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职工素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2014-02-02 19:48职工素质提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课题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素质职工经济

“职工素质提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课题组

(陕西工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3)

一、职工素质提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职工素质提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

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提出“把提升职工素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这一表述明确了职工素质提升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即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其中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版的关键因素之一。放眼当今世界,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不断升级换代,金融危机之后,先进制造业回归美国和欧洲等国家或地区。如美国、英国加大了创新投入,支持本国高端装备制造中心建设,北欧国家如芬兰制造业具有自行车世界品牌,上个世纪装备工厂转移到我国台湾,近几年又将工厂迁回本国,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台湾工人的技术技能达不到芬兰工人的技能要求,同样的生产线在芬兰与台湾产品质量有差异,加上海陆运输等费用,每一辆自行车在芬兰生产价格及获得的利润没有差异,这是他们回归本国的原因。金砖国家也发布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力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 (所谓重拾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战略)中抢占技术制高点。这些国家的劳动者“起早贪黑、学习技术、补充知识、不断充电”,他们在追赶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节奏、步伐和速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而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又进一步催生和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使劳动者素质提升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辅相成、良性循环,共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从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升级换代看,发达国家的企业和劳动者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均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反观我国,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显现,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由于就业是民生之本,又由于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技能还没有提升到相应的高度,迫使企业,尤其是一些制造业不是向高端,而是面对现有职工队伍素质状况不得不向低端看齐,向低水平就业者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滞缓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仍以“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作为主要发展方式 (第二产业在GDP的比重约占50%),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等。由于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创造性劳动比重不高,导致我国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国外技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排名在经过数年稳定上升后,2012年下降了三个位次,排在第29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社会矛盾凸显,面临人口红利减少、耕地红线逼近、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情况,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使创造性劳动有更大的施展舞台,使人的潜能有更大的释放空间。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人力资本增值,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可见,职工素质提升不可能解决经济转型升级的所有问题,但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二)职工素质提升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智力支撑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占领制高点。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亚洲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平均每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技术贡献相应的年平均增长率则上升3.4%。在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说:“要充分激发广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在拥有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特别是技术工人大军的基础之上。”经济升级要靠高素质人才支撑,经济增长要靠人力资本的高度积聚,经济质量要靠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关键。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随着时代进步,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接受学历教育不仅是为获取文凭,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要快速学习、终身学习,具备释放潜能和创新的能力。

经济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要求劳动者具备相应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产业升级的过程必然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伴。新兴产业只有在获得充足的、具备相应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之后,新技术才能最广泛地得到有效应用,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要实现经济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大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从依赖规模扩张向依靠效率提升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从企业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产业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如果离开了职工素质提升这一智力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

(三)职工素质提升是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职工素质提升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建党一百周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企业是职工素质提升的主战场。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解,企业只有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协调发展,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企业应着眼科学发展和职工成长相统一,全方位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素质,普及创造学,提高职工创新思维能力。要对产业链中的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再就业的下岗工人进行继续教育,对区域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提供继续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业务素质和生产技能,解决企业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实现企业或产业发展从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向依靠高素质人才支撑转变。各级工会组织要引导职工,树立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价值观,加大提升职工素质和创新能力上的投入,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完善职工成长成才机制,建立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知识型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四)职工素质提升是打造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陕西省委、省政府为了全面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要求,提出了打造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建设“西部强省”,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通过实施“两大两化”(即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战略,依托较好的资源、发挥科教强省的优势,全面深化改革。近年来陕西省在西部异军突起,经济一直在上升通道运行,增速连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13年生产总值达到1.4万亿,在全国位次前移至16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倚重能源产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第三产业比例连年下降 (低于40%,自2002年开始,便一路下降),企业利润增幅放慢,工业产销率趋缓等。目前我省工业产品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多数是原材料性的初级产品,而且以国内市场为主,受全国范围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经济下行的压力必然会从下游产业传导到我省。所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只有全力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才能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陕西省的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是调整结构和自主创新。除了要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制造和科技等优势,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工业快速发展聚积起来的势能之外,更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者,只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实有序地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挺立潮头,做大做强陕西经济。我省人力资源丰富,但高层次人才紧缺,与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不相适应,陕西要实现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实现人才强省的跨越,为高水平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我省和西部很多省份一样,属欠发达地区,按照正常的情况,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大步跨越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拐弯、在换挡的时候,发挥优势,开足马力,才能够赶超上去。当前,国际国内面临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我省必须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拐弯超车,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来抓职工素质提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三强一富一美”(即经济、文化、科技强,百姓富、生态美)的陕西梦。如果没有大批的创新人才和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个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职工素质提升是打造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迫切要求。

二、陕西省职工队伍素质的现状分析

陕西省总工会2012年全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省职工队伍素质呈现如下特点和趋势。

