康;呼吁国家调整金融体制以支持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工会要更多地关注能力建设,尽可能地为工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发展本地生产和就业;投资技能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机构和学习工作场所建设;等等。在保护工人利益方面,南非工会组织了以为工人争取收入和权利的罢工。2009年7月南非建筑工人的罢工,为自己赢得了12%的工资增长,也展现了南非工会在经济危机时期动员和组织工人的能力。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工会都认为工人是经济危机的第一受害人,也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群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工作及个人工资收入。因此,各国工会都提出要看到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工人们,尤其要把保护工人的就业放到首位。2009年3月,欧洲工会联合会发动了口号为“消除危机:以人为本”的欧洲运动,这场运动是以欧洲工会联合会的五点计划为基础①五点计划是指欧洲工会联合会的82个会员组织在2009年5月底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达成的计划,一共五点:通过扩大欧洲复兴计划中的投资来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更强的福利制度以提供更多的安全与平等,避免社会排斥;更强的工人权利保护以及消除占主导地位的短视的市场原则;通过更强大的集体谈判来获得更好的报酬;把欧洲的团结作为反对过度金融资本主义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欧洲工会联合会还呼吁欧盟理事会对工人的基本权力采取明确的、有约束力的承诺和保障。
为了保护工人的就业,各国工会都支持政府扩大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救助破产企业,为工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德国工会呼吁欧洲的政策要有根本性改变。其中必须大幅提高对教育设施的投资比重以及对教育质量提升的投资,他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公共产品,也是一种基本人权。在工资政策上,德国工会积极要求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率,努力扩大最低工资的范围及标准,保护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在美国,工会支持政府救助破产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保住了部分工人的工作岗位,也使通用公司正在逐步恢复生产活力。
2009年2月南韩工会联合会 (Federation of Korea Trade Union,FKTU)与雇主团体总会倡议“大社会共识”,获得南韩劳动部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支持,并签署了四方协议,宣布共同承担痛和携手对抗经济危机的决心。
新加坡劳资政三方签订了四项承诺,把新加坡努力打造成为“最有利贸易的经济”、具有“最团结的三方关系”、“最有爱心的劳工运动”和“全球最亲劳工的国家”。
与政府合作最典型的是美国工会。美国工会通过影响政党选举达到与政府合作的目的。他们通过社会运动提升社会正义,应对经济危机。比如通过支持医疗保险改革促进社会保障的完善等。同时,民主党也推行了刺激经济的政策,做了重要的支持劳工人事任命,广受关注的医疗保险改革正在推进。在奥巴马就任总统后不久签发了莉莉莱德贝特公平薪酬法案 (Lily Ledbetter Fair Pay Act)。在这个法案框架下,工人要提起同工同酬诉讼更为容易。
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更加突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基尼系数都在过快增长。工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比重在下降,工人工资增长缓慢,低收入工人人数迅速增加,中产阶层人数减少。但是反过来资本收入增长很快,基尼系数迅速增大。德国、韩国、印尼等国家的基尼系数增长更快,尤其是德国。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的收入不平等和贫困增长速度都比其它经合组织国家要快。
不平等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新自由经济思想影响、全球自由贸易的深化、竞争加剧、公共服务减少、工会的弱化等等。尤其是新自由经济思想所带来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如工人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差,收入越来越低,房地产和股市泡沫越来越大,政府赤字和公共债务越来越多,等等。这些都是在新自由经济思想及其指导下的经济政策的失败。收入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其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从国家层面来看,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使社会需求减弱,大众消费被抑制;生产力降低,使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亦被削弱。在国际上长期以来主导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增长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怀疑,人们担忧经济全球化的理念及其未来的发展后果。
各国工会认为,要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需要从战略和政策两方面着手。战略上要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定经济持续的包容性增长 (sustainable inclusive growth)的战略。巴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银行资金的市场流动性,降低银行基准利率;为支持出口企业,干预外汇市场。巴西政府通过减税促进消费增长,进而促进就业。这样既扩大了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巴西政府兑现了工资增长承诺,工人最低工资实际增长6%。同时巴西政府提高了养老保险覆盖率,使近90%的65岁以上老人获得了养老保险,1110万个困难家庭获得政府补助,使不平等的程度得到了遏制。这些措施使巴西的基尼系数大幅下降。2009年巴西GDP是负增长,到2011年巴西的GDP增长是2.74%。
从政策上讲,大多数国家工会都积极支持政府改革税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
集体谈判作为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法定制度为广大工会采用和推广。在经济危机中,各国政府大多要削减公共支出,其中主要就是控制工资支出。对于企业就是为降低成本而要减少工人的工资。因此,工会必须要加强集体谈判以使工人的工资收入不被大幅削减。
欧盟各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工会,提高工会集体谈判的能力。工会支持政府的经济增长政策及收入再分配改革,工会在行业层面上加强工资谈判和协调,要求提高基本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比例。
