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角色外行为培养探究*

2014-02-02 19:48刘宇楠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团成员个体

刘宇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组织集团活动是通过构成组织的个体完成自身任务来达到整体的统合,但是组织成员个体所完成的自身任务只是组织集团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职责。组织集团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适应瞬息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时刻调整集团内部的职责分配,以期达到正常运转的效果。但是任何集团不可能把所有工作都细分到位,因此角色外行为就越来越多地受到组织集团的青睐。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行为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时代的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享乐主义、金钱本位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责任缺失、集团意识淡薄等问题凸显。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完成角色外行为使之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已成为各高校亟待研究的社会性课题。

一、大学生角色外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培养顺应新时期和谐雇佣关系的期望

社会交换理论表述了组织集团和成员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组织集团为成员个体提供物质及精神报酬,成员个体作为回报会为组织集团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一交换理论中,组织集团和成员个体相互投资的关系模式被看作是最为和谐的雇佣关系。组织集团除了为成员个体提供相应的劳动报酬之外,还会为成员个体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培训等额外的物质及精神福利。同时作为回报,组织集团也期待得到成员个体除了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核心工作外,还会从组织集团的角度出发,为提高组织集团绩效而完成益组织行为、角色外行为。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履行角色外行为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为所属组织集团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新时期高校把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再把目光只锁定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学生除了掌握精准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除了较好掌握专业知识、善于应用专业技能外,大学生还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懂得团队协作、谦让及奉献。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学生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高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好完善的培养规划。其中角色外行为作为团队精神及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体现,无疑应是高校培养人才所必需重视的内容之一。

(三)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是现阶段全民需要树立的思想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行动指南。那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导向也必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求。角色外行为作为一种益组织行为,它的起点是友善的,通过自发的、无偿的、互助的行为,为组织集团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和谐,是一种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体现。因此可以说,高校对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敬业”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二、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特点

为了探明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不记名方式对哈尔滨市三所高校的26个社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高校大学生在社团组织活动中的行为特点,本文对大学生角色外行为定义为:在组织成员的任意行为中,不属于正式职责范围内,却能促进组织绩效的生成,或为组织带来既得利益的组织成员自发的行为。其中将大学生在社团中的角色外行为划分为积极的行为和维持的行为两类。积极的行为是指为使社团发展得更好,主动为社团设计活动规划、娱乐规划,为社团责任人提供帮助的建言行为;维持的行为是指为维持社团活动而采取的行为,比如替不在的社员交会费,主动向外界宣传社团活动等。

通过平均值的计算得出,维持的行为比积极的行为平均值高。为了检验它们的差异,将两者的平均值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获得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t=3.137(p<0.01),证明维持的行为和积极的行为的平均值存在有效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高校大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维持的角色外行为,即经常向外主动宣传社团活动,帮助社团组织纳新,帮助社团组织成员改正错误等。相对于维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中包含着主动帮助社团管理者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在大学生看来有点阿谀奉承、曲从拍马、努力讨好的嫌疑,所以主动为之的学生较少。同时积极的角色外行为中,积极为社团活动出谋划策、提出创新意见等建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社团的管理者留下好印象,但也会让同级的社员产生差异感,使自己和其他社员的关系恶化,因此很多大学生并不愿意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得过于突出。与之相反,维持的角色外行为虽然包括指正其他社员错误的行为,这一行为有时会令对方感到不愉快,但是方法恰当的话,还会促进团结,同时也体现出了自身刚正的一面。因此很多大学生考虑到社团整体利益,即使自己有一些小损失也不会太过计较,这是因为这种行为符合他们自身认可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二)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角色外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选取大学生对社团工作满意度、个人情绪因素、自我意识、职务有无以及性别差异为影响因素探讨它们对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影响。

为了探讨满意度、个人情绪和角色外行为的关系,对满意度、个人情绪和角色外行为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人满意度的主效应 (F(1,196)=5.51;p<.05)、目标满意度的主效应 (F(1,196)=13.73;p<.01)和立场满意度的主效应 (F(1,196)=35.95;p<.01)显著。而情绪的主效应不显著,同时,满意度、个人情绪与角色外行为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也就是说,不管情绪好坏,满意度越高的人完成角色外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工作满意度高的组织成员,更加认可组织集团的发展模式、成员架构、归属感和成就感以及奋斗目标等。同时,在日常的组织活动中会有更加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激发组织成员自发履行角色外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情绪对行为影响的个体差异性,在统计分析上有着明显的随机性和发散性,因此,个人情绪对角色外行为的影响不明显。

自我意识中的公我意识被看作是在组织集团中可被他人所了解、显露于外的、会受他人行为所影响的某些自我意识。公我意识强的人,行为往往受群体中公共规范的影响,比较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目光,会为他人的期待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具有较强公我意识的人,在集团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出采取遵循组织规范的行为倾向。然而,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角色外行为的方差分析结果却显示,只有私我意识的主效应表现为显著 (F(1,196)=6.04,p<.05),而公我意识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表现为不显著,这说明大学生角色外行为与公我意识无关,只受私我意识的影响。私我意识是不可被他人了解的个体自身独有的意识。私我意识强的人,往往根据自我价值观来衡量行为准则,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自身认可的行为,并从中取得快感,不会过于在意他人的言行,更不会受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身做法。统计结果及相应的理论分析说明角色外行为如果符合大学生的价值观,那么这一行为也就成为他们主动完成的行为之一。这一倾向揭示了大学生崇尚展示自我个性的特征。