(一)陕西省2012年职工队伍基本情况

1.职工政治信念、思想道德素质状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矛盾,职工思想活跃,价值观念日益多元,职工政治信念、思想道德素质从主流看仍保持积极向上的趋势。32%的职工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25.2%的职工对此比较有信心,合计57.2%。78.3%的职工认为改革是大势所趋,应继续坚持;73.8%的职工认为改革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了。有68.7%的职工认为应当推行政治体制改革,认为解决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深入改革,有51%的职工认为要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有76%的职工对当前社会上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现象深恶痛绝。说明当前职工政治素养在不断提高,职工对当前国内总体形势持肯定态度。多数职工能够理性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比较能正确对待各种工作和生活压力。如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腐败等问题,职工有看法、有怨言,但大多都希望党和政府能够加强社会保障、惩治腐败,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改善抱有美好的期待。

2.职工职业技能素质状况。截至2011年末我省职工人数为752万人,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占总数的51.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5.4%,接受过职业教育的职工占到被调查职工的56.7%。技术工人约210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25.9%,其中初级工约有78万人,占37.1%;中级工约有65万人,占31%;高级工约有46万人,占21.9%;其中技师16万人,占7.6%;高级技师5万人,占2.4%。技术工人与2006年106.7万人相比,增加超过97%。据咸阳市总工会一项调查显示,已有45.5%的职工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其中22.6%的职工有初级职称,中高级职称比例有所提高,分别达到19.9%和3%。但按照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人才总量要达到418万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才173万人,高技能人才74万人,这说明陕西省技术工人的缺口仍然较大。在技能人才中,以老职工为主体,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高技能人才的79%,年轻技工则出现断层,技工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分布,年轻技工储备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这一现象在陕西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比较突出,表现为青年技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同时职工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调查显示,有近89%的职工希望深造提升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有60%的职工认为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技能大赛对个人成长作用很大。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发展水平提高,职工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不仅是拥有技术等级和技术职称的职工总人数有所增多,而且较高技术级别和高技术职称职工所占比例也在扩大。

3.职工人文素质状况。近年来,陕西省职工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意愿加深,精神文化层次和活动水平提高。调查显示,有34%的职工关心所在社区或村镇事务,有59%的职工关心工作所在城市的发展,有80%的职工关心所在企业的发展,有57%的职工涉足各类社会组织和团体,有74%的职工愿意到职工活动场所活动,有55%的职工有阅读书籍的习惯,有54%的职工认为未来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85.3%的职工认为参与企事业民主管理有利于单位发展。调查还显示职工参与娱乐活动为看电视、上网、看电影的比例达到69%,说明当前职工休闲娱乐方式还比较单调。

(二)职工队伍存在问题及原因

1.职工思想道德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转型期矛盾的集中凸显导致有些职工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各种矛盾冲突和许多社会不良现象易诱发职工产生各种思想问题,导致职工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有部分职工主人翁意识下降,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表示怀疑,往日的主人翁自豪感、光荣感被失落感、自卑感、压抑感和危机感所代替,认为主人翁地位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有的职工说:“工人阶级不像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变成弱势群体了”;“现在称职工为员工,这意味着职工不是企业主人,而是雇佣劳动者”等。职工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出现偏差,认为社会风气、行业风气不好,社会公德水准下降,亟待改善。如前所述,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影响职工思想程度不断加深,经常上网的职工占80%,有微博的职工占64%,职工了解信息的渠道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开放的网络在为职工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职工陷入两难困境,对某些社会事件分不清是非、真假,也使西方社会的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思潮乘虚而入、封建社会腐朽落后思想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使广大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受到一定冲击。

2.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陕西省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距离国家、社会、企业、职工自身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部分地市、行业中职工素质发展不平衡,职工群体的素质层次不齐,特别是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农业产业部门的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偏低,很多职工的受教育年限偏低,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较低,亟需提高和改善。例如商洛市,具有大专 (高职)学历的职工占63.5%,32.3%的职工具有中专 (中技)学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仅占4.2%。具有初级技工的占10%,中级技工的占33.8%,高级技工的占6.3%,还有37.5%的职工没有技术等级。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有19.4%的职工具有初级职称,中级职称的占33.8%,高级职称的占5.6%,有30.6%的职工没有职称。从延安市技术等级看,职工中有初级、中级、高级技术职称的分别占25%、10%、1%;从职工学历看,具有初中、高中、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分别占45%、38%、12%、5%。

3.从陕西省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看,在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在石油、煤炭、银行、电力、烟草等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文化阵地建设相对容易得到支持,在纺织、供销等一些效益较差企业,就比较困难,这种不平衡性的长期存在,势必影响职工队伍整体发展的均衡性。

4.从陕西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看,一是企业对职工培训内容缺乏层次性、灵活性,个性化、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二是部分企业职工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因为企业生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培训费用少等原因。三是部分非公企业不重视职工培训,未按规定在企业工资总额中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未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却在国有企业中高薪招聘人才。四是派遣工技术技能素质总体较差。派遣公司派到企业中的职工,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差、培训技术含量低,由于用人单位与职工无劳动关系,导致用工时间短、职工工作不稳定,不愿为派遣工投入过多的培训经费,影响了这一部分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调查发现,仅有36.3%的职工知道陕西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这表明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0.6%的职工认为通过陕西省职工素质工程提高个人素质的最大障碍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20.6%的职工对提高自身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16.9%的企业支持力度不足。这说明要加强舆论宣传,正确引导和激励职工爱岗敬业、勤学苦练,敦促企业从多方面入手,加大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教育的力度。