在越南,经济危机使工人收入锐减,工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工人和雇主的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为了应对经济现状,越南总工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在基层,工会参加工资法规制定,积极组织工资集体谈判。如今越南有67%的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在行业,越南产业工会参与制定了产业 (或行业)工资政策和劳动协议;在国家层面,越南总工会积极参与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及工资政策的制定。
经济危机使韩国失业人数增加,非正规就业的人数增加,收入差距扩大,低工资收入的工人也在增加,工会集体谈判能力被削弱。面对这种情况,韩国工会积极应对: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政策和工资政策的制定,努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与劳动力市场机构的沟通,提升工会的集体谈判能力;检讨税收制度,敦促政府更多地关注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经济危机中,培训成为工会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各国工会把培训作为加强工会建设、提高工人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新加坡工会。新加坡工会联合会应对经济危机最显著的办法就是实施“工人技能升级培训计划”和“工作信用计划”。经过新加坡工会联合会、雇主联合会和政府的三方努力,工人技能升级计划和工作信用计划已经成功得到实施。“技能升级计划”即对有工作的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和升级,也对没有工作的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和升级。为了鼓励企业多送工人去参加培训,政府为大部分的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如果工人因为参加培训而耽误了正常工作,政府将补偿企业的损失。在低谷时期为企业和工人储备技术,也是一种投资。“工作信用计划”是新加坡政府为防止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大规模解雇工人而设计的。在这个计划下,政府为工人保留工作岗位的企业提供部分工人工资。也就是说,没有被辞退的工人工资是由政府资助的。这个计划使10万余家企业受益。
西方国家由于强调工会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工会处理问题的意见难以统一,影响到工人运动的有效开展。如今,西方国家工会已经认识到,在产业结构和会员结构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为提高工会的影响力,工会结构必须改革。工会结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重组和外部合并。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工会主义组织模式,不仅组织和动员内部会员,并且也对未加入工会的基层工人进行组织和动员,引导他们支持工会。美国工会正在考察新的组织模式有效性;日本工会正在推进新的产业结构联盟;韩国工会同意避免罢工行动,在工会、资方、政府三方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其它组织参与,签署四方协议,其社会共识的基础更为稳固;等等。
集体谈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也是现代国家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方法和有效手段。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工会积极利用集体谈判制度保护工人的权益,不仅保证了工人的工资福利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劳资矛盾。德国工会推行的行业集体谈判模式,提高了集体谈判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主要是在企业层面操作。总的来讲,大型国有企业推行的较好,中小企业有些不尽人意。中国企业应建立多层次的集体谈判模式:把企业层面、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集体谈判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立体式谈判体系。尤其要注重行业层面的集体谈判,发挥行业组织在谈判上的组织优势、技术优势,解决中小企业单独谈判时“不敢谈”、“不会谈”甚至“不能谈”的问题。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这种行业集体谈判是规范行业劳动关系、维持行业良性竞争秩序的有效手段。
经济危机中,各国工会都竭力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在宏观上为工人权益的保护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我国各级工会参与有关职工权益政策的制定有明确规定:如“国家机关在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研究,听取工会意见。”从法律规定上赋予了工会的相应权利。
经济危机中,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工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会,都注重联合社会力量维护工人的权益。德国、美国和韩国等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代社会治理主要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他们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治理需要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我国工会有政府的支持,但工会维权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充分借助其他社会组织,为职工群众权益的维护增添力量。
培训是职工的最大福利,也是各国工会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工会和企业以及政府联合起来对工人进行培训,提高工人的技能和素质,提高了工人应对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也为企业未来发展积累人力资源。教育是中国工会的重要职能,也是中国工会的优势。各级工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职工的就业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经济危机中各国工会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工会组织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工会会员,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工会的吸引力,提高工会组织率。中国工会同样面临工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考验。这就需要工会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着手,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工会干部的领导力,加强工会的凝聚力,这是工会自身能力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