田中的研究发现,处在管理职位的员工会更善于完成角色外行为,但在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中,管理职位并非普通企业组织那样具有明显的薪酬和权力优势,这种社团中的管理者是否也会易于普通社员完成角色外行为同样值得关注。同时考虑到性别因素,本文在探讨职务的有无与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关系时,将职务与性别作为自变量,角色外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观察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职务的主效应 (F(1,196)=12.97;p<.001)和交互效应 (F(1,196)=2.76;p<.001)表现为显著。职务的主效应在女性群体中不显著,在男性群体中主效应显著 (F(1,196)=15.83;p<.001)。这说明有职务的社团成员容易产生角色外行为,同时如果有职务的社团成员是男性的话,这种差异就会更显著。这是因为在社团活动中处于领导层的大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比较强,所以会主动完成角色外行为。比起女生来说,男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担任职务和他们表现出来的角色外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职务的男生责任感更强,更期望给人良好印象,因此他们更乐意完成角色外行为,这也体现出了男生的心理特征。

三、大学生角色外行为背后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观的多元化

道德观和个体行为息息相关。个体行为会遵循道德观的指引,以道德观为行为准则。道德标准较高的成员个体在组织集团活动中往往采取符合自身道德规范的方式来应对组织集团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其中角色外行为作为促进组织集团更好运转的益组织行为自然也会被积极地履行。然而,受现今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各不相同,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因此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对当代社会发展中涌现的问题认识偏颇,政治觉悟低,无信仰,理想和梦想虚化,社会责任心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等问题。

(二)价值观的自我化

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也体现出个人价值观的特点。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分的家庭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位。他们在群体活动中往往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完成组织任务。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大学生私我意识比公我意识更能影响角色外行为,这是价值观自我化的一种体现。同时,过于标榜自我,特立独行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缺乏人际间相互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技巧,集体主义思想较为落后,组织协调能力下降。为了维持较为紧张的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会采取过激的手段,如果其中包含损组织行为,那么对其自身和组织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三)人生观的功利化

处在物质生活丰富、价值体系多元化的社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可能会被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思想所影响,急功近利,以最快的方式得到最大利益往往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奋斗目标。这种功利化的想法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还源自于竞争意识的养成。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小就灌输精英思想,在高压的竞争环境下,一切都过于看重最终的结果,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也逐渐趋于功利化。因此,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宁可涌向一线城市做蚁族,也不愿意艰苦奋斗去偏远城市从基层做起。

四、大学生角色外行为的培养途径

(一)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

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高校素质教育中较为重视的环节,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规范意识的形成,判断行为适当性,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矛盾问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并不完全接受,被动式的接受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特点。高校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易于学生理解和认同的方法,深化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真正具有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

(二)发挥模范效应,促进规范的生成

在集团活动中,组织成员会受其他成员的影响而使自身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慢慢形成的。它意味着组织活动中如果有一部分成员积极完成角色外行为,他们的榜样作用也会带动其他成员去完成这一行为。因此,高校应通过发挥教师、学生骨干等的模范带头作用,给大学生一种耳濡目染学习效仿的环境,其结果就会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这一行为模式中,增强了大学生的组织归属感,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最终形成一种群体的行为规范。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导向作用

现今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相对于显性文化,隐性文化更能真实地反映高校的精神和氛围。其中,校园人际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也最具德育教育价值。这种人际环境和校园气氛在校园文化中起着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组织承诺感,激励他们的团结意识。高校应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塑造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并且在学院文化建设中适当加入企业文化培养,使学生适应从学院到企业、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时代向前发展迈进的动力,是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建设性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为集体输送新鲜的血液,才能保持组织的生命力,才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履行角色外行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需要从教学改革入手,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研究领域发现问题,敢于挑战积极探索,提供多种多样的创新平台,丰富创新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竞争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反映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之间产生了嫌隙。高校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素质的养成。其中,勇于奉献、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用人单位看重的精神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因此,高校要在就业培训环节加大素质培训力度,将角色外行为作为培训课程之一,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用人单位期待的人才像的特点,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真正做到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的无缝对接。

(六)体会角色外行为的精髓,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角色外行为的动机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志愿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过多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下的角色外行为不仅不能带来积极作用,反而会使组织集团陷入成员间恶性竞争的不良发展中,角色外行为自然也就成为成员个体用于获取个人利益的政治手段。因此,在培养学生角色外行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角色外行为的内涵,采用合理的、公正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避免损组织行为的发生,发挥角色外行为的积极作用,推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生力量。

[1]田中堅一郎.日本版組織市民行動尺度の研究[J].産業丒組織心理学研究,2002,(15).

[2]段锦云,钟建安.“大五”与组织中的角色外行为之间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09,(2).

[3]沈伊默,等.两种社会交换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组织认同和自尊需要的不同作用[J].心理学报,2009,(12).

[4]徐步朝,茶金学.当代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现状及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1).

[5]仇勇,杨旭华.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结构与特点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6]李珂.多主体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4).

[7]丁建安.简论劳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社团成员个体
缤纷社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