三、提升我省职工队伍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依赖职工素质的提升。我省要站在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创新职工素质提升机制,加快建设学习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为保持我省经济社会继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一)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

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是由政府和工会搭建的职工终身继续教育平台,以一线职工为受教育主体,以培养造就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以实现陕西梦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提升职工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为主要标志,全面提升职工素质能力。2011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目前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经过两年运作,平台初步搭建,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实施推进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强化职责,狠抓贯彻落实,注重调动企业和职工参与素质建设工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实现中国梦,工人阶级是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是依靠中国力量的主力军。要在职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素质建设工程和相结合,同“创争”活动相结合,同职工之家建设相结合,同“创建雷锋班组、争做雷锋职工”相结合,同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相结合,同中国梦、劳动美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引导职工凝聚智慧和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教育职工永远跟党走,教育职工实现个人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树立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

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能是一枕黄粱。”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点,让全体人民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引导职工树立劳动伟大、劳动正义、劳动优先的理念,让职工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获得最大收益,让职工从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 “五小发明”、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3.强化通用能力培训,构建网络化职工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依托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活动实践载体,建立健全通用能力培训模式和机制,增强开放性,扩大覆盖面。针对不同职工群体的差异和需求,优化课程设计,增强课程模块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便于职工自主选择;丰富课程内容,努力贴近企业和职工的需求,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协调各类教育培训网络资源,建立陕西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专题网站,搭建远程教育和网络服务平台,开通方便快捷的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渠道,利用网络远程开放优势,满足职工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解决职工的工学矛盾。

4.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技能等级。深入开展以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协作和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大力实施合理化建议和“五小发明”,创建劳模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广大职工获取新知识、练就新技能、体现新作为提供平台,为促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与企业共同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工会要积极协助各级党政,对各类困难企业职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创业技能,实现职工个人梦。

5.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行学分银行计划,提高职工学历层次。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学分银行计划”,拓宽职工终身学习的绿色通道。将职工职业生涯的学习工作经历、学员取得的技能培训证书、相关教育部门认定的证书以及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结业证书均可替换教学计划中相应课程的学分,实现通用能力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学历教育之间的对接转换累积。实行弹性学习制度,解决工学矛盾,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或本科学历证书,从而激励职工终身学习,保障广大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

(二)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广大职工参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全过程的变革和发展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灵魂是创新,因此实施创新工程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要把普遍提高职工技能水平与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职工技术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赛、选树技能带头人、师徒帮教等活动,让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比、比中创。要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发明创新、技术交流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搭建创新平台,推广应用技术能手的先进操作法和表彰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把“学习竞赛、技术比武和推选典型”三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学习、竞赛、推选”三位一体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模式,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宣传技能创新人才典型,激发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高技能创新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形成重视、培养、关心技能创新人才新局面。

(三)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

工会“大学校”是满足职工学习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是维护职工学习权、培训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的载体,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企业要以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来认识劳动者的价值,加大在提高职工素质和创新能力上的投入。工会作为“大学校”,充分体现了工会广泛的群众性阶级性特点,也揭示了工会在新时期的作用和地位。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是工会教育职能决定的,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建立健全职工素质提升保障机制

建立经费保证机制。陕西省总工会素质建设工程办公室要用好省财政每年投入的职工素质工程专项资金,加强对培训经费审计监督,保证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各级工会依法督促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工资总额1.5%-2.5%),并确定7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要在职代会上公开,接受职工的监督。

建立职工素质教育档案和目标管理考核机制。职工参加教育培训要有登记,职工学习活动的情况要有记录,培训结束要有考核,职工教育档案要科学管理,推动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目标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激励表彰机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内隐潜能的70—80%发挥出来。表彰的目的是鼓励先进、树立榜样,形成人人奋进的良好工作和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激励表彰机制应坚持以人为本、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激励表彰要有利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重视并实现人的价值。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办公室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机制,对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予以表彰。

(五)推进职工文化阵地改革发展,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打造职工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可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通过开展贴近职工生产生活实际的主题实践活动,立足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搭建起文化铸魂、文化聚力、文化育人、文化塑形的运作平台,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文明素养,让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招,是时代面临的紧迫课题。陕西的经济转型升级,就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者联动起来,职工素质提升直接决定着上述三方面的落实,只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实现西部强省目标和“三强一富一美”的陕西梦。

[1]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习近平.习近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重要讲话 [Z].新华网,2013-04-28.

[3]李建国.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Z].2013-10-18.

[4]李伟,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上的演讲[Z].2013-12-21.

[5]赖德胜.和谐劳动关系助圆中国梦 [N].人民日报,2013-07-05.

[6]关于全面贯彻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 [Z].陕办发【2001】10号.

[7]严天池主编,2012年陕西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集[Z].

[8]张国生.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Z].2011-07-12,人民网.

[9]吴敬琏.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与出路 [J].中国改革,2008,(2).

猜你喜欢
素质职工经济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青年职工的贴